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耐挫,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门课

(2014-01-21 10:04:43)
标签:

挫折教育

耐挫

溺爱

历练

失败

分类: 教育故事

      【原创】耐挫,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门课http://s2/mw690/002RgTlOgy6FXrZS4Nj01&690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和考验,只有在这些挫折与困难的历练中,才会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才会变得成熟、坚定,坚强而有力量,才能有战胜苦难的能力储备和心理素质,才能最终成就大业,完善人生。

心理学家认为:“耐受挫折的能力差,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自暴自弃,使人向消极方面发展,使人无力承担相应的生活和工作重任。”有一个失败的心理,就会有一个失败的人生。踏上了奔四零的列车,似乎才明白了一些道理。现在,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切身体验来审视孩子身上的问题,我却陷入到苦恼之中。

六岁的儿子喜欢上了玩象棋。一有时间,他就会缠着家人陪他一起玩。每次玩,他都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他就会一脸的不高兴,甚至会哭鼻子。所以,每一次玩,大人们都会故意输给他。

前一段时间,邻居家的小孩到我家玩,儿子要和他玩象棋,邻居的小孩不会玩,所以玩了几局都输了。这下子,儿子得意的不得了,神气十足的给我们讲他是如何如何的厉害,而邻居小孩又是如何的笨。和小朋友玩棋,儿子基本上每一次都赢,所以,他那股子骄傲气就一直有增无减。

前两天,儿子缠着他的小姨要玩象棋。他小姨本身不大会玩,再加上有故意让他的心理,所以,玩的过程种儿子是连耍赖带强攻取得了胜利。玩赢了就高兴的手舞足蹈。一家人都夸赞儿子聪明,这更加滋长了他的自傲、自大。我说:“儿子,我陪你玩几盘怎么样?”得意洋洋,占尽风头的他爽快的答应。可没走几步,我就已经把他逼向了绝境。这时候,他的骄傲自大劲一下子消失了,板着脸嘟着嘴准备耍赖来扳回这败局。我不肯退让,他就满脸的不高兴,开始摔摔打打态度变得蛮横起来。输了还不服气,还要来三局两胜。第二盘、第三盘,我一样没有给他机会,让他输得彻头彻底。后来,他不跟我玩了,无论我怎么要求他都是逃避。他只和能够赢得了的人玩。说实话,对于儿子这样的表现我真的很忧心。

大人与他玩时经常故意输给他,他自以为自己是赢家,是最厉害的,是最聪明的,永远都输不了。而且只能赢,赢了就得意而忘形,输了就忍受不了,或者逃避。他哪里知道,现实生活并不是这样。将来他长大了,到中学,上大学,参加工作,走向社会,谁会故意输给他?谦让他?容忍他?他所要历经的困难和挫折会很多,这样的心理何以面对成长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与其让他逃避失败,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重新振奋。心理学家指出:“有能力应对失败的孩子,才常常能获得快乐。”

 与孩子玩,虽然是一个游戏,但对于家长来说,我们的责任并不是为了讨得他的欢心,而应该教会他面对现实,学会承担失败的后果。虽然是小游戏,但这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游戏过程,我们应该以身示范,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输赢。赢了不要骄傲自大,要知道,比自己厉害的人很多。输了也不要气馁,总结一下输的原因,树立信心重新来过。

回顾一下我和妻子的教子经历,不难发现,儿子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游戏中赢得太多。不论是玩象棋,还是玩别的游戏,大人们几乎都是故意输给他的。即便是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他也会拿自己的特长去征服别人的弱项。在日常生活中,他几乎都是得到大人们的赞美和表扬,很少得到否定和批评。过多的表扬和夸赞,使他的头上始终都戴着闪耀的光环,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不能正确的面对。就像他与我下棋一样。他失败后,情绪不好都不说,竟然都不敢再和我玩了。他可能是害怕被别人取笑,或者是不能够面对失败,所以才故意逃避。

他的这种心理和表现,使我清楚地意识到,顺境不会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溺爱更是教育孩子中的大忌。把爱放在心里,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头,尝一些失败的滋味。一味的赞美和表扬,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长期在顺境中和赞美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评价相对较高,受挫后可能会从高度自信的状态,进入自我否定的状态,表现出焦虑、抑郁、悲伤、委屈的情绪,也可能无法接受他人的指责,产生不满、愤怒、怨恨的情绪,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适当地让他受一些挫折,有助于以后的他人生路。让他多受一些磨炼,多经历一些挫折,让他在适度的挫折中经受锻炼。这样,也许他们的内心才会逐渐强大起来。

   (原创作品,任何网站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复制、转载或他用。保护版权,违者必究!如有共鸣,请跟帖、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