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应抓住教师教科研的“牛鼻子”
(2013-07-05 09:10:22)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校园杂谈 |
分类: 教育科研 |
【原创】应抓住教师教科研的“牛鼻子”
校本研修的核心是教师自我研修。校本研修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老师的自我研修。只有老师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研讨,把学习和研讨完全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才是最有效的。研讨的方式、方法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有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因。有了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容易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目前,不少学校在校本研修的主导思想和方式上都走去一些误区。贪图求大,盲目追风,以为名目繁多,花样百出,形式多样,内容就丰富了,研修方式就灵活了,效果就好了。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做法只能是高耗低效。
就公开课而言,名目就多得就吓人。什么公开课、示范课、研磨课、研讨课、观摩课、互研课、汇报课、移植课等等,名目倒是很多,实则内容相近。只是这样一来,听起来,似乎感觉到校本研修中课堂教学这一板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我们知道,校本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教师会了解比较前沿的教育动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理念,更新自我教育思想,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和角色,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状况是,校本培训的形式单一而枯燥。主讲人拿着幻灯片演示,教师忙于摘录。主讲人滔滔不绝的讲,老师们昏昏沉沉的听,讲完听完什么都不懂,实践操作中什么都不会,什么也都不用,仅此而已。这样的培训,如果能够邀请专家来校辅导、交流也罢,但大多数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也就是本校的领导或者优秀教师照本宣读的讲座而已,“土豆炖土豆,炖出的还是土豆味”的现象很严重。
论文撰写也是教师的一大伤痛。按理来说,教育写作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大多数老师对写作却并不钟情,与其说不钟情,还不如说是恐惧。学校有任务,晋职要论文,所以,大部分老师的写作是迫于压力而进行的,并不是从教育教学和自身的实际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老师撰写论文,只是为了应付交差而已。而且公然出资请“枪手”为自己撰写、发表论文,网络剽窃,拼凑论文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自身的努力是关键。但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离不开好的教科研平台。只有在好的氛围与平台中,教研才能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需求。教师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教科研,潜心教科研。但现实是,不少学校把校本研修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需要往上交什么材料就交给老师去下任务,压担子。老师的研究也只能是疲于应付了事。使研修成了疲惫的敷衍,成了劳民伤财的事情。课题研究变成了公然造假材料,论文撰写变成了公然网络下载,学习笔记变成了搬着书的抄写笔记;研讨会变成了照本宣读……。这样的研修不但低效,且大大剥夺了老师的时间和空间,让老师疲惫不堪,有苦难言。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潜心课堂,教育学生。
因此,关注教师才是问题的根本。没有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内化过程,何来教育科研的成效?没有教师的发展何来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工作很特殊,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我反对强加约束和毫无人性,更反对死板教条的程式化刻板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其实,绝大多数教师在教科研中缺乏的不是方法和途径,而是科研的意识、热情、主动性和正确的态度。对教师教育科研的管理,核心不是想尽办法用各种跳条条框框去限制要求老师,也不应该是不加分辨的一股脑向教师分派任务、提要求,更不应该嘶声力竭的强令、威逼、恐吓。对教师教育科研的管理的核心是“引领”。想办法引领和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内在动力,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只有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把管理的精力放在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求上,强调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和校园中的情谊,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才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并以真情去呼唤真情,用真诚去赢得真诚。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理念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教师的无穷潜能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科研,积极创新。才会心甘情愿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科研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宿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