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光潜的《诗论》

(2019-01-15 12:49:09)

朱光潜的《诗论》

 

高克勤

 

《诗论》是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四十多年之前的旧作。书中对有关文艺理论的各种问题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诗的起源、境界和表现,并旁及语言、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能给人以众多的启发和教益。

运用比较的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不仅比较了诗和谐隐、诗和散文、诗和音乐以及诗和绘画等等,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掲示了它们各自的风格和特征,还对各种诗论进行比较。作者自言在这部书中,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如在评论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的诗画异质说时,作者指出:莱辛以为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是因为他所根据的西方诗大部分是剧诗和叙事诗,中国诗向来就不特重叙事。史诗在中国可以说不存在,戏剧又向来与诗分开。中国诗,尤其是西晋以后的诗,向来偏重景物描写,与莱辛的学说恰恰相反。再如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探讨时,作者借鉴了西方诗论,认为王氏所谓以我观物,故物者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的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而他的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因而,实际上是有我之境

中西诗歌的比较,也是全书中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尤其是在1984年新版本中增入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从人伦、自然、哲学和宗教等方面比较了中西诗的不同,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色。以爱情诗为例,作者认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长于‘怨’。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作者还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如比较了中西恋爱观,认为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则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又如,作者通过比较,感到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书中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如对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般流行的观点往往不重视,而作者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认为中国古诗的演进,转变的关键是赋。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经赋的兴起,中国诗才渐由情趣富于意象的《国风》转到六朝人意象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指出:诗和散文的骈俪化都起源于赋,要懂得中国散文的变迁趋势,赋也是不可忽略的。又如在对于中国六朝诗歌的评价上,作者认为: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从六朝起,中国诗才有音律的专门研究,才创新形式,才寻新情趣,才有较精妍的意象,才吸哲理来扩大诗的内容。就这几层说,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亦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

 

(署名高青,与陈麦青同学合撰,载《书林》1986年第5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