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之修定寺塔:龙华瑞塔、雀离浮图、三千七百块花砖上的沧桑与永生

我的第二次山西之行,以安阳为起点,向西,走壁挂越太行,入长治。位处安阳西北清凉山下的修定寺塔,是我的第一站。日落时分,车行至一处三面环山的谷底。水泥乡道陡然变窄,路面也开始坑洼不平。导航显示,修定寺塔就在前方不足500米处。我抬头仔细观察,前方之字形坡道的尽头,高丘上一座方形单层塔矗立在暮色中。仅就外形看,这不过是座普通墓塔,丝毫看不出有何值得称为“中国第一华塔”的独特处。




金轮宝













塔柱


门楣上的三世佛

天福之面

摩羯




看看渐晚的天色,再看看前方的陡坡,我有些犹疑:如果原地欣赏,尚能在天黑之前赶到酒店。如果前行观塔,大概率得在交通状况较差的县道开夜车,那对我,将是极大的考验。思考片刻,我决定下车,徒步查看前方坡道路况,顺便确定修定寺塔是否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坡道的最低点是一处干涸的河道。古人曾写诗赞誉清凉山:水声涧底响,濯足万里流。想必这里就曾是古人诗中的涧底溪流吧。过河道折转向西,爬了几步陡坡,一抬眼,豁然发现,古塔周身似遍刻雕饰,虽看不真切,但在夕阳照射下,金碧辉煌,华丽至极。


呆看片刻,我才回过神,慌忙折返,驱车来到塔前。阔大的须弥座上,修定寺塔塔身上下遍铺饰面雕砖,据说有89种图案,3775块。除南壁开有拱券门,图案有些许变化外,其它三壁是一致的。塔身以上部四分之一处的绳纹砖为界,其上由力士、彩铃、彩带等装饰性纹样构成。其下由华缨、彩铃、彩带组成的垂幔将壁面纵向分成五列,分别饰以转轮圣王七政宝和护法。金轮宝居中,珠宝、象宝、居士宝组合与兵宝、马宝、玉女宝组合分列两侧,最外侧则是由摩羯、狮子、龙王、神王组成的护法纹样。转轮圣王是佛教世界里,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是弥勒佛的供养者。“一佛一转轮圣王”是佛教世俗王权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后世世俗王权所推崇和效仿的,成为转轮圣王,有了轮宝就拥有了统治的合法性。修定寺塔塔身图样描绘的正是这一理想。1978年,文物工作者在修定寺塔发现北齐文宣帝到修定寺拜佛供养的铭文。据铭文记载,北宋文宣帝在修定寺受戒,把自己打造成转轮圣王,以求在世王权永固,来世永生成佛。


金轮宝








塔身花砖均为菱形高浮雕模制砖,学界主流意见认为,修定寺塔菱形花砖的粉本应源于龟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早期佛教艺术表现形式。





塔柱

塔柱、柱础
佛塔南壁券门门额正中为一兽首,名“天福之面”,因忠诚服从被封为门神,专司入口守护。它与两侧的摩羯、龙王,旁侧的四臂神王共同构成修定寺塔佛的护卫系统。门额下,半圆形的门楣上刻九尊造像一铺,分别为三世佛及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力士。比较特殊的是主尊三世佛并坐,弥勒佛居中。这种模式打破了北魏以来,弥勒佛居于三世佛两侧的固定模式。后期,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种模式只出现在唐代。这一点也成为论证修定寺塔建造年代的重要依据和争论焦点。目前,修定寺塔的建造年代尚无定论,根据碑文记载和纹饰图案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北齐,二是隋,三是中、晚唐。如果建于北齐,其建造年代早于济南神通寺四门塔60年,为全国现存佛塔最早者。但无论修定寺塔建于以上哪个年代,其在中国建筑历史、艺术史、宗教史中的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
门楣上的三世佛

天福之面

摩羯


左右两位龙王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或惋惜之处,大概是这座华塔,经历了解放前日寇觊觎、文物贩子盗卖,以及解放后拆砖修渠,除“四害”掀塔顶赶麻雀,搬塔基砖石扩建校舍、兴建磨坊粉房等等一系列时代洪流的冲击后,原本的覆钵体塔顶、塔刹及大部分塔基荡然无存,塔身近两千片花砖残缺。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定寺塔大修,但塔顶塔刹与唐宋碑文记载外观并不相符,部分后补花砖也因原材料和翻模、制坯技艺的不同,在釉彩、质地、雕刻水平上呈现较大差异。
为保护花砖免遭盗卖,村民筹资,用白石灰加稻草覆盖塔体
呜呼哀哉,时移世易,重生的修定寺塔终不再似昔日那个翩翩美少年。注:本文图1、2、3及旧照为修定寺塔管理人员提供。致谢!前一篇:孔雀大明王像
后一篇:八大山人手书《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