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诗论》
(2019-01-15 12:49:09)朱光潜的《诗论》
高克勤
《诗论》是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四十多年之前的旧作。书中对有关文艺理论的各种问题作了相当全面的论述,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诗的起源、境界和表现,并旁及语言、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能给人以众多的启发和教益。
运用比较的方法,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不仅比较了诗和谐隐、诗和散文、诗和音乐以及诗和绘画等等,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了它们之间的不同,掲示了它们各自的风格和特征,还对各种诗论进行比较。作者自言在这部书中,“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如在评论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的“诗画异质说”时,作者指出:“莱辛以为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是因为他所根据的西方诗大部分是剧诗和叙事诗,中国诗向来就不特重叙事。史诗在中国可以说不存在,戏剧又向来与诗分开。中国诗,尤其是西晋以后的诗,向来偏重景物描写,与莱辛的学说恰恰相反。”再如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进行探讨时,作者借鉴了西方诗论,认为王氏所谓“以我观物,故物者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的“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而他的“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因而,实际上是“有我之境”。
中西诗歌的比较,也是全书中较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尤其是在1984年新版本中增入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从人伦、自然、哲学和宗教等方面比较了中西诗的不同,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色。以爱情诗为例,作者认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长于‘怨’。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作者还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如比较了中西恋爱观,认为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则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又如,作者通过比较,感到“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署名高青,与陈麦青同学合撰,载《书林》1986年第5期,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