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功:楷书要当行书写

(2023-10-28 21:39:18)
启功先生《论书札记》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里说道:“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句话以楷书和行书的关系为基点,深刻地揭示了行书和楷书这两种字体的书写规律。

书法在很长一段时间来,大家专注于书写完成之后书迹的外在形态而忽视了笔画之间的承接环节,然后将本来处在联系之中的各个笔画割裂为孤立的单元,最终逐渐放弃了本来依托于线性手写的规律探讨。因而,在清末士人的眼中,唐人楷书变为专门讲求平面结构与笔画形态的“截鹤续凫”,至于取法北碑的“碑学”运动,表面看来为了纠正“衰时馆阁书”的书写现状,实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启功:楷书要当行书写

图/清代黄自元书法教材

之后,伴随着封建王朝的覆亡和科举考试的废除,提倡白话文、汉字拼音化甚至直接废除汉字的思潮不断涌现,一系列严格的训练措施逐渐被忽略和淡忘,致使今天人们的认识较之晚清并没有太多的突破(比如民国时期书法教材依然十分板滞),可见,对于动态创作过程考察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启功:楷书要当行书写

 图/方放楷书局部

启功先生依托于丰厚的知识学养和精深的书写实践,准确地认识到线性书写相关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尽管“楷书宜当行书写”并不是他的个人创见,但是,这一论说的提出却有助于回复汉字书写原本应有的状态,从而对纠正楷书创作的错误认识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楷书宜当行书写”是就笔画不相连属的楷书而言。事实上,除了楷书,笔画不相连属的还有篆书、隶书等字体。今天,我们反观书法史对于篆、隶创作的探索,同样暗合了“楷书宜当行书写”的思想。

启功:楷书要当行书写

大概自有汉字以来,便出现了汉字书写的行为,自然也相应地开始了汉字书写规律的探索。但直到魏晋以后,伴随着楷书、行书和草书的盛行,人们习惯理解的书法艺术才逐渐趋于自觉。

至于篆书和隶书,则主要使用于在此之前的时代。从流传到今天的书迹来说,彼时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书写经验,只是由于缺乏有意识地整理和总结,后世在关照篆隶创作时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录可供参考。即以篆书为例,囿于秦代刻石小篆中线条圆润修长的外在形态,在很长的时间内,书家一直在采用烧毫、束毫、秃笔的方式。自从邓石如强调以“隶笔”写篆始,徐三庚、杨沂孙、吴熙载、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坚持着力于流畅笔意的发掘,才真正突破了篆书创作不易操作的瓶颈状态。

启功:楷书要当行书写

图/清代赵之谦书法

可见,“楷书宜当行书写”所反映出的线性顺序由于揭示了所有汉字书写的共同要求,对于任何字体的书法创作都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它立足于考察书法作品的动态生成过程,目的在于透过千变万化的外在形态,获得汉字书写时一以贯之的方法、规律、思想和观念,并努力让书法作品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线性书写相关问题的考察已经构筑成一脉相承的书法传统,支撑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人们将对它的探索弥散于各种字体和各个时代,从中滋养了无数的书家,也创造出了无数的书法精品。我想,这正是启功先生提出“楷书宜当行书写”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然,书法传统的涵义极为丰富,内容也保罗万千,除了“楷书宜当行书写”所涉及到的相关动态书写问题,更需要注意到书写完成之后书法作品对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的安排。对此,笔者将以启功先生所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引申谈之。

来源:书法思考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