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2024-01-15 13:54:30)

一起看看先——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印度文明大致的发展历史。

一.史前时期


二.古代时期

·哈帕拉时期(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

·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前后)。由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出现。

·列国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起)。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

·波斯及马其顿入侵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


三.王朝时期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0年起)。第三代国王为阿育王,在他统治期间,佛教发展迅速,进入成长期。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200年起)。政权交错的混战时期,有大月氏人(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建立的贵霜王朝。这一时期产生了犍陀罗(Jin tuó luó)艺术。佛教大乘学说流行并传播到民间。这是佛教的革新期。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年起)。印度的艺术发展黄金时期,佛教兴盛,阿旃(zhn)陀石窟的主要建设时期。

·拉其普特时期(公元7世纪起)。出现印度教,佛教衰落。


四.伊斯兰时期

·德里苏丹国时期(公元13世纪起)

·莫卧儿帝国时期(公元16世纪起)


五.欧洲殖民时期

·英国统治时期(1760年起)


六.民族国家形成时期(1947年以后)

·印度共和国(1950年至今)


从这个时间线上我们可以知道,阿旃(zhn)陀石窟的主要发展时期就在笈多王朝时期。笈多王朝是4世纪初在原来摩揭陀国境内兴起的一个小国。在此后的100多年内,笈多王朝陆续统一了印度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笈多王朝一方面继承了有外来色彩的贵霜文化,另一方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印度古典文化。印度历史学家把笈多王朝时代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艺术普遍显现出贵族化的特征,柔和内敛,高贵宁静。这些特点在同一时期的阿旃陀壁画艺术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其次,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阿旃陀石窟的地理位置。阿旃陀石窟位于地处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孟买东北方的一座名叫奥兰加巴德的古老城市附近的新月形崖壁上。背负温底耶山,面临果瓦拉河。


以上我们了解了阿旃陀石窟的时空坐标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正题,一起来观赏阿旃陀石窟系列中的壁画篇吧!







前言

Foreword

阿旃陀的壁画被称为古代印度绘画艺术的宝库,其壁画绘制时间不一,按开凿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绘画风格也随之不同,各具特色。但整体来说,壁画绘制精美,布局复杂而严谨,用色考究,堪称印度壁画之冠。壁画的内容则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宗教到世俗,从灵魂到物身。宗教性的题材大多取自佛经,场面宏大,构图复杂,同时又极其关注细节,对一片树叶一只蚂蚁尚不吝惜笔力,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总之,阿旃陀壁画展现的是一个幻想与现实共生,宗教与世俗交融的绚丽艺术世界。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01

阿旃陀石窟壁画概述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它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这些壁画大部分创作于公元五世纪,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西藏高僧多罗那他曾在《印度佛教史》中写到:“凡是有佛教的地方,精巧的造像工艺就发达。凡是蔑戾车(梵语意为“外国人”,引申为“野蛮人”、“恶人”,即风习与印度教制度不同的非雅利安贱民;亦指那些只知方言,不谙婆罗门传统的雅利安人)统治的地方,造像的工艺就衰落。凡是外道盛行的地方,就流行不精巧的造像工艺。”而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其造像更是极其精巧。为了倡导佛陀信念,增强教化效果,印度古代艺术家开创了宗教绘画艺术。

雅安利人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如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各族的总称。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约公元前15世纪南下进入印度次大陆。


在印度境内,存留有壁画的石窟主要是阿旃陀、巴格、皮格尔阔拉、巴答米、埃罗拉、西坦纳瓦萨尔。阿旃陀与巴格石窟的壁画,可谓印度中古佛教绘画之代表。其中以阿旃陀石窟最多,也是最重要。前者的壁画,堪称印度石窟艺术的辉煌典范。遗憾的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阿旃陀石窟留有壁画的只有13个洞窟——1、2、4、6、7、9、10、11、16、17、19、22和26号,其中第1、2、16、17窟保存较为完好。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壁画,主要是本生譬喻故事图佛传图庄严图像三类,其余还有天人图、轮回图、世俗生活图和装饰图案。关于佛陀本生的故事占据大部分篇幅,如释迦牟尼的诞生、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等故事。佛传图次之,佛陀礼拜像不多,菩萨像更为少见。这些绘画共同展示出一种极美的形式,虽是宗教题材,却洋溢着印度艺术特有的世俗欢情,这显示着佛教与世俗生活的逐渐融合。通过富于表情的人物面部,富有隐喻的手势,流畅而洗练的线条和凹凸晕染的躯体色彩构成了一系列佛陀形象,他们肌肤光洁圆润、立体感强、笔调活泼,人物体态匀称,画面色彩明快清新,巧妙地把代表宗教教义的“悲悯”与代表世俗欲望的“声色”糅合在一起。

本生(jataka),是记载佛陀前世所修种的善行,也就是释迦牟尼的前世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佛以菩萨身份出现,有时为凡人,有时变天神,有时作小鸟,有时成大象。

譬喻(avadana),以譬喻宣说法义。

佛传,记载佛陀一生的事迹。

庄严图像,指庄严的佛像。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佛殿前室右壁降魔变  

《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尸毗王本生图






02

阿旃陀石窟壁画的分布及风格


阿旃陀石窟共有29个洞窟,其中壁画存量较多的窟仅有9个,分别为第1、2、6、9、10、11、16、17、19窟,这些壁画大多绘制于公元5、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相比中国境内的众多石窟壁画,阿旃陀石窟壁画的面积相当少,但对于整个印度来说却是最多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因此这座艺术宝库为后世记录了古印度鲜活的日常生活,也展示了古印度绘画的最高成就。

阿旃陀石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属的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较早的9号及10号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属第一期绘画,绘制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以本生故事为主。代表了印度早期佛教绘画的发展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印度早期壁画的真实样本。

第16、17号窟为第二期壁画的代表作,绘制于6世纪左右,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印度文化艺术的繁荣期。佛教艺术显现出贵族的特征,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都具有柔和、宁静、高贵、雅致的特点。根据美国印度文化学者库马拉斯万米的说法:(笈多时期)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时代……其中充满了激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6窟的佛传故事、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等。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佛陀归乡说法图


第1、2号窟为第三期壁画,绘于7世纪左右,此时期的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这时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帝王宫廷欢宴、狩猎、朝觐的场面,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等,构图活泼,栩栩如生。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西墙(入口墙)南侧壁画

(表现外国人的场景,上部据信是波斯使节)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天棚壁画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莲花天棚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大厅壁画(佛陀降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比豆梨贤者本生图见南传《本生经》第五四五则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大厅壁画(奇迹佛像)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03

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形式

构图方式 

阿旃陀壁画的构图方式是平铺式构图为主,观众的视线可以跟随故事的推进而移动。建筑则是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的重要部分,壁画中的建筑样式丰富,有门楼,庭阁,城墙,这些建筑与人物的比例并不是正常比例,建筑的尺度很小,但却成为画面的焦点,横平竖直的结构也将众多场景和复杂情节分割开,使画面构图更有秩序。


人物色彩 

壁画中绘制的人物有多种肤色,粉红色、淡黄色、橘红色、深棕色、蓝色等等,由于地理、宗教、战争等原因,印度人是由5个不同人种组成,肤色也不相同。这些人物的不同肤色可以调节画面,即使出现一群人的场景也会因为不同颜色使画面产生跳跃的节奏,不会产生沉闷的感觉。

5个人种指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旁遮普人、东亚人。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石窟中不同肤色的人物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画法  

阿旃陀壁画显示出高超的技巧,画中没有真正的阴影,而是通过使用几乎不易察觉的同一颜色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凹凸立体感。这种凹凸画法后来流传到中国,在中国被称为“天竺遗法”,对中国的佛教绘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曾在南朝成为一种流行风格,并在克孜尔等石窟中有更强烈的表现。例如绘于第9窟侧壁的《佛陀说法》便是运用凹凸画法。佛陀坐于中间,身披红色袈裟,头顶有华丽的伞盖,两侧各一个半裸身菩萨。从人物面部可以清晰看出凹凸晕染画法,鼻梁、额头和颧骨染白,眼窝染黑。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9号窟 壁画《佛陀说法》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美学特征  

阿旃陀的艺术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这正是印度艺术中推崇的自然主义。阿旃陀壁画富于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激情,饱满充盈,天性纯然。

第10窟的列柱上保留有完整的壁画,佛陀立像构图十分精巧,侧身站立的佛陀含颌低目,晕染出身体的凹凸,身着淡粉色袈裟,在周围用强烈的绿色画出椭圆形的佛光,呈现出既安静又华丽的氛围。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列柱上的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列柱上的佛像 


 壁画整体颜色 

阿旃陀壁画整体呈现以土黄、红褐和淡棕为主暖色调,黑、白、红、黄是最多的颜色,还有极少量的蓝色和绿色。壁画中的红色和黄色是用红土和黄土,蓝色为青金石,绿色为孔雀石。青金石和孔雀石都是相对稀少的矿物类颜料,自古都比较贵重,在阿旃陀壁画中仅作为点缀,用于主要人物的头饰和衣服上。

古代壁画大多使用矿物类颜料。如朱砂、土黄、氯铜矿,青金石,白垩、石墨、孔雀石(鸡石绿)。这些珍贵的矿物颜料不仅使壁画颜色鲜艳,也能更好地存色。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石窟壁画中不同的颜色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04

代表性石窟内壁画详细介绍

第一期阶段——印度早期绘画标

第9窟壁画

第9窟内的壁画有两层,早期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后期壁画大约为公元5世纪以后补绘。从内容来看,柱子和窟顶装饰着佛像和花卉,墙壁上则绘画诸佛以及信众礼拜佛塔的场景。柱子与墙壁上的诸佛形象应该是第二期补绘的,其余的礼拜场景则为我们留下了印度早期壁画的样本。从残留的人物形象来看,大约是佛传图的一部分,隐约可见礼拜佛塔、圣树的场面。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9号窟 国王的礼拜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9号窟 礼拜佛塔


第9窟还有数尊佛像与供养者的形象,可能均为较晚期添加的。在其中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们用黑色修改的痕迹。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9号窟 诸佛与供养者


 第10窟壁画

第10窟是整个石窟群中最大的支提窟。内壁留存了最早的印度壁画实例的残片,一部分的柱子上和窟顶上也残留着部分开凿时的壁画,然而大部分画面残损严重。左廊墙壁上留存的画面大致是佛传故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还有国王礼拜圣树或佛塔的画面。右侧廊是几幅本生故事画,现在能够辨认出的有六牙象本生、睒(shn)摩本生等。

石窟分类:

塔堂窟——有礼拜塔以及佛殿,音译支提或支提窟

僧房窟——僧人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音译毗(pí)诃(h)罗或毗诃罗窟。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带肋券的侧廊半拱顶

(顶棚画表现冥想佛及莲花)


柱子上留存有保存完好的佛像,这些佛像应是后期补绘,与窟内的早期壁画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佛像背光的处理显示出与犍陀罗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这些佛像画得高贵朴素,姿态庄严雄迈,显示出笈多时代的特色。

犍(jin)陀罗国,公元前6世纪已存在的印度次大陆国家,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其佛教造像风格写实典雅,崇高精致。


左侧廊保存有公元前的古老的壁画遗存,但画面因为剥落难以非常详细地明确主题。参照德国学者施林洛甫的观点,这幅壁画原来有八个场景,大约是描写佛陀从诞生到分舍利、起塔供养等佛传情节。现在从画面来看,能够比较明确的场景有:一、魔王和她的女儿们诱惑佛陀,即“降魔成道”的画面;二、国王供奉菩提树的场面;三、国王礼拜佛塔的场面。

根据施林洛甫的“降魔成道”线描图,可以看到画面的右半部分描绘天女们为庆祝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而以歌舞供养的情景。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佛传图——降魔成道线描图

《世界美术大全集》


礼拜圣树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王室情景。左边是一位英俊的王侯和他的侍从。王侯的形象非常生动:面蓄胡髭(z),头发在头顶束成高高的发髻,饰以各种珠宝。画面中间是一棵圣树,圣树上挂着花环。圣树的右边是手持长号的乐师及姿态灵活的舞女。从构图来看,类似中国的卷轴画般,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连续叙事模式。显然,这代表了印度绘画早期的构图模式,以长条形沿着壁面铺展。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国王礼拜图


佛塔供养,残存的伞盖下面不是佛塔,而是在伞盖下描绘的轮宝,用这个轮宝来暗示佛的存在。这里表现的是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

佛陀在鹿野苑向五位比丘说法。通常把这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佛塔供养


右侧廊也留存下原初壁画的残迹,可以辨认出是几幅本生故事画,比较明确的是睒摩本生和六牙象本生。第10窟的睒摩本生画面剥落损伤比较严重,壁画故事讲的是睒子孝心感动天神,使失明父母双眼恢复光明的故事。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睒摩本生 


六牙白象本生是流传非常广的本生故事,见于南传《本生经》514、《六度集经》28、《杂宝藏经》9等。故事讲的是前世是一头六牙白象的菩萨与两个王妃之间的故事。造型作品中,较古老就是阿旃陀第10窟的这铺壁画和巴尔胡特栏楯(dùn)浮雕,阿旃陀第10窟壁画中的六牙象本生是公元前2世纪的古画,壁画位于靠近入口的右侧墙壁上。整个画面长度超过11米,由于剥落和涂鸦,损坏也非常严重。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0号窟 六牙象本生——猎取象牙


总体来看,第9、10两窟作为公元前后的作品,代表了印度早期绘画的风格:朴素、写实,无过多装饰。画面颜色较少,大致只有赭红色、灰绿色、煤黑色和石灰白等色。同时,注意画面的布局均衡。物象描绘虽然稚拙,但并非完全没有表现力,反而充满自然生动感。



第二阶段 —— 黄金时期的代表

 第16窟壁画

16、17 窟作为阿旃陀第二阶段早期的壁画成就的主要代表,不仅在主题构思上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品质,而且在艺术上也表现出更加精致的品味和更加完美的技法。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 壁画残段 东廊南区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 壁画残段 东廊北区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阿旃陀第16窟壁画以传统的“叙事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佛传中的许多场景,就其壁画内容的分布来看,前廊的壁画主要是基于《本生鬟》的本生故事,包括慈力王本生、象本生、独角仙本生、须大拿本生和瓶本生,这些画面场景与场景之间几乎没有间隔。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独角仙本生


大厅中最精彩的是描绘佛陀生活场景的画面,如右廊是一组表现悉达多早年的生活(佛诞、青年时期和出家)的场景,左廊墙壁上则描绘了规模巨大的难陀皈依故事,这是佛陀悟道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后廊的画面因为破坏较重,从残留的几幅画面可以隐约辨认出一些佛说法的场面。大厅左壁绘难陀皈依故事,情节复杂,画幅巨大,几乎占据整面墙壁。右壁墙面绘满佛传故事,这是阿旃陀较少见的大量描绘佛传故事的洞窟。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 

难陀皈依:迎接佛陀的难陀


第16窟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佛陀度化他的弟弟难陀的故事。难陀是净饭王的第二个儿子,释迦牟尼的异母弟弟,在释尊的劝导之下剃度出家,最终修得正果。这面墙描绘了佛陀前往难陀的家中乞食,在另一面墙上,则描绘了一脸不高兴的难陀坐在理发师面前,而理发师剪掉了难陀的头发后看起来也很难过。第三面墙上生动地展示了因难陀要出家而快要昏厥的新娘。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 

难陀沮丧地坐在理发师前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6号窟

 收到丈夫出家的消息,

难陀的妻子伤心难过的样子


 第17窟壁画

阿旃陀第17洞窟中的壁画精美动人,壁画题材十分丰富,也是阿旃陀所有石窟中壁画留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四周墙壁上多为本生故事画面,是阿旃陀遗址中本生故事数量最多的一个窟。这个石窟的走廊,从墙壁到天花板,宽高各19.5米,无一处有空闲,全画满了佛教故事。形式的优雅和色彩的丰富表明了公元5世纪阿旃陀艺术的高水准。虽然都是宗教题材,但依然显示出创作者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与认可。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外廊墙面及天棚壁画

(门楣处八对夫妻画像上安置八尊坐佛像)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东廊中区壁画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窟门门楣上方绘有过去七佛及弥勒菩萨像。过去七佛及弥勒菩萨并列趺坐,皆有素面的头光及身光。头光上饰以宝树枝叶描绘精细。诸像面貌相似肤色却有所不同。袈裟样式为通肩或右袒,手印有降魔、禅定、转法轮等。

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释迦牟尼佛( kyamuni )是最后一位,俗名悉达多,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位毗婆尸佛(Vipayin)、尸弃佛(ikhin)、毗舍浮佛(Vi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ayapa)。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过去七佛及弥勒菩萨像


窟内绘有一幅千佛图,该图共有佛像1055尊,大小相同,分层排列,上、下相对,整齐划一,布满石窟壁面。佛像均带椭圆形头光、身光,肉髻(jì)耸起,脸庞圆润。高鼻小嘴,身着通肩袈裟,双手于胸前结印,结跏(ji)趺(f)坐于莲座上。袈裟有红、棕、黄三色,衣纹简洁。佛像仅坐姿、手印有细微不同,统一中富有变化。

结跏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千佛图


天花板上画着一个简单圆圈,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诸侯国国王Upendra Gupta,他是这个洞窟的捐赠者。而墙壁上是丰富的主题故事绘画,大部分都完好的保存下来。走廊左面的墙上出现了印度第一个“生命之轮”,这是目前所知古印度唯一留存的五趣生死轮图。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生命之轮 


在走廊的前面最著名的壁画莫过于来自须大拿(Vessantara )的本生故事。这描绘的是一个慷慨的王子须大拿的形象。国王桑杰(Sanjay)对王子的行为感到生气与失望,并下令将他流放,但王子最终在因陀罗(Indra)帮助下回到王国。这里的画面截取的即是王子被流放,为之送行的队伍游走在街上的情景,采用了叙事的手法表现了王子的流放。画家成功地抓住了王子被流放、队伍行进的这一时刻,采用斜线构图,让画面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描绘拥挤的长长的送行队伍,更增加了送别的情绪的传达。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也跟着队伍的延伸而延伸,树的静态与人物的动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画面层次与情感也更加丰富与饱满。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外廊西区壁画

(公元五世纪,表现须大拿本生故事,

这位一生乐善好施的太子正在告诉他的爱妃,

自己即将被逐出他父亲的王国,

在他们边上站立持水罐者为中亚仆人)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位于大厅前壁的右侧,有一幅画描绘佛陀过去世为六牙象王时,遭一王妃挟怨设计,仍不改仁慈本性,舍身拯救无辜之菩萨行持。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六牙象王本生图


须陀素弥王本生图位于大厅正壁右侧及右壁。故事描述古时一国王与母狮所生之子,长大继承王位后因误食人肉而引发兽性后每餐需以人肉为食,终遭人民驱逐,躲入山林。一日捕获须陀素弥王并欲食之,却受须陀素弥王感化恢复人性,此后不再食人。画面绘有为母狮将子送返王宫的情景,国王双手捧男婴,眼望座前母狮。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须陀素弥王本生图 


位于过厅右壁,有一幅佛陀自忉(do)利天返人间图。壁画所讲述的是太子成道后至忉利天宫为母宣讲,以报养育之恩。图中可见佛及帝释天、大梵天二胁侍并立于代表天梯的台阶上,左、右侧为诸王乘象率军迎接及天人合掌恭迎场面。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佛陀自忉利天返人间图


药叉像位于过厅右侧立柱上。左侧药叉拉奏细柱状的弦乐,似张口高歌。右侧药叉击打腰鼓。二护法神于此装饰画中被描绘成滑稽可爱的造型。眼大唇厚,体型矮胖,腹部鼓胀,手脚粗壮。画面色彩虽有剥落,但是均匀流畅的轮廓线条仍清晰可见。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7号窟 药叉像


第三阶段——戛然而止的陨落

 第1窟壁画

第1、2窟代表了阿旃陀最后的辉煌,至5世纪晚期,石窟开凿活动逐渐停滞。这一阶段最精彩的壁画主要集中在5到6的石窟当中,1号石窟集中了阿旃陀石窟壁画的巅峰之作。壁画题材极力强调帝王的主题,包括外墙上的一系列精美的雕刻饰带,都充分展示了王权的特征:战争、狩猎和声色的场景。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毗王本生图,位于第1窟大厅前壁右侧。

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为佛陀本生故事之一。


位于大厅顶部。规律整齐地划分出大小单元图案,除象征佛教的莲花外,另有蔬果花草、天鹅、神兽、药叉等纹样。该窟天花藻井着色鲜艳,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古代印度建筑彩画的高度艺术成就。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天花藻井


在第1窟礼堂入口处绘制了两尊守护神像,左边是持莲花菩萨,右边是持金刚菩萨。这里的莲花手菩萨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标志性画作:菩萨右手轻捻一只莲花,双眼半睁半闭,略带忧愁的冥想神情,身躯微弯,姿态优雅。流畅的线条和明暗交替的手法,展现出躯体特有的弹性和柔软度,菩萨的左右两侧是金刚和天母等侍奉。这幅画作为阿旃陀石窟的象征而闻名,也被视为印度绘画艺术的代表。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东墙北区壁画

(莲花手菩萨,可能为5世纪后期)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与他相对的是手持金刚的菩萨,他的身子微微右倾,右手形成特有的佛教手印。头上戴着插满了各种装饰品的艳丽而复杂的头冠。他的眼睛没有手持莲花菩萨的谦和,带有几分冷傲和肃穆的世俗情味。他的身上有金玉米一样的饰物,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莲花图案和其他的佛教人物。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1号窟 东墙南区壁画

(金刚手菩萨,约475年)

《世界建筑史 印度次大陆古代卷》


 第2窟壁画

阿旃陀第2窟属阿旃陀最华丽的洞窟之一,窟内壁画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亮的色泽和光彩。柱式大厅内的立柱和柱顶也装饰得令人目眩神迷,装饰主题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半神话性质的图案,窟顶上有装饰华美的藻井图案。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窟顶圆形莲花纹图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第2窟的绘画程序与第1窟相同,佛龛和走廊的区域描绘的是大型的说法像,大厅的墙壁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本生和佛传图,整体的主题方案以及绘画作品中的个别构图都显示出朝向最后面的佛像的趋向。窟后方的鬼子母像以及旁边的女性供养人,大厅中的摩耶夫人画像、佛陀诞生场面,表明这座洞窟具有明显的女性特色。第二窟以姿态万千的女像壁画闻名于世,比如鬼子母,比如摩耶夫人在第二窟里反复出现。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供养人像


大厅左廊壁绘佛传图,以及贤劫四佛和贤劫千佛;相应的对面,大厅右壁仍为本生题材,卢卢鹿本生、比豆梨贤者本生以及富楼那贤者本生。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比豆梨贤者本生图 宫殿场景


壁画从左端到第二房入口的上部,描绘的是佛传开头的几个部分,其中有些画面破损,参考施林洛甫及高田修等前辈的解读,主要场景包括佛陀诞生前后的几个情节:兜率天上的菩萨、占梦、诞生。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佛装之诞生图


第二窟兜率内院弥勒说法图:兜率内院为即将成佛者之菩萨居处。图中菩萨呈正面倚坐姿势,顶戴宝冠,身披璎珞,作说法印,两侧有天人,二侍立,四安坐,神情专注,聆听弥勒说法。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兜率内院弥勒说法图


兜率天场景的右边是占梦图。场景转换到了人间,变成了净饭王居住的迦毗罗卫城内的王宫里。在一间多柱式大厅内,左边坐着的是头戴王冠的净饭王和他的王后摩耶夫人,他们坐在宝座上,朝臣和宫女环绕身边。右侧面有髭须、弯着腰的男子应该是阿私陀(Asita),他正在热情地跟国王夫妇讲话。柱子阴影中的是摩耶夫人,这个情节一定是摩耶夫人向诉说“白象入胎”的梦境,希望阿私陀可以为她占卜这个梦境。

印度艺术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世界文化遗产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2号窟 占梦图


第2窟的绘画风格参差不一,很明显可以看出有些场景是仓促完成的,甚至还有部分未完成的情况。给人的印象是有些画要么是在匆忙之间草率完成,要么是中途被放弃。这两个窟,第1、2窟见证了阿旃陀壁画从绚烂的艺术之巅到戛然而止的陨落的过程。




总结


无论对于历史、艺术还是宗教,阿旃陀壁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印度,阿旃陀是境内仅存的佛教壁画集中地,既是精美的艺术作品,也是印度绘画美学的直观呈现。既是印度佛教美术从起源到笈多盛世的辉煌的见证,又是由盛转衰的史学关键点。在中国,佛教壁画集中于克孜尔和敦煌石窟,就其源流来说,与其求之于古印度的金石造像,倒不如求之于阿旃陀壁画更为亲近。源于阿旃陀的凹凸法还远播日本,在法隆寺金堂壁画之中有明显的体现。因而,阿旃陀壁画除了自身价值,还在亚洲佛教艺术的大格局中显示了它源流与传播的价值。


来源:巧手良医公众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鄂(2022)0000095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