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问你自己,在追求什么样的课堂
(2012-06-04 11:02: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谈到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得不把导学案教学提到话题上来说。在推行教学改革中,导学案教学几乎已经成了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许多教师的思维里意识里,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学改革。这是一个狭隘的错误认识。教学是复杂多变、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情境的变化,决定了教学就不可能采用既定的模式和思维进行。尽管,每一个老师都知道这样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被程式化的东西限制,自觉不自觉的陷入机械化的怪圈。“导学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是学生学习的依托和载体,但导学案永远无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主导作用。我们说: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给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是课堂教学核心要义。假如你的教学抓不住、体现不出这个核心要义,即便在使用导学案教学,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如果你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事情教给学生,正确扮演好了教师自己的角色,你的课堂就是围绕这个要义来做,即便不使用导学案一样可以很好地践行课改理念。
关于“讲”与“学”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在课堂中教师是否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最值得去探究的。在推行导学案教学后,课堂中教师的“讲”得到了限制,这到底是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就“讲”与“学”的关系而言,应该是相互对立又相对统一的。 在“学”不会时要“讲”;在“学”有困时要 “讲”;“讲”多少,怎么“讲”,要根据“学”的情况而定,“讲”始终是服务于“学”的。不应过于夸大“学”,而排斥了“讲”。如果过于突出学生的“学”,而限制教师的“讲”,就和传统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师的“讲”而淡化了学生的“学”一样,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是一项慢的系统的艺术工程,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去做教育,是在拔苗助长。改变和摒弃传统教学中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元素,这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如果全盘否定不加继承的走高空钢丝这条捷径,那也是非常危险的。
教学改革,我们不反对模式,也不排斥导学案。模式和导学案是教学改革初期的工具、手段、方式和载体。利用好这一载体我们能避免走弯路,但我们必须明白:利用载体并不等于固化载体、推高载体、神话载体。在利用载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追求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更追求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才是课堂追求的最高价值和意义。只有把课堂当做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沃土,在教学中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又关注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把学生的智商、情商和人格发展结合起来,转变自我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致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