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敦煌唐五代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图”,此类图像即善财童子参访诸善知识的画面,不如宋代五十三参图之成熟表现,但却是五十三参图的雏形,在造像艺术史上颇为重要。而华严经变配置入法界品图究竟传达何教义思想?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二、中唐释成观与《四十华严》唐德宗(742-805年)在位时,南天竺乌荼国王亲书《华严经》梵本遣使入唐进贡,献贡的《华严经》为〈入法界品〉全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下诏梵僧般若(梵语:Devaprajñ,生卒年不详,689年来华)主译于长安崇福寺,于贞元十四年(798年)翻译完毕,共译出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四十华严》、《贞元经》。此经于翻译过程中受到德宗的重视,下诏华严四祖释澄观(738-839年)协助译经,德宗曾多次到译场慰问,曾经有一日无法到译场时,即派遣释澄观前往。《四十华严》相对于之前晋译《六十华严》与唐译《八十华严》中〈入法界品〉的内容,但又增加“普贤十大行愿”、“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此二个部分。《四十华严》可说为〈入法界品〉的单品经,其经提升了善财童子地位,成为该经实践华严行的主角。此经译出后在中土流传甚广,不久后便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当时协助翻译的释圆照(约718-约805年),在译经完毕后两个月于长安西明寺恭抄一部,以补西明寺的经阙。尔后,日僧空海(774-835年)移居西明寺获赠此经,元和元年(806年)便携带此经返国,该珍宝目前存于奈良东大寺(图1)。
图1 《四十华严》(部分),释圆照抄经,纸本设色,27.9×1161.0,贞元十四年(798年),〔日本〕奈良.东大寺藏。
四、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入法界品图
关于,唐五代敦煌地区所遗留的华严经变,主要皆依据《八十华严》所绘制,其构成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者,为“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的组合,从盛唐至五代皆有相关案例;二者,除“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的组合外,另加入“入法界品图”,从中唐开始出现相关案例。
中唐至宋代于敦煌所流传华严经变图像中的“华严藏海图”,此类图像多使用模式化,变化差异性不大,其表现在下方绘制香水海,海中出祥云,云中涌现大莲花表示种种光明蘂香幢,莲花内有多座井然有序的城郭,表示无量佛国世界,通常此大莲花下方有两位龙王站于香水海中扶持大莲花。大莲花上方通常绘制一道装饰带的世界海,下侧绘制一排侧面的小莲花,中段为多排交错正面俯视的盛开小莲花,莲花内绘制佛像、人物、建筑、乐器、动物…等一切圣俗之物,上侧描绘出一排的五色祥云。例如在敦煌第9窟,在主室窟顶南、西、北披,绘制〈华严经变〉,每披皆绘制三佛会,其中在西披的中央下方,便配置“华严藏海图”(图2)。另外,在北披华严经变中央下方描绘矩形构图的世界海,则延续“华严藏海图”思维而来,外框以一列彩色祥云围绕,矩形内部描绘无数朵,正面俯视的盛开小莲花,有些莲花内绘制鞋子、公鸡、人物…等,一切圣俗之物,表示皆在华严法界世界海中(图3)。
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所出的五代绘制〈华严经变图〉,画面的最下方描画“华严藏海图”(图4、图5),香水海中站立龙王四尊,中央二位持大莲花,外侧二外捧珍宝供养,大莲花中每座城郭开四门,表示无数百千万亿四天下的世界。彩云与大莲花间出现数条弧线,学界有人认定为风轮,但笔者认为应是“香水河”较为适切,所有的弧线都连结到大莲花,各弧线末端各自连接侧面小莲花,表示大莲花出香水河,香水河中又现一一世界。

图5 “华严藏海图之大莲花”,出自〈华严经变图〉(部分),绢本设色,194×179cm,五代初期,敦煌藏经洞出土,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至于,华严经变中的“七处九会图”,则描绘出九场佛会,主要以九宫格式排列呈现,除了在第三场佛会通常位于画面中心,佛会下方绘制须弥山,表示佛在忉利天说法,其余场佛会的构图造像上几乎雷同,差异不大。该图像传达出华严教主于七处地方,举行九场佛会,宣说《华严经》。敦煌第6窟与146窟北壁皆描绘一铺五代的〈华严经变〉(图6、图7),该铺佛会中的“华严藏海图”上方为第一会寂静菩提道场会,体量较其余场佛会来的大,表示华严教法的初始。

图7 〈华严经变〉,壁画敷彩,五代,敦煌莫高窟第146窟北壁。
六、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净土庄严相北周至隋代的释灵干(535-612年)于少年时创作的“莲华藏世界海观”,把莲华藏世界成为净土的思想,初唐释智俨(602-668年)也创“莲华藏世界图”,并且延续著释灵干莲华藏净土思惟加以改造。唐五代敦煌华严经变在华严藏海表现上,皆绘制一朵大莲花,以及无数的小莲花所构成,大莲花表示总持一切世界,而无数的小莲花表示无量“世界海”。华严藏海表现象征法界全体的展现,反映法界重重叠叠无尽的宇宙观,展现华严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观。莲华藏海净土世界为华严教主累劫菩萨愿行所建构出,将全宇宙安住于莲花胎藏之中,包含十方三世一切净秽世界,同时具有唯心净土特质,反映佛自证所现一乘别教的圆融无碍境界。在北齐时释灵干已经提出往生华藏净土思维,当进入法界净土则跳脱轮回束缚,免堕三途。唐代华严二祖释智俨与三祖释法藏,对华藏净土与极乐净土之间进行调和论述,产生“暂居西方,后华藏”圆融观。而盛唐时李通玄(645-740年)与中唐华严四祖释澄观,则提出当下往生华严藏海净土的思维。李通玄认为净土最高等级,乃华严教主所建构的华藏净土,凡夫修持如同善财童子普贤行,奉持十信、十住、十行…等法,则可顿悟法界,超脱生死,入此净土。而释澄观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当下证入法界,则入华严净土境界的一真法界,理事无碍境界。对于芸芸众生要达到生死自在,证入法界入一真法界并非易事,释澄观曾对华严五祖释宗密(780-841年)云:“毘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汝乎!”因此释澄观与释宗密对大众亦宣扬行普贤行,暂居西方,后华藏的思维。尤其中唐所译出《四十华严》经中〈普贤十大愿〉与〈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也强调归命弥陀净土的思维,无疑给予秽土众生进入华藏净土开启方便之门。在华严变相图中都具有核心的“七处九会”与“华严藏海”图,也具华严佛会菩萨行说法处与华严净土的象征意涵。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赞誉《华严经》并且宣说之,当十方三世诸佛于国土,有一如来宣说此华严教法时,十方世界一时顿显同时宣说。
在经变表现上也呈现出二者关系,盛唐第44窟华严经变的“华严藏海”相当特殊,大莲花以泥塑在佛龛前方地面,无数世界海小莲花则分布于佛会以外的壁面空白处,象征“法界境”,当善财童子证入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微尘佛刹一一现前明了分明。至于,其余石窟的华严经变中“华严藏海”,则在七处九会画面下方绘制一朵大莲花,其上方描绘无数小莲花所构成世界海。虽然敦煌第44窟与其窟的华严经变在“华严藏海”表现略显差异,但基本造像要素一致,传递相同教义思想,“华严藏海”表现出华严藏海无限世界,“七处九会”展现出佛会宣说《华严经》的世界,而一切诸佛于自国土宣说《华严经》时,十方一切国土同时顿显的微妙关系,笔者将上述“七处九会”与“华严藏海”二者关系运用图示标明,拟参〈“华严藏海”与“七处九会”构成图示〉(图8)。
七、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入法界庄严相“入法界品图”传达出善财童子向诸善知识求法的菩萨道历程,最后终于圆满以凡身证入法界,等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毘卢遮那佛等证入一真法界之境。中唐时“入法界品图”的配置,则象征着参学菩萨行的“行门”,借由此“行门”的普贤行,则可入“理门”的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听法。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乃如来在自显内证中,展现出九会说法,非法身大士不能听闻,菩萨行修持最后证入法界之境。李通玄阐述往生华严净土的优点,为通达一切诸佛国土,无所挂碍,换而言之得证入法身大士之境,可以听闻一切诸佛妙法,入佛内证境界参与毘卢遮那佛之佛会。因此,“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都是具有理想彼岸世界的“理门”,但要如何证入法界的“行门”,在“入法界品图”无疑是最佳的诠释。另外,从画面的构图来看,中唐时敦煌地区绘制甚多的观无量寿经变,此经变的“净土庄严相”两侧,或者下方屏风画配置“未生怨”与“十六观”。而此时,华严经变莫高窟第472窟,也出现中堂式构图,中央为“七处九会图”与“华严藏海图”构成“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两侧幅为“入法界品图”。中唐莫高窟第159、231、237窟,于“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下方屏风画配置“入法界品图”。中唐时敦煌华严经变表现模式与观无量寿经变相似,中原盛唐以来观无量寿经变盛行,华严经变发展可能参考并受其影响。中唐“华严经变”此种“行门”入“理门”彼岸的世界“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模式,与“观无量寿经变”的“行门”入“理门”是相似雷同,“华严经变”的“行门”为“普贤行”,“观无量寿经变”的“行门”为“十六观”;“华严经变”的“理门”为“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听法”,“观无量寿经变”的“理门”为“极乐世界阿陀佛前听法”。
敦煌华严经变的“入法界品图”为证入法界的菩萨行的实际展现,使得由“入法界品图”菩萨行,以此证入“华严藏海图”,入此华藏世界则可入“七处九会图”听闻华严妙法,笔者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运用图示标明表示,拟参〈“入法界品”、“华严藏海”、“七处九会”构成图示〉(图9)。
八、小结
敦煌在中唐开始以降的华严经变,不乏配置入法界品图,该类图像源于中原地区《四十华严》的译出,以及对于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情节受到重视有关。而华严经变本质上具有唯心净土的思维,反映出入华藏无尽世界中,但如何入华藏世界,在经变出现“入法界品图”的元素,成为重要的联系,具有普贤愿的“行门”,往生华严藏海净土彼岸的“理门”之意图,此时华严经变净土思惟观,某种程度上极可能受到观无量寿经变之影响。
来源: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