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2019-01-15 12:47:50)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高克勤

 

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清代学者,不仅对二千多年的中国学术进行总结,写出一批集大成的著作;而且在中国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学术史绵延近三百年,涉及许多领域;因此,要对清代学术作一个全面的考察,似乎是比较困难的。在这方面,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至今仍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被视作鸟瞰清代学术的入门书。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写于192010月,次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此书原是梁启超为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一书所作之序。梁氏认为,“泛泛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谇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即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梁启超才思敏捷,据他自云,此书“自属稿至脱稿,费十五日”。人称“梁启超有创造历史纪录的一面”,此书的写成也算是一大创举。

在《清代学术概论》写成之前十八年,作者曾撰有《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可以看作是这本书的胚胎。在《清代学术概论》印行之后两年,作者又撰写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比前者的叙述更为详尽,然而不如前者影响之大。比较而言,《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分量适中、简明扼要的著作。一书在手,便可以对清代学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仅五六万字,勾勒了清代学术发展的轮廓。全书共三十三节。第一节略论时代思潮及其特点;第二节概述清代思潮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第三节论宋明理学之弊,介绍清学兴起之背景;随后以二十七节的篇幅,对自顾炎武到晚清的各个学派、学人作了评介;最后三节对清代学术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学术作了简单的比较,并探讨了清代科学不发达之原因,从而指出了本书的写作宗旨。全书脉络清楚,全面而又有系统。

作者借鉴佛学的生、住、异、灭的分类方法,把思潮之流转分为四个时期,即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清代思潮就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职志者也。”作者把顾炎武、胡渭、阎若璩作为启蒙期的代表,认为“此期之复古,可谓由明以复于宋,且渐复于汉唐”;把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父子作为全盛期的代表,指出“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作者认为,“清学之蜕分期,同时即其衰落期也”,而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和梁启超。

在叙述中,作者以时代为经,以学派、学人为纬,对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重要学派作重点论述,同时也旁及其他。举凡清代哲学、史学、天文历算学、经学、小学、音韵学、典章制度学、地理学、金石学、校勘学、辑佚、文学、佛学等等,在书中都加以论述。同时,作者在每一时期的叙述中,力求探讨各学派兴起的原因,概括各学派、学人的特点,从而能给读者以明确的概念。

作者认为,“凡一新学派初立,对于旧学派,非持绝对严正的攻击态度,不足以摧故锋而张新军”。作者在评价各学派、学人时,也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可以说是梁启超史学理论的一次实践。这部著作不是一般的资料性长编,而能做到史论结合。在书中,作者肯定了顾炎武等的治学成就,赞扬了乾嘉学派的学风特色,同时也对每个学派和学人的不足和错误作了分析的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对自己作了评论。自序中说:“本篇纯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列之,即以现在执笔之另一梁启超批评三十年来史料上之梁启超也。吾惟对于史料上之梁启超力求忠实,亦如对于史料上之他人之力求忠实而已矣。在书中,作者对自己的叙述有两节之多,评价基本上还是公允的。作者论自己道:其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世多以此为诟病,而其言论的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梁氏为文,行文流畅,感情随之倾注于其中,故感染力颇强。这也是不同于其他一些学术著作的地方。

然而,这部书和梁氏的其他著作一样,也存在着一些错误。作者在评价学派、学人的时候,不免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支配,亦有失当之处,如对康有为的《大同书》的评价及对佛学的褒扬。此外,在探讨原因和比较异同时,亦不免有简单排比和罗列之病。

 

(署名高岳,载《书林》1984年第4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陆游简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