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学生吃苦精神的培育不可丢

(2014-01-03 06:35:46)
标签:

吃苦精神培育

孩子缺乏吃苦精神

勤奋吃苦不可丢

分类: 教育随笔

     【原创】学生吃苦精神的培育不可丢 http://s6/mw690/002RgTlOgy6FD92xvXT35&690

在我看来,教育改革不论走到那个阶段,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施教方式,最终都不能丢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精神品质。我不赞同违背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所谓“魔鬼”训练、军事训练,拓展训练,以及过激的,有些残酷的励志教育活动。也不赞同溺爱式的温室培育,园林式栽培与设计。

当前,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的吃苦精神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少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矫情、自私、懦弱、拈轻怕重。还有不少孩子表现的自私、霸道,责任感缺失。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的原因就在于高不下低不就。大事干不来,小事做不好,眼高手低,贪图享乐。要么嫌工作太苦、太累,要么嫌工作环境不好,条件太差,薪水太少。人人都想干一个既轻松环境条件又好,工资待遇还高的工作。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品质之一。“黄金需要红炉炼,细玉需要妙手磨”“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对青少年一代必要的历练是一定不能少的。

有调查显示:那些在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对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有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而那些年少聪明却终究一事无成的人,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消极地等待良好环境和机遇。所以,耐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是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很重要的品质素养。

但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育非常类似于“温室培育”。大家都知道,设计温室目的就是人为的给花的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室中的花草在生长中是需要人为的照料,一旦离开这种照料,离开了温室,就很难适应大自然的环境。而我们教育正是这样进行着。我们总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总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于是,我们在爱的名义下,伸出手来做着许多包办代替的事情。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过分依赖家长、老师,不能独立学习,不能主动思考,不愿也不会自主探索。在孩子的升学与择校上,许多家长甚至丢下家务,放下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下,全力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为孩子的学习、考学服务。这样,学生被强制在学校、教室、书本和习题的狭小范围内,“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是不会交往,不愿合作,封闭、自私。这样的温室培育使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一旦离开家长、老师的策划、设计和悉心照料,就难以适应社会,抵御不了风吹雨打,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和受挫能力越来越弱,一旦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毕竟是孩子,必要的历练不能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过度、过激都是有害的。以前我们讲:体罚、殴打或以其他方式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都是违背教育规律,是不科学的,不道德的。今天,我们还要讲:过度的溺爱、娇惯、纵容和包办同样是有害的,甚至危害更大。拉足了弓弦箭才能射得更远,但过度的拉弦要么弓会被拉折,要么弦会被拉断。花枯了需要浇水,但过度浇水就会使根茎腐烂而死亡。植物生长需要养料,但过度施肥会引起根烧,致使植物枯死。过激的教育方式我们不赞同、不倡导,也不会去践行。但对孩子必要的历练是要大力倡导,并要积极践行的。

 在美国,有一些学校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个星期才能予以毕业。”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而在中国,这样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家长会同意吗?法律会支持吗?社会会默许吗?在日本,有一些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耐挫折的能力。他们在大冬天让孩子赤身在风雪之中历练。在中国,有哪些家长敢这样做?即便是你自己愿意这样做,别人也绝不会赞同你这样的做法。

“爱孩子就让孩子多吃一点苦”,这样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孩子今天的吃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吃苦也是一中教育,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

如果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应该是很重要的素质之一。课改,我不反对“减负增效”,更不反对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但我绝对反对打着“人本”的幌子,硬是活生生的扭曲了,降低了,减弱了,淡化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特别说明:本文是湖北教育_新班主任2014年第2期《纠偏解难》栏目的投稿。请勿转载和复制。如有共鸣,请在文后跟帖、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