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禅林
禅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646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2024-01-18 21:03:56)
来源:旃檀精舍 禅林网 2024-01-08 23:59 发表于湖北
【摘要】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彩塑造像美轮美奂,是唐代雕塑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通过了解山西省内唐代彩塑造像,充分比较并赏析南禅寺内的唐代彩塑,塑像的整体布局、形制特色、工艺技术,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制,且具有深远影响。其造型特色与绘画表现也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以绘画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从造型、线、色、神韵等方面研究分析彩塑造像的魅力以及艺术表现,探索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并领略我国深厚的佛教文化。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南禅寺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西南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寺院规模不大,坐北朝南,由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组成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主殿是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 年)的大佛殿,是整个寺院的核心,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建筑。整个大殿外观古朴秀美,庄重典雅,面积占据南禅寺的二分之一,整体造型接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善的唐代木制建筑。

唐代是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雕塑作品相较于绘画、书法等作品数量较少。大殿内的唐代彩塑则是令人最为心动的,彩塑造像匠心独具,堪称唐代雕塑中的珍品,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点保护遗产。而在山西境内,唐代彩塑造像共有三处,除此之外,还有晋城青莲下寺和佛光寺两处,彩塑造像各有千秋,体现唐朝不同时期异样的艺术风格和雕塑艺术高超的技艺手法,是可与西方大卫、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塑艺术相媲美的,不同地域的艺术文化带给观赏者的内心感受也是有所差异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一、南禅寺大殿现存塑像及其布局


南禅寺大殿内佛坛有十七尊彩塑造像,塑于中唐时期,距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而殿内二供养菩萨和文殊前御狮的扶霖像曾于 2000 年时被盗走,导致现存彩塑造像 14 尊,从现存彩塑的造型表现上可了解到唐代精湛的雕塑艺术与其丰富的表现技法,而且为佛教文化增添了艺术的味道。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佛坛中央为结痂趺坐于八角形须弥座上的释迦佛,以主佛为中心左右对称式布局,主佛左右侧分别为迦叶阿南像、二胁侍菩萨、驾象狮的普贤文殊菩萨、二侍立菩萨、二天王,普贤文殊之前有獠蛮、扶霖牵引象狮,并有二童子仰望,主佛前方为二供养菩萨仰坐于莲花台上。以单佛为中心,其余彩塑造像环列于主佛左右两侧的形制是唐宋时期寺院造像的常见组合形式,只是各殿彩塑的数目会有增减变化。殿宇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气势壮观,塑像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主次分明,属于群体塑像,且塑像与空间的虚实关系相互衬托,呈现出一片祥和静穆的佛法空间。每尊塑像造型庄重慈祥、姿态优雅、比例协调,整个殿宇生动统一,在注重个性的同时又不失共性,是与绘画中局部服务于画面整体相和谐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二、南禅寺大殿内彩塑造像造型的特色探索


(一)塑像造型之精美


纵观殿内彩塑,大到塑像整体或是小到彩塑的衣纹配饰,都是经得住现代人去琢磨深思的。整个佛坛上的塑像排列有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动有静,体现了一定的空间感,是与绘画中的表现形式相通的,在画面中也是讲究整体效果和细节之间的微妙处理的。释迦佛居于佛坛中心,犹如画面中的“画眼”,造型高大雄壮、庄严尊贵;双腿盘坐、左手扶膝、右手呈拈花印;其面庞方圆、额头宽大、眉毛向两边弯曲伸展,双目炯炯,嘴角微微扬起,使佛像严肃中又略显慈祥。紧挨主佛两侧迦叶阿南二弟子站立,迦叶居左,身体消瘦略微前倾,双手合十举于胸前,面部高低起伏较大,眉头紧锁、两眼下沉、嘴唇紧闭,饱经沧桑之感;与之相对应的阿南像立于主佛之右,形象大不同于迦叶,其体态丰厚饱满、态度虔诚谦和,面部白皙圆润,眉目清秀、双眼微张下视,与迦叶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殿堂更增艺境感。两尊体格较小的供养菩萨置于主佛正前方一左一右,相对而单膝跪于莲花台上,其形态丰盈柔美。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普贤文殊菩萨分别结痂趺坐于象背狮背的莲花座上,动态和谐自然,头戴金色花冠、面庞丰满、重金敷面、眉目修长、目光有神、嘴唇棱角分明,凸显广阔的气度,就连坐骑象狮也是各有特点、活灵活现,颇有意趣。前置位有牵狮的扶霖和牵象的獠蛮,扶霖和撩蛮是指古代对部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故其肤色与穿着与众不同,面部表情略显凶怒。两者旁边各站一童子,童子体格是塑像中最小的,造型亲切可人、活泼纯洁、肤质圆滑,进而烘托出塑像的主次关系。普贤前后文殊前后各塑立两尊胁侍菩萨,这四尊菩萨风格统一,各有所姿,最引人注意的是菩萨呈“s”型站姿,动态优美自然,主要体现在对肩腰胯和腿之间关系的描绘,整体姿态丰满圆润,有别于唐之前塑像并腿直立的状态。再到其身上以华丽的璎珞饰样来点缀彩塑,映射出唐朝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外侧两边各立一身披铠甲的天王像,其动态夸张、体格威武高大,四肢健壮,挺胸抬头,显露出一幅威严之态。可见塑匠们对殿堂的精心构思与巧妙陈列。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二)彩塑的绘色


“彩塑”是采用塑绘结合的方式创作的,除了塑形之外,还着重对彩作以描绘。“绘”其实是彩绘敷金,对造好的塑像进行丰富深入,强化形体的层次与变化,主要遵循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的绘制方法,包括平涂、勾填、沥粉堆金法等技法。用到的颜料多是矿物色,具有防潮防霉的作用,颜色艳丽且保存效果较好,以至于现今我们还能够看到原始的彩塑状态。彩塑主要以红、绿、青、金为主色,以黑、白、黄为辅色,释迦佛以金敷身彰显其地位且增加了塑像的尊贵神圣之感,同时也体现出对佛的敬仰之情。释迦牟尼佛背后直顶殿脊的背光利用对称式的构图形式绘有人物花卉,色彩以红色为主,绿色和金色作点缀,边缘处以墨色处理,使其更富层次感。普贤文殊菩萨服饰主要以对比明确的大面积红绿色系为主,面部手足施以金色,花冠配饰局部也以金线勾勒,手法精致细腻。而其他塑像肤色面部为白色,由此可区分人物的主次关系,身上的配饰也是有所变化的。菩萨身上佩戴的璎珞经过沥粉贴金,再配各样花瓣来寻求变化,并且以少面积的黑色点缀增加其分量感。弟子迦叶利用赭红色来渲染赋彩人体结构,加强塑像的立体感。可见匠师在绘色时注重颜色搭配、色彩对比,将塑像表现得更为立体精彩,加强视觉冲击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唐朝技术艺术的精湛。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三)彩塑线的运用


在中国绘画中最为讲究的就是“线”,线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表现手段,它是不同于西方注重光影体积的绘画表现手法。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称“无线者非画也”。在古代人物绘画中,画家着重以线造型表现画面,通过“骨法用笔”来实现“气韵生动”。《八十七神仙卷》是典型的以线造形的宗教绘画作品,画面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以线勾勒,人物形象精致细腻,每根线条都具生命力和韵律感。当然,雕塑也会受到绘画中线造形的影响,线在彩塑中的运用也是尤为生动的,多体现在对塑像衣纹褶皱和飘带的处理上,通过线的组织穿插、疏密虚实、轻重缓急、方折曲圆进一步表现塑像的内部结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释迦佛身上衣纹以长曲线为主,线条简洁大方、圆转有劲,体现塑像的立体空间感。胁侍菩萨利用线条疏密变化增强了塑像的节奏感,上身衣纹竖线果断、稀少,腿上衣纹呈平行半圆状,重点聚焦于衣褶浓密的裙摆,显得富有层次感,且巧妙地以不同地走向线增强视觉冲击。胁侍菩萨通过扭动腰胯以“s”形曲线呈现出优美的体态,透露了一种阴柔婉转的女性之美。较有特点的则是对下半身衣纹的处理,看似复杂繁琐,却不显刻板,裙摆以竖长线垂直拉伸,绕过肢体的衣带自然下垂,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弧线与直线的处理产生对比,体现韵律之美与节奏感。飘带的存在使塑像看起来更加灵动且具有装饰性,潇洒飘逸,有“吴代当风”之感。二天王动态夸张加之身上多以圆弧线做处理,充分体现造像形体的健硕和气魄,肩部线条流转生动,铠甲的设计则是以图案形式呈现,强调出挺拔勇猛的阳刚之美。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线”的运用源自生活,富有生活性、艺术性、情感性。

“线”本身虽然单纯,但是在彩塑的运用中是存在微妙变化的,以不同形式的线体现彩塑造像的形态与风格,是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通过具有形式美的线附着于塑像表面,进而体现其内在结构和外在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本土的审美艺术特征。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四)塑像內在之神韵


彩塑造像的艺术特色不仅是对外在形态、线条、色彩的刻画,更重要的是塑像神韵的魅力表现,弘扬唐朝佛教文化的内在精神。东晋顾恺之曾提出“以形写神”,强调“形”“神”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画》中传神论的观点为“神存在于形象之中,“神”可以通过“形”的提炼加工而表现出来,没有形,神也无从依存。”可见“形神兼备”是艺术创作者在作品中的最高境界。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那么对于彩塑来讲,面部表情是最能表达神韵所在,主要通过眼神进行传递,其实是与中国人物画表现中对眉眼神情的处理如出一辙,眼睛的塑造是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南禅寺大殿内主佛目光炯炯,精彩动人,神态威严庄重,给人以敬畏之情,这也是彩塑造像在艺术处理上的一种探索与追求。为打破殿内静态单一的状态,塑匠者采用寓动于静的一瞬间来刻画二天王像,其塑造更加生动,体态威武勇猛,眼神坚定有力,突出英勇善战的性格特征,写实与夸张结合的表现无形中给予殿内活跃灵动的气氛。对于殿内各塑像形神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描绘,展现人物的神韵风格。相比较下,青莲上寺罗汉堂内的宋塑十六罗汉像形态多样、动静结合,神情中透着质朴、淳厚,拉近人神间的距离,体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对于唐宋两时期的雕塑艺术,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下,宗教文化不断的世俗本土化,塑像也逐渐减少“佛性”,注重“人性”,更多的是对世间的关注,使得塑像越来越写实本真,而且塑造手法也更为精进。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总之,彩塑造像是通过空间造型来表现形象的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从整体布局到局部处理,从形体结构动态到彩绘敷色、再到内在神韵的表达,无一不体现传统彩塑的艺术魅力。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三、彩塑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思考


如今,对于如何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已成为艺术创作者所关心的话题,而艺术创造又不能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存在。面对此问题时,不妨结合传统文化,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它,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推敲方式,将传统元素与对现代文化的理解相结合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的审视与思考。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以彩塑题材为原型作为艺术创作思考的启发点,尝试选取彩塑造像的造形,以此为绘画元素,结合不同的绘画形式与技法,对传统元素做重构。比如综合材料创作、装置艺术以及选取不同绘画材质做具体表现。目前,了解到国内已有一些青年画家以这种重构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艺术创作的探索,作品的呈现也逐渐成熟,并且广受大众所喜爱。当然,具体的绘画实践依然是需要艺术创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反复做实验尝试,在实验过程中找到一种适用于作品的绘画语言,最终实现系列艺术创作作品。由此可映射出不仅仅是彩塑,通过发现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都是可以找到与当代绘画相契合的点,进而提炼可运用于绘画作品中的符号,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实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可见其与绘画艺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艺术创作者,不仅要善于察觉当下生活中有趣的点;更要始终以发现的眼光回望传统,进行审视与探寻,不断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提取的元素或文化符号,结合对生活的感触做出一定的转化,运用不同形式地绘画语言表现绘画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用别样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目前,尽管已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巧妙地将其与绘画语言进行结合创新,形成富有传统艺术特色的当代绘画作品。然而,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依然需要继续深入探究和引人深思的。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南禅寺大殿彩塑造像是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一个时代具有民族化意义的精神产物,体现了唐朝彩塑艺术的境界。大殿内彩塑造像充分展示了塑与绘的表现手法、巧妙且富有韵味的造型语言,从外在优柔的动态、变化精到的线条、富有民族文化的色彩关系再到塑像内在神韵的表现,无疑是对其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古代工匠艺人技艺的赞美。当然,透过这些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一方面彰显了唐朝彩塑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力量,并加强人们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深思。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以此引发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对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打开绘画发展过程中的思路与途径。对于当代艺术创作要不断探索创新,吸收借鉴传统艺术或者文化中的主题内容或元素,融合相应的绘画表现手段进行创新表现。

                                                                作者:樊莲芝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5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