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校园杂谈 |
分类: 教育管理 |
【原创】学校管理创新思维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合体。常规思维中,学校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了规章制度的建设,有“你该如何做”的思维定势。社会经济在发展,教育管理的思维、模式和要求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新教育下,制度化管理已暴露出诸多的弊端:管理太死,过于教条,限制和扼杀了创新与创造,把对人的教育等同于产品的生产,把学校等同于工厂,从而使学校育人氛围沉闷,教师工作热情、激情和创新力受阻,严重影响教师的的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
过于教条的制度管理,教师所接受到的几乎全部是学校各层面的强制监管,应对的也几乎也全部都是制度范围内所框定内容。现实中,有不少学校还在不断夸大制度的权威性、限制性和高控性。认为,制度是强硬的,制度就是标准,制度是高压线,是无法变通的。管理中,除了行政权力至上,制度约束至上简单粗暴的管理外,更有甚者,采取的是“经济处罚”“停课、停职”的极端措施。这样一来,使原本充满艺术和人文色彩的教育工作,失去了丰富的内涵与活力,变成了机械呆板的程式化、模式化和数据化一个过程。长此以往,物极必反,在监控下,在强压下,在各种规范下的教师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的厌烦情绪,从而产生抗拒工作的心理和抵触情绪。过于教条的制度管理,使教职员工失去了职业归属感、幸福感。教师常常疲于应付,忙于敷衍;不公平、不人性的心理体验越来越强烈,在学校里人人自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学校管理陷入僵局,如一潭死水,重复着今天和明天。导致的结果是,在高压下,消极倒退的老师越来越多,跳槽转行的教师越来越多,有心理问题的老师越来越多。强制的管理中,无论管理者考核什么指标,最后得到的仅仅只是一些数据而已。且这样的数据究竟是如何得来,隐藏着多少问题,却并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也许,这些数据确实是教师努力所得,也许,里面掺杂了水分,甚至根本就是造假所得。
当然,没有健全规章制度,没有科学的运作机制,就不能称之为管理,更不是好的管理。其实,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知道,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实施制度化管理中不能少了人文关怀的渗透,在人文关怀中也不能少了必要的制度约束。纯粹的制度化,或者纯粹人文化都是走形而上学主义的极端,是不科学也不可取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你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和变化,更多的是情感和思想上的丰富和变化。再用古板的思维去管理“人”,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许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和谐的氛围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成就事业的保证,是一切创新、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原本不够大的时空内从事教育工作,本身就有很多局限性。如果管理中还要强制性的对教师进行监控和限制,采取所谓的“上班签到”“放学签名”“指纹签到”“跟班制”“坐班制”每天要几到几查等等死板的管理手段。必然会把原本具有创造性的“人”管理成只会紧跟学生、监管学生,程式化完成工作任务的“机器”。
强制监管传递出的是对教职员工极度不信任的信号。不信任,不尊重就无从去谈和谐,更无从去谈发展。
管理中,关注、关心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仅有关注、关心是远远不够的。尊重与信任才是最核心的人文要素。对员工的尊重与信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也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死板教条的管理,心中“无人”的管理,必然会使原本最具“人味”的教育工作完全变质和异化。
作为人,就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教师的职业更具有特殊性,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教师的情感需要,事业需求,精神追求往往高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把教师确立在发展中,成长中,需求中的“人”的位置上,并切实以“人”为中心去实现管理。在管理中,要学会赏识,学会尊重、信任、帮助和引导。为教师成长与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信任、赏识,就是尊重,教师得到了这样的尊重,自身的潜能就会不断的被激发,教育的激情就会被点燃,教育的创新与创造力也会被挖掘和开发,教育的效能就会无限的放大。但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用强权压制,条款限制的手段去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就会恰恰相反。
信任、赏识、尊重其实就是一种认可,是教师工作价值获得肯定的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被得到认可,欣赏,就会在自身的内心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就会促使他们不断的改造、完善自我,并自觉的发展自我。在教育工作中,他们也会自觉的学习与钻研,开拓与创新。有了这种主动,许多教育中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困惑,特别是推行新课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更大,工作困难更多,灰心丧气,消极倒退是避免不了的。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去帮助,去引导,积极肯定他们工作中的优点和闪光点,肯定他们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肯定他们的工作肯定能力,并给与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帮助。这样,就会使教师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感受到鼓舞和被尊重,工作热情也会自然的找回来。
制度管理是管理的基础。制度管理的最高形式,是在机制建设中渗透了人文关怀,充满了人性关注,倾向的是尊重、信任,推行和倡导的是成长与发展。优质的管理不是约束,更不是监管,而是内化在每个人心中的制度文化和文化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