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热场面”与“冷思考”

(2012-12-08 23:28:26)
标签:

名师

热场面

冷思考

职称

打破终身制

分类: 杂谈

名师“热场面”与“冷思考”

/李军会

名师“热场面”:

求真务实,潜心教育成“名师”——成名之前第一种人:

求真务实者,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即便遇到不公平事情,也是一笑了之,很是淡定。长期潜心学习钻研,教育理论知识,钻研教法,时刻关注教育时事动态,专心致志,与时俱进地开发课堂,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总是对所学所教所思,高屋建瓴地进行归纳总结,及时上报发表,让大家共享。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将真情奉献给学生,其精神振奋鼓舞人心,名师光环,不仅是个人荣誉嘉奖,更是对教育人价值的体现。而且扩大影响力,同时激励更多后进者。一日成名师,工资待遇提高,名声在外,四处游说演讲,引得世人注目。好不快哉!仰慕名师,众所求之,源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真正让人为名师的敬业精神而感动,深受鼓舞之余。热血沸腾,力求追之。但愿事实的确如此,结果不要让人后悔。

投机取巧,挖空心思成“名师”——成名之前第二种人:

平日教学无作为,论功行赏,指手画脚,全是他的理。轮到名师评选,便是四处宣扬,打造名声,同事之间套近乎,托亲戚找朋友,小恩小惠拉关系,赢得道德素质是第一;教学能力的测评,便是提前“磨课”,精心“打扮”,设计高效课堂环节,经历数日的自编自演,入情入境,硬将“评审者”的智商忽悠一番,常坐于高堂之上的“专家”,仅仅凭其一堂或者两堂的课堂教学,估测其能力,未免产生以点带面。最终是戏剧性的教学能力“pass”。

论文为评审条件之一,该咋办?他们不是潜心于教学研究,更不是钻研写作技巧。而把注意打定在论文买卖上,提前为造就名师准备必要的条件。

1、剽窃,最好的方式,网络平台之大,脸不红,心不跳,拿来别人的文章,要么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更懒惰者,只换署名。四处寻找收费刊物,价格商定好,一锤定音。见文章上刊物,卡上打钱,真乃双赢,这还算是自己动了动手的。

2、还有无动于衷者,干脆让刊物出版社全包,至于论文内容如何,全然不知,尽管掏钱就是。一篇论文谈价5001000元不等,那就看国家级,还是省级的。刊物一经寄来,翻阅瞧瞧,有自己的署名就是。便小心翼翼存箱,届时评审名师时,闪亮登场就是。至于其他硬性条件,依法炮制,事在人为嘛!

不管是务实者还是弄虚作假者,在评审前“奋笔疾书”,显得“日理万机”,真有评不上名师誓不罢休之象。在评审时,同聚一起,并肩而坐,勉强的笑意里,充满着妒忌和愤慨,表面上握手,心里却是“浓烟滚滚”。拿出自己最能证实自己的实力的各种荣誉证书等。蠢蠢欲动,准备挤进名师门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静心等待上级来文。

追求名师的路上是奋斗者深深的足迹,不管是扭曲的还是正直的,他们的行为大有为教育献身景象。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一旦名师榜上有名,便万事大吉,尘埃落定。风平浪静,回归自然,名利双丰收。在教学过程中,一反常态,悠然自得,前后判若两人,至于教的好不好,无所谓,因为自己是名师,即便别人谴责,名师的牌子在那儿放着,谁也抢不去,甚至把别人的惊讶,猜疑成别人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这点还真有点讨人之嫌。学校分配的工作,总是推捱,我是名师,怎能让名师多干工作,岂不是把名师没有放在眼里。多么荒谬的思想,没想到是成就名师为图心闲?甚至说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叫自己来干,他们却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显得不屑一顾,学校管理的利剑就是拿考核来约束教师反叛行为的。怎地用在名师身上就绝缘了,他们再无所他求,考核即便是倒数第一,老话一句:“名师的牌子谁也抢不去”。

名师的“冷思考”;

国家打造“名师”其目的是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教育质量。怎奈名师渠道的多样化,戏剧化。结局更是耐人寻味。前后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名师形象?为何前后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变化?笔者认为更多名师思想懈怠的原因,就是名师的终身制。这就要在评选名师评价机制中,严格审查,过关之后,还须追踪名师的足迹。对名师后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聘任期限内,如果出现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等现象,可以取缔名师的名和利,及时张榜公示。时时考察,打破名师“一日成名师,终身是名师”的思想。

打破终身制,名师才迫于一种担当和责任,在教育事业中不停地耕耘劳作。有了危机感,他们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起到引领作用,这也警戒想成为名师者不再是为“名”而奋斗,为“利”而努力,而是把教育真正看作一项事业去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