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释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释迦牟尼佛出生、出家、成道与涅槃之具体时间,经典以及相关史书记载不一,或以为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即公元前五四三年)涅槃。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记载不同,中国有些史书记载,佛陀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腊月初八则是佛成道日。至于佛出家日,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后世遂以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往往会在该日举行相应法会。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邺城出土
此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立于两侧,残存的菩萨头戴宝冠,佩璎珞,下穿贴体长裙,手中持物,所立莲花座由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间浅雕供养人,环绕佛像雕刻有供养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间雕刻菩萨交脚坐像,两侧分别为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天帝释、跋难陀龙王、供养人及飞天像,下面雕伎乐、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中有“邯郸县庞安兵”“ 释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对国家富强、平安的祈愿。
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太和(公元477-499年)
铜镀金
高27厘米
首博藏品
这尊像结跏趺端坐,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云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质厚重,衣纹写实。右手举于身侧,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手心向内,手势既亲切自然,又有豪迈气势。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划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整躯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恢宏,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北魏太和元年阳氏造释迦牟尼鎏金佛像
青铜镀金规格:像高40.3cm 重3954g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原为日本三井财阀益田孝收藏,196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华侨彭楷栋手中购回。

北魏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50.5厘米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佛像头顶为磨光高肉髻,长圆脸,细目、小口、大耳、高鼻梁,鼻翼宽大。身着双领下垂式袈娑,袈裟下摆覆盖于佛座上。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背光为尖拱形,边饰火焰纹。基座镂空成坐床状,坐床式基座在铜造像上非常流行,可以节省材料,又轻便美观,而用在白石造像上,既费时费工,又容易损坏,所以很快就被长方形基座取代了。


北齐石雕彩绘释迦佛坐像
高64.5公分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59cm
此尊北齐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主尊身穿垂领式袈裟,内着僧袛支,结跏跌坐于柱基之上;头部起高肉髻,长圆脸,弯眉直鼻,双目下垂,双唇略带笑意,神态祥和静谧;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浮雕褶皱平行下垂,盖住座基,袈裟底呈羊肠线,释尊坐于柱基之上,呈四面立柱,彩绘力士图案;柱基下连长方形座基,四面高浮雕北齐时期常见的童子、博山炉、狮子、力士组合。释尊背屏残损,但仍可见浅浮雕一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头戴三叶式花蔓冠,宝缯向上飘起,面含微笑,脸庞长方,半跏趺坐,体略前倾,肘支膝上,手攥长茎莲蕾,用右手支撑面庞,整尊坐像雕刻精美细致,全面而立体的展现了北齐时期人们丰富的宗教生活与高超的雕塑美术工艺。
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35.5cm
此尊北齐石雕释加牟尼佛立像气质高贵,静谧美好,面相内敛沉静,头部发髻轻微突起,弯眉直鼻,佛像袒右肩腹部微突,上身披袈裟,袈裟衣纹呈平行突起,自左肩自然下垂于体侧,下身着裙,裙襬自然下垂略微向两侧飘动,右手举于胸前执法器,左手垂于体侧执物。
北齐时期各地均大量雕凿单体圆雕,近年来出土的大至200厘米、小至20厘米皆丰,有袈裟、长裙垂纹遍身,亦有简洁无纹,区域风格各异,综合而言,大致呈两类,一类身起棱垂纹袈裟,衣纹呈双列自然下垂,双脚露出;另一类着浅线袈裟,身躯光洁不做修饰。此尊立像即属于第一种,衣纹仍保有前朝繁复之遗风,但在雕塑语言上已经极为简明扼要,将袈裟与裙裾的层次通过衣纹与刀法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与面部宁静安详的表情和谐一致,于平淡中流露出高贵典雅之气质,明亮动人。
上海博物馆藏


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天龙山第21窟彩绘石雕释迦牟尼佛像
八世纪初 唐代
规格:109.5×75×47 cm
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
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21窟北壁原有一组一佛二菩萨雕塑群。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就是这一组雕塑中的主尊坐像。这组雕像中西侧菩萨的头像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侧菩萨的身子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东侧的菩萨头像,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一佛二菩萨竟被两个国家四个博物馆所瓜分。
现在看到的这尊天龙山唐代第二十一窟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当年日本山中商会从天龙山掠夺盗走的众多佛雕之一。日本山中商会将此像运至美国销售时辗转为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所得。


唐代青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
这尊立佛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雕刻工艺,比前朝同类艺术雕刻有飞跃的发展,它融南北方技艺于一体,吸收其精华,达到登峰造极。佛像如同世俗一样,富有趣味,衣褶的变化转折表现了人体结构的起伏,同时又表现袈裟轻薄的质感,有一种韵律美。这件大型圆雕立佛的面部、脚和双手雕刻非常精细,皮肤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河北邢台柏乡“崇光寺”遗址出土的唐代石佛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左手执禅定印,右手执触地印,通高3.25米,重达8吨,是我国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其形体丰硕,仪像稳健,面容华贵,情感丰富,眉宇间透露着生命的张力。读来令人温馨静谧如沐春风,使人顿悟佛祖慈悲向善的内心喜悦之情。这种颇具人性的造像风格,是我国盛唐至中后时期雕塑艺术的时代特征。这样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艺术史上达到了顶峰,反应了公元七世纪前后佛像雕塑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突出特点。
唐代石雕释迦降伏外道造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造像为白石质地,方形圆雕。释迦牟尼佛赤足立于莲座之上,下为方形台基。释迦佛螺髻,面相方圆两颊丰满,背后有圆形头光。袒右肩,斜披贴体袈裟。佛右手上托一圆形图案,有一神像作跳跃状,两手挥舞,二鹿相背而卧呈座基状,形象生动。造像之右下角在佛左手下压处,亦有与此相似的圆形图案。不同的是由二鹤相背而卧呈座基状。

大理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5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