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华严石经》:“万经之宗”“诸经之王”,武则天主导的“皇家工程”



晋祠集儒、释、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尤以祠为重。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在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碑刻艺术也引人注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此外,还有由女皇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石经》。


《华严石经》,每卷镌刻两石,应有160块经石,连同后世补刻、复刻石,石经数量应略多于此数。石经无盖、无座、无雕饰,上下一致,高低参差,宽窄不一,多数为平顶,也有略成穹庐弧形顶。石经多为四棱方形石柱,也有少数五棱、六棱和八棱的。最高的130厘米,最低的83厘米;最宽的59厘米,最窄的31厘米;其中14个武周造字在石刻中多次出现、使用,少数石刻顶部或末尾有题记或题名,一些重要题记是研究隋唐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武则天亲序(局部)
《华严石经》保存亦历尽沧桑。据资料显示,《华严石经》在晋阳刻好后,安放在晋阳古城西的风峪的寺庙内,并专设石经藏院予以保存。但之后唐武宗下诏灭佛,寺内众僧为保护《华严石经》,冒着性命,把它安放在寺庙内的地洞内,并放火烧了上面的建筑以作掩护。至日军侵华前,此经石保存完好。但在1940年秋,日本侵略军将大部分石经盗挖出洞外,草袋包裹,准备劫运回日本。在当地爱国人士的奋力交涉下,将已挖出洞的《华严石经》转移。1947年,残存部分《华严石经》被阎锡山军队修筑碉堡使用。1949年后,人民政府大力收集到了大部分石经,整石加残石130块,并专建碑廊保存。其历经劫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华严石经,与原刻总数相比较,也保存有近80%,而且大多平整完好、字迹清晰无损。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先生这样评价:晋祠《华严石经》“它的重要性是这个版本是最早的,尽管现在不太完备,但是非常宝贵,以前有宋代的印刷本,敦煌的手抄本,这个是石刻版本,而且是柱形,很少见。”因此,从石经学、考古学、文献学、佛学等多方面看,晋祠《华严石经》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5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