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2025-04-05 10:23:40)
来源:旃檀精舍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释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释迦牟尼佛出生、出家、成道与涅槃之具体时间,经典以及相关史书记载不一,或以为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时(即公元前五四三年)涅槃。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记载不同,中国有些史书记载,佛陀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腊月初八则是佛成道日。至于佛出家日,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后世遂以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往往会在该日举行相应法会。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规格:40×24.1×13.3 cm十六国后赵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时期镀金青铜造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最著名的后赵建武四年造佛鎏金铜像,是我国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立体雕塑佛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佛作高髻,发纹刻划精细,额际宽平,下颚部渐收。柳眉杏眼,眼睑刻划细挑深长,鼻梁平挺,人中深凹,嘴角微微上翘,含有一丝笑意。神情温静,面貌端庄,俨然汉人形象。著通肩式大衣,圆领,衣褶自两肩由胸前下垂,呈U形重叠状,而衣褶线条的高突程度亦较前有明显减退;衣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对称而具飘动感。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五指纤长,刻划细腻。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邺城出土

此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立于两侧,残存的菩萨头戴宝冠,佩璎珞,下穿贴体长裙,手中持物,所立莲花座由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间浅雕供养人,环绕佛像雕刻有供养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间雕刻菩萨交脚坐像,两侧分别为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天帝释、跋难陀龙王、供养人及飞天像,下面雕伎乐、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中有“邯郸县庞安兵”“ 释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对国家富强、平安的祈愿。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太和(公元477-499年) 

铜镀金 

高27厘米

首博藏品

这尊像结跏趺端坐,头部高昂,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云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质厚重,衣纹写实。右手举于身侧,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手心向内,手势既亲切自然,又有豪迈气势。四足座床浑朴稳重,其正前方和两个侧面刻划飞鸟、蔓叶、胡人装束的供养人、卷云等纹饰和图案,座后刻有"大代"等铭文。整躯造型完美,工艺精细,气势恢宏,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魏太和元年阳氏造释迦牟尼鎏金佛像

青铜镀金规格:像高40.3cm 重3954g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原为日本三井财阀益田孝收藏,196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华侨彭楷栋手中购回。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双层台座,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背光后面布局错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层。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与手握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魏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50.5厘米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佛像头顶为磨光高肉髻,长圆脸,细目、小口、大耳、高鼻梁,鼻翼宽大。身着双领下垂式袈娑,袈裟下摆覆盖于佛座上。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背光为尖拱形,边饰火焰纹。基座镂空成坐床状,坐床式基座在铜造像上非常流行,可以节省材料,又轻便美观,而用在白石造像上,既费时费工,又容易损坏,所以很快就被长方形基座取代了。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魏·砂岩雕释迦牟尼及弟子造像
带座高:62cm 高:50cm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此尊造像材质为砂石,中间释迦牟尼像以圆浮雕雕成,长眉直鼻,大耳薄唇,面部长圆,鬓角几乎呈垂直方角。双手一手上扬,一手下垂,施无畏、与愿印,坐像呈“悬裳座”。其形态削瘦,面容清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绵密,为并行交叉线纹。浅浮雕的弟子侍立两侧,足下为瑞兽,表情从容静谧,体态修长,服饰之褶皱修饰与主佛一致。弟子上方有飞天飞舞于光背周缘,如火焰缭绕,组成高低错落的群像。背后光背虽有残损,但与诸多同时期石雕像比较,应为典型的大火焰形光背,与印度的圆光背迥异。整体造型细密精美,为典型的北魏中后期“秀骨清像式”佛造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道智造释迦像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石灰石雕刻通高57.5厘米 座宽31.8厘米 厚15.5厘米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这是一座背屏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身像。中间的主尊为坐佛,面部圆润,肉髻宽扁,头光刻莲瓣纹。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外侧胁侍均立姿,内侧为两身弟子,身穿僧袍,中为两身菩萨,外侧为两身菩萨装力士,头戴矮冠,双目圆睁,肌肉凸张。背屏上端雕飞天两身。背屏背面阴刻坐佛一身,施说法印。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底座正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浮雕双狮香炉,下层中部为一舒腿坐姿菩萨,左侧为一比丘,着袒右袈裟,手持行炉,单膝胡跪,旁刻“比丘僧道智供养”。其右亦为一舒腿坐姿的供养菩萨,双手在颈腹间托持一串连珠形物。方座两侧面各阴刻一身舒腿坐姿供养菩萨。背面有长篇造像记:“大魏武定四年……比丘僧道智……採匠京都,敬造释迦石像一区。……”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齐石雕彩绘释迦佛坐像

高64.5公分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造像为大理石敷彩,表面现存色彩为后代妆銮。佛螺髪,头光饰莲花图案。表情沉静,体态端庄。内著袒右僧衹支,腹前结带,外罩袈裟,衣纹流畅,是研究北齐袈裟形式的实物参考依据。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拇指与食指相捻,掌心向下,置于膝上,半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束腰部为八面,上有浮雕图案。整体造像比例修长,制作精良。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59cm

此尊北齐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主尊身穿垂领式袈裟,内着僧袛支,结跏跌坐于柱基之上;头部起高肉髻,长圆脸,弯眉直鼻,双目下垂,双唇略带笑意,神态祥和静谧;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浮雕褶皱平行下垂,盖住座基,袈裟底呈羊肠线,释尊坐于柱基之上,呈四面立柱,彩绘力士图案;柱基下连长方形座基,四面高浮雕北齐时期常见的童子、博山炉、狮子、力士组合。释尊背屏残损,但仍可见浅浮雕一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头戴三叶式花蔓冠,宝缯向上飘起,面含微笑,脸庞长方,半跏趺坐,体略前倾,肘支膝上,手攥长茎莲蕾,用右手支撑面庞,整尊坐像雕刻精美细致,全面而立体的展现了北齐时期人们丰富的宗教生活与高超的雕塑美术工艺。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北齐 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35.5cm

此尊北齐石雕释加牟尼佛立像气质高贵,静谧美好,面相内敛沉静,头部发髻轻微突起,弯眉直鼻,佛像袒右肩腹部微突,上身披袈裟,袈裟衣纹呈平行突起,自左肩自然下垂于体侧,下身着裙,裙襬自然下垂略微向两侧飘动,右手举于胸前执法器,左手垂于体侧执物。

北齐时期各地均大量雕凿单体圆雕,近年来出土的大至200厘米、小至20厘米皆丰,有袈裟、长裙垂纹遍身,亦有简洁无纹,区域风格各异,综合而言,大致呈两类,一类身起棱垂纹袈裟,衣纹呈双列自然下垂,双脚露出;另一类着浅线袈裟,身躯光洁不做修饰。此尊立像即属于第一种,衣纹仍保有前朝繁复之遗风,但在雕塑语言上已经极为简明扼要,将袈裟与裙裾的层次通过衣纹与刀法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与面部宁静安详的表情和谐一致,于平淡中流露出高贵典雅之气质,明亮动人。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释迦牟尼佛石像
年代:北齐尺寸:高164cm,宽62cm质地:石出自响堂山石窟
上海博物馆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释迦牟尼佛面相丰润端庄,二眼俯视,稍稍内收的唇角,蕴含着亲切的笑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圆肩宽胸,衣裙刻划洗练流畅,结跏趺坐于极为少见的双层莲花座上。造像背光上的圆形头光共分莲花纹、线条形弦纹及外层的河莲纹图案,最外缘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纹,在火焰纹之中装饰有五尊化佛。整个背光至为繁丽豪华,极具装饰之美。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这尊释迦牟尼佛石像既散发着浓重的外来宗教气息,又体现了造型艺术的美,成功地将宗教和艺术糅和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石雕释迦牟尼佛坐像
隋代51.4×20.3cm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


这是一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石雕佛像,此雕像展示了中国当时十分娴熟的圆雕技术,雕工十分精美细腻,整体圆润光滑,保存如此完好是一件非常难得的隋代佛像精品。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更为稀有的是此像的头光上出现了三位一体的三尊小佛像,象征三位一体的三世佛,亦称“三宝佛”;可以理解为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亦可理解为横三世佛,即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天龙山第21窟彩绘石雕释迦牟尼佛像

八世纪初 唐代

规格:109.5×75×47 cm

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

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21窟北壁原有一组一佛二菩萨雕塑群。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就是这一组雕塑中的主尊坐像。这组雕像中西侧菩萨的头像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侧菩萨的身子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东侧的菩萨头像,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一佛二菩萨竟被两个国家四个博物馆所瓜分。

现在看到的这尊天龙山唐代第二十一窟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当年日本山中商会从天龙山掠夺盗走的众多佛雕之一。日本山中商会将此像运至美国销售时辗转为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所得。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这尊出自天龙山第21窟的释迦牟尼佛石雕坐像,是典型的天龙山唐代造像的样式;肉髻高隆,面相圆润,眉线细长,双目微垂,双耳垂肩,法相慈悲庄严。身着袒胸露右臂袈裟,薄衫贴体,轻柔流畅,自然下垂,双足全跏趺安坐。整尊造像精美细腻,神态安详逼真。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唐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尊天龙山唐代坐佛石雕像可以说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水平。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唐代青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
高220厘米1974年西安市王前村出土


这尊圆雕立佛,小螺旋卷形高肉髻,大耳,面相丰满圆润,双眉纤细连鼻梁,鼻梁直挺,鼻翼较宽,人中沟直贯唇尖,唇薄,嘴角深陷,面带微笑,面部表情慈祥安然,颏下刻一道弧线,颈部有三道蚕节纹。身着领口极低的圆领广袖通肩袈裟外衣,内着僧袛支,领带从右肩下垂绕胸前搭于左肩,垂于背后,胸部衣纹呈阶梯状“U”形线条,下着长裙。右臂从肘部向上屈,掌心朝外,五指伸直向上(指尖残缺)施无畏印,左臂从肘部向前平抬,掌心朝上,手托物,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座下有一方形凸起榫。

这尊立佛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雕刻工艺,比前朝同类艺术雕刻有飞跃的发展,它融南北方技艺于一体,吸收其精华,达到登峰造极。佛像如同世俗一样,富有趣味,衣褶的变化转折表现了人体结构的起伏,同时又表现袈裟轻薄的质感,有一种韵律美。这件大型圆雕立佛的面部、脚和双手雕刻非常精细,皮肤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邢台崇光寺出土唐代石雕释迦牟尼佛成道像

河北邢台柏乡“崇光寺”遗址出土的唐代石佛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左手执禅定印,右手执触地印,通高3.25米,重达8吨,是我国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其形体丰硕,仪像稳健,面容华贵,情感丰富,眉宇间透露着生命的张力。读来令人温馨静谧如沐春风,使人顿悟佛祖慈悲向善的内心喜悦之情。这种颇具人性的造像风格,是我国盛唐至中后时期雕塑艺术的时代特征。这样的经典作品在中国古代传统佛教造像艺术史上达到了顶峰,反应了公元七世纪前后佛像雕塑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突出特点。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唐代石雕释迦降伏外道造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造像为白石质地,方形圆雕。释迦牟尼佛赤足立于莲座之上,下为方形台基。释迦佛螺髻,面相方圆两颊丰满,背后有圆形头光。袒右肩,斜披贴体袈裟。佛右手上托一圆形图案,有一神像作跳跃状,两手挥舞,二鹿相背而卧呈座基状,形象生动。造像之右下角在佛左手下压处,亦有与此相似的圆形图案。不同的是由二鹤相背而卧呈座基状。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京都清凉寺藏北宋旃檀瑞像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像高五尺三寸五分,用类似旃檀的中国魏氏樱桃木雕成,通肩袈裟,衣纹呈茶杓线状。头发绳目涡卷,肉髻嵌水晶球。银制圆形白毫,内中饰以佛像。双目细长,镶钝光黑珠。两耳垂长,耳孔嵌水晶球。右手曲臂伸五指,现施无畏印相。左手微曲垂掌,结与愿印相。舟形光背,透雕莲花唐草并十一体化身佛。通观佛像,相好端庄,神态奇异,颇有异国印度雕塑风格。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大理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尺寸:28.6cm释迦牟尼佛坐像,造于云南大理国(十至十三世纪),造像风格得中原及南亚文化影响,甚为独特,此像垂目半阖、宽鼻、厚唇,均属此系佛像特点。史书述大理国佛教得胡、梵、汉风,且做为贸易枢纽,大理与缅及其他南亚国家交往密切,多方文化之交流影响,自然造就其造像艺术独有面貌特征。

瞻礼历代释迦如来圣像

金代 木雕加彩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度:122 公分释迦牟尼佛坐像,雄伟庄严,震慑人心,观者得以一窥金代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之辉煌成就。当时战乱纷扰不绝,佛教给予百姓心灵寄托,遂蓬勃发展,此类木雕大型造像尤以宗教中心太原、五台山最盛。此释迦牟尼佛坐像,雕刻技术纯熟,姿态自然如生,尺寸硕大,沉稳尊贵,面容表情宁静慈悲,佛身衣袍柔软飘逸,衣褶层叠丰美,光影下栩栩如生,震撼动人。时过千载,仍可见些微矿彩,保存良好,难能可贵。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5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