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敦实雄健的北周造像群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固原市最著名的一处景点,位于市区西北五十多公里处。
从固原市里到须弥山石窟的公共交通略不方便,我去之前询问了几个租车价格,最少也在二百上下。到固原后,我在汽车站吃炒面,和老板聊熟了,他告诉了我一种便宜到达须弥山的方式。离须弥山几公里处有个黄铎堡镇,市里有车到黄铎堡,可以先坐市里到黄铎堡的车,然后加点钱请司机多带一段到须弥山。这个意外收获能省不少钱,迅速和当地人混熟,也是有好处的。
我事先和司机联系好,去须弥山的当天早上,我在固原博物馆前面的广场等他,但他一时听不懂我在哪,我也不清楚他在哪,虽然我感觉不远。
电话磨叽了半天,我突然想,我一个甘肃人为什么要在固原说普通话?之后再打电话打进来,我改了口音,我用纯正的甘肃武山话和他沟通。我不管他能不能听懂,反正我就这个口音。他一时有点懵,我说你一个固原人怎么能听不懂甘肃话?我对他表示了质疑。
很快他就找到我了,是的,一个固原人怎能听不懂甘肃话呢,必须能听懂啊。固原在历史上长期是属于甘肃的,固原到我们县的车程和到银川差不多。
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黄铎堡,然后再坐十几分钟车就能到须弥山。司机收了比饭店老板说给我的数目多十块的钱,我觉得没问题,这也省了不少。



须弥山博物馆
买票后,摆渡车会先送到须弥山博物馆,再去景区。博物馆里面主要是对丝绸之路固原段及佛教和国内石窟的介绍,有一些展品或者模型,展陈很陈旧,模型也很一般,有些灯光打得挺诡异。景区就在和博物馆隔着石门水的对面,这里可以拍到景区的远景。




弥勒坐佛,唐
先到的是很远就能看见的大佛楼,也就是第5窟,这是一座的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的弥勒坐像,高20.6米,在一个马蹄形石窟内。大佛身披袈裟,头梳螺髻,仪态威严,远看气势宏伟。大佛前原有三层木质楼阁,毁于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这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刻佛像,也是须弥山的标志。

第1窟,隋-唐

石门水道
1号窟下面的谷里是石门水道,石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将须弥山分为南北两部分,石门关如两扇石门,因此得名。石门关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交通要道,也是抵御西北草原民族的要塞,隋唐时期是原州七关之一。关城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立了个碑做标记,水道里也没什么水了。

子孙宫区


离开大佛窟,去到子孙宫区,这块是须弥山最早开凿的一片石窟,北魏太和年间开凿,后来一些窟龛内逐渐为道教所用,成了道教崇拜的场所,有送子娘娘,所以叫子孙宫。一些窟龛外还搭了简单的棚。
这块往上爬比较陡峭,可以到这座小山的顶部,然后可以继续往后山爬,也可以从山中部的台阶走下去。我选择了从中部下去,这样可以直接到达圆光寺。


圆光寺
圆光寺始建于唐代,也毁于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现在的建筑重修于1987年,主要是为了保护里面现存北周石窟中最华丽的45窟和46窟,以及没有完工的48窟。

第45窟,北周

第48窟,北周-唐
第45窟和46窟两个北周的中心塔柱窟在二层阁楼内,光线较暗,门锁着,只能从门口网眼看窟龛的前面部分。中间是四面雕刻的中心塔柱,周围四壁都是造像。45窟是须弥山保存造像最多的窟,有45身,内壁有仿木结构,46窟也有39身造像。
出了圆光寺往西北走,就是相国寺区域,这里共有洞窟54座,是须弥山洞窟开凿最为密集的区域,除了北周时期开凿的51窟、隋代的67和70窟,其余洞窟多为唐代开凿。相国寺的主要看点就是51窟,这是须弥山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


第51窟,北周
45和46窟只能从门上的网眼看,带着失望,我进入了第51窟。
这个窟内部空间很大,正面进去就是个高大的中心塔柱。慢慢转过塔柱,几个大佛突然出现在头顶,佛像巨大的体量和慈悲的神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直戳人心。一千五百多年了,你能感受到他们就在那儿等你,等你来看他们。但你来或者不来,他们也依然就在那里。


第51窟,北周
附近外面有在放音乐,这倒显得空旷的窟内非常寂静,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这种反差的静让我一开始甚至有些紧张。
那天人很少,一共没几个人来这个窟,大部分时间,我都可以独自和这几尊一千五百年前的大佛对话。这时候,一切艺术的和历史的讨论,都是徒劳的,它们都只是术,感受时空,对话时空,重新思考和认识世界,才是道。我当时想,一定要抓紧时间感受这种美好,记住这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了就没有了。这也许就是我们不辞辛劳出行的意义,寻找那感动的瞬间,那一刻,所有的折腾都是值得的。



第51窟,北周
窟的后壁是三尊并坐的大佛,高都在六米多,右壁有一尊同等体量的大佛,这四尊像都保存较好。中心塔柱上还有三尊体量大致相近的佛,侧面两尊损毁严重,背后一尊保存较好。当光线从窟外照射进来时候,正好能照射到右壁这尊大佛的半面,这是须弥山最经典的一幕,所谓的“须弥之光”应该就是这个场景。

第51窟,北周

第51窟是将一座小山包掏空开凿而成,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中心柱四面各开一龛,四壁均开龛,东、南、北三壁各开一门。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方圆,体态健壮,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前系带,结跏跌坐,双手结禅定印,面带微笑,神态安详,仪态庄重。边上的胁侍菩萨头戴花蔓冠,身挂璎珞,在胸前交叉为环形,肩搭披巾,上身袒露,下身穿长裙,立于束腰莲花座上。
当时的工匠在雕刻这几尊佛像的眼部时,让上眼帘夸张突出,而下眼帘处只做一刻线,这样在佛像前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佛的目光的存在。
考古发现,主室西壁、南壁西龛及中心柱完成于北周,属于未完成石窟。这可能是因为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公元574年推行灭佛政策,导致石窟开凿中断。主室南壁东侧、北壁为隋代续建而成。窟内佛像均残留有明代重装和彩绘的痕迹,有佛光、云纹、花卉和衣饰等图案。

第83窟,北周-唐
51窟后面还有几十个小窟,但大多损毁严重,相比之下,这几尊大佛的完整度让人感到震惊。1920年,他们在海原大地震中因山体坍塌而被掩埋,六十多年后才被发现,得以重见天日,这让他们躲过了保护不完善盗窃严重的一段时期,虽然后世有补绘,但佛像本体是北周的。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发生在固原市原州区和海原县(当时是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的海原地震是中国20世纪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须弥山石窟的很多窟龛和造像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损毁。
要开凿51窟这样规模的石窟,需要有相当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尤其是要有官方加持。一般认为该窟的开凿与时任原州刺史的李贤有关。李贤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名将,长期主政原州一带,对丝绸之路固原段的繁荣很有贡献。他于569年去世,没有经历周武帝灭佛,他的墓就在固原南郊的北朝隋唐墓群。


拉梢寺摩崖三像,北周,甘肃省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
须弥山石窟虽然凿自北魏,隋唐造像也很多,但现存最好的像几乎都是北周时期的,虽然不少北周石窟的开凿都因周武帝灭佛而中止,但这里依然有国内保存最集中的北周造像群。
和同时代东边的北齐佛像相比,北周佛像似乎不以精巧细致见长,而是更敦实雄健,它们就像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军人集团,以及他们主政的西魏和开创的北周,步步为营,功底扎实,行事靠谱。


曾经未完成的内蒙古武川历史文化生态园
综合而言,须弥山窟龛很多,但损毁也多,粗略感觉,总造像损失了约七八成。几乎每个窟上都安装着网状门,这和麦积山石窟类似。但综合窟龛数量和造像的完整度,麦积山还是远胜须弥山。

杏树台
离开须弥山,我在社交平台发了动态,我的大学同学康女士说她家就在须弥山边上,她是宁夏人,但我不知道她家就在这。她说须弥山景区内有棵杏树是她家的,后来死了,不知道还在没。当时她家的树样子长得好,景区就来要走了。我的确在里面看到了一片杏林,但不知道里面是否还有她家的树。
回程的时候,我还是联系了过来的司机,他又开回市里了,不过他给联系了其他人。有个老爷子从黄铎堡过来接我,送我到黄铎堡回市里的车那,我再换车回市里。在须弥山待了满一天,总体还是很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