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教育科研 |
【原创】“课标”学习需要内化
学习课标应把握精魂。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目标多元化及学生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的显著特征之一,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致力倡导的,其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标,是经济社会发展下,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存在的真正意义不局限于文字上的表述,而应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教师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认知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课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方向和指南,但又不完全限制和禁锢教师的教学个性。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师生实践过程中的生成和升华,在于教师教学的反思、感悟和不断修正。
理解课标应从理念入手。没有深入领悟课标理念,任何形式上的追随都是肤浅的花拳绣腿。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清楚的不是如何做的问题,而是做什么,为什么而做,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换言之,即为:关注生命,为生命的成长而工作,终极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把这一理念上升为思想观念和行动实践,那么,践行课标就会顺畅而精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的改变就不会发生行为从本质上的改变。
践行课改应从实际出发。教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是不争的真理。对于践行课标中一些盲目追风的行为笔者持批评态度。比如:架空教材,天马行空现象。看不到学生研读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课件或者导学案。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是教师教之“根”,学生学之“本”。不论是课件还是导学案从设计到使用,都应该以教材作为出发和归宿点。在课件或导学案的指引下,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不架空教材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充实高效的课。再比如:导学式教学被异化为对答案式教学;课堂讨论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课堂展示盲目、混乱、无序;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贫乏空洞;导学案使用中,优、差生的差距;展示中的优、差生的不均等。这一些问题和现象都是不理解和创造性使用课标的结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追求扎实、充实真实的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学有所获,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才是尊重课标和践行课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