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2023-03-18 19:22:20)
作者:陈俊吉 禅林网 
一、前言中国佛典翻译史上,中唐时《四十华严》的译出可谓一大盛事,该经为〈入法界品〉的全译本,论述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历程,使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中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重视。中唐时敦煌地区的华严经变,可溯源丝绸之路上中原长安、洛阳一带的粉本,当时二京为华严学派的重镇,亦是华严造像的大本源,借由敦煌遗存珍贵壁画厘清大唐华严经变的发展脉络。

敦煌唐五代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图”,此类图像即善财童子参访诸善知识的画面,不如宋代五十三参图之成熟表现,但却是五十三参图的雏形,在造像艺术史上颇为重要。而华严经变配置入法界品图究竟传达何教义思想?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二、中唐释成观与《四十华严》唐德宗(742-805年)在位时,南天竺乌荼国王亲书《华严经》梵本遣使入唐进贡,献贡的《华严经》为〈入法界品〉全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下诏梵僧般若(梵语:Devaprajñ,生卒年不详,689年来华)主译于长安崇福寺,于贞元十四年(798年)翻译完毕,共译出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四十华严》、《贞元经》。此经于翻译过程中受到德宗的重视,下诏华严四祖释澄观(738-839年)协助译经,德宗曾多次到译场慰问,曾经有一日无法到译场时,即派遣释澄观前往。

《四十华严》相对于之前晋译《六十华严》与唐译《八十华严》中〈入法界品〉的内容,但又增加“普贤十大行愿”、“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此二个部分。《四十华严》可说为〈入法界品〉的单品经,其经提升了善财童子地位,成为该经实践华严行的主角。此经译出后在中土流传甚广,不久后便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当时协助翻译的释圆照(约718-约805年),在译经完毕后两个月于长安西明寺恭抄一部,以补西明寺的经阙。尔后,日僧空海(774-835年)移居西明寺获赠此经,元和元年(806年)便携带此经返国,该珍宝目前存于奈良东大寺(图1)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1 《四十华严》(部分),释圆照抄经,纸本设色,27.9×1161.0,贞元十四年(798年),〔日本〕奈良.东大寺藏。

 

唐代华严宗发展史而言,《八十华严》译出便是受到皇室的扶持,此时华严三祖释法藏(约529-619年)被尊为国师,弘扬华严思想竭尽全力,使华严经变图与华严教法得以快速流传。但历经安史之乱之后,禅宗、密宗迅速发展,此时华严宗却有些没落趋势。到了中唐时,华严四祖释澄观中兴教法,当《四十华严》译出后,释澄观又奉召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德宗令他于京城两街各升座宣讲法义一遍,此书的内容与他之前所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依据《八十华严》所著之疏,共六十卷)的〈入法界品〉部分大致上相似,并加入“普贤十大愿”的释文内容。敦煌盛唐第44窟华严经变的“七处九会”中第九会“逝多林园会”(该会出自〈入法界品〉中),已经出现善财童子的身影。当中唐《四十华严》译出后,加速善财童子的流传与重视,此与释澄观推动华严教法或许有密切关系,中唐此时禅宗北禅没落,南禅兴盛,许多佛教宗派都调和禅宗思惟,华严宗、天台宗等亦不例外。在释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善财历位渐证法界,渐顿该罗,本末融会,皆证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把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证入法界的表现,融合禅宗教法解说,认为是“渐证法界”,显然受到北禅“渐悟”、南禅“顿悟”之影响融合。在该钞中又提出,传统上华严宗与天台宗,强调教门哲理思惟,却忽略参访善友的重要性。而当时云游参访善友,本为禅宗行门之一,此时也被华严宗给采纳,认为参访本身,即如同实践善财童子参访善友的精神,因此“入法界品图”于中唐时开始大量出现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三、中唐释成观与华严经变释澄观除了著述甚多华严教义外,还对华严经变进行论述解说,曾作〈华严刹海变相赞〉,以及《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释法藏滥觞唐代华严经变的传播,而释澄观把华严经变广行天下,且亲自指导经变。释澄观的弟子释嗣肇(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九世纪初)曾在长安云华寺大殿中绘制华严经变,以及敦煌现存中唐的华严经变模式,应该或多或少受释澄观的华严经变系统之影响。释澄观体系的华严经变,在《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中完整呈现其造像思想,甚为可惜此卷今已不存,但依其名称可以得知主要由“七处九会”与“莲华藏海”,此模式应该延续华严三祖释法藏的华严经变传统而来,在此基础上添加“入法界品图”。中唐刘禹锡(772-842年)曾在云华寺见到释嗣肇所绘的华严经变,被壁画所摄受大为感动,而作〈毘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赞偈中透露出该经变的表现,其中前六句云:“清净不染华中莲,捧持世界百亿千,踊出香海浩无边,风轮负之尽夜旋。”描述华严藏海世界场景,依《八十华严》而言,所有的世界与、世界种皆住莲花之上,而得名华藏世界。此世界由“须弥山”微尘数多层“风轮”所持,最上层的风轮上方有名为“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海中央开出一朵名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大莲花”,莲华藏世界便在其中。莲花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内有无量佛刹微尘数的香水海,各个香水海皆有周围的四天下,以及微尘数之“香水河”右旋围绕。每个香水海有无数的世界种,每个世界种又安住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莲华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海中生出名为“普照十方炽燃宝光明世界种大莲花”,其中有二十层微尘数之世界分布其中,各层有诸佛净土世界,以及无量“世界种”,罗列如网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在此莲花的中的普照十方炽燃宝光明世界种,其中第十三层,便是释迦如来教化的娑婆世界。此外,含藏于莲花的中央为华藏世界海,周围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的世界海整体构成一真法界。该画面应描绘出一朵大莲花衍生出许多的小莲花世界海,表示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此即“华严藏海”。其后,“大雄九会化诸天,释梵八部来森然”此二句,描述绘制“七处九会图”,依据《八十华严》释迦牟尼佛于定中显现出华严境界,由释迦牟尼佛法身佛现出华严教主放光说法,一共在七处地方开演九场佛会,开演华严教法,而每一场佛会中有许多天龙八部来集的景象,可见“华藏世界”与“七处九会”是紧密的结合,并构成庄严的华严经变。至于,“从昏至觉不依缘,初初极极性自圆”此二句,叙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有佛性,从昏昧无明到自觉圆满都不攀缘,阐述善财童子的参法历程,从发菩提心,到证入法界,皆是自性圆满,不攀缘的“渐证法界”表现。最后,“写之绡素色相全,是色非色言非言。”阐释所描绘的经变传达出色相亦非色相,是言教亦非言教的场面,契合禅宗所强调的般若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惟,也与华严宗判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相契。
四、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入法界品图

关于,唐五代敦煌地区所遗留的华严经变,主要皆依据《八十华严》所绘制,其构成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者,为“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的组合,从盛唐至五代皆有相关案例;二者,除“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的组合外,另加入“入法界品图”,从中唐开始出现相关案例。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2 “华严藏海图”,出自〈华严经变〉(部分),壁画敷彩,晚唐,敦煌莫高窟第9窟主室窟顶西披。

中唐至宋代于敦煌所流传华严经变图像中的“华严藏海图”,此类图像多使用模式化,变化差异性不大,其表现在下方绘制香水海,海中出祥云,云中涌现大莲花表示种种光明蘂香幢,莲花内有多座井然有序的城郭,表示无量佛国世界,通常此大莲花下方有两位龙王站于香水海中扶持大莲花。大莲花上方通常绘制一道装饰带的世界海,下侧绘制一排侧面的小莲花,中段为多排交错正面俯视的盛开小莲花,莲花内绘制佛像、人物、建筑、乐器、动物…等一切圣俗之物,上侧描绘出一排的五色祥云。例如在敦煌第9窟,在主室窟顶南、西、北披,绘制〈华严经变〉,每披皆绘制三佛会,其中在西披的中央下方,便配置“华严藏海图”(图2)。另外,在北披华严经变中央下方描绘矩形构图的世界海,则延续“华严藏海图”思维而来,外框以一列彩色祥云围绕,矩形内部描绘无数朵,正面俯视的盛开小莲花,有些莲花内绘制鞋子、公鸡、人物…等,一切圣俗之物,表示皆在华严法界世界海中(图3)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3 〈华严经变〉(部分),壁画敷彩,晚唐,敦煌莫高窟第9窟主室窟顶北披。

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所出的五代绘制〈华严经变图〉,画面的最下方描画“华严藏海图”(图4、图5),香水海中站立龙王四尊,中央二位持大莲花,外侧二外捧珍宝供养,大莲花中每座城郭开四门,表示无数百千万亿四天下的世界。彩云与大莲花间出现数条弧线,学界有人认定为风轮,但笔者认为应是“香水河”较为适切,所有的弧线都连结到大莲花,各弧线末端各自连接侧面小莲花,表示大莲花出香水河,香水河中又现一一世界。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4 “华严藏海图”,出自〈华严经变图〉(部分),绢本设色,194×179cm,五代初期,敦煌藏经洞出土,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5 “华严藏海图之大莲花”,出自〈华严经变图〉(部分),绢本设色,194×179cm,五代初期,敦煌藏经洞出土,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至于,华严经变中的“七处九会图”,则描绘出九场佛会,主要以九宫格式排列呈现,除了在第三场佛会通常位于画面中心,佛会下方绘制须弥山,表示佛在忉利天说法,其余场佛会的构图造像上几乎雷同,差异不大。该图像传达出华严教主于七处地方,举行九场佛会,宣说《华严经》。敦煌第6窟与146窟北壁皆描绘一铺五代的〈华严经变〉(图6、图7),该铺佛会中的“华严藏海图”上方为第一会寂静菩提道场会,体量较其余场佛会来的大,表示华严教法的初始。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6 〈华严经变〉,壁画敷彩,五代,敦煌莫高窟第6窟北壁。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7 〈华严经变〉,壁画敷彩,五代,敦煌莫高窟第146窟北壁。

关于,华严经变的“入法界品图”主要展现出善财童子参访诸善知识历程,乃至善知识的神通三昧的不思议境界。在表现上,若呈现在窟顶时,通常配置在最外两侧佛会的下方边隅,例如晚唐敦煌第9窟〈华严经变〉(图3)分布于三个披面,每披面外侧佛会下方边隅皆配置“入法界品图”。晚唐敦煌第85窟主室窟顶北披的〈华严经变〉,以九宫格式排列七处九会,最下方两侧的佛会外,亦配置“入法界品图”。如果在垂直壁面表现华严经变时,一般而言并不配置在最下方的佛会两侧,配置在经变下方的“入法界品图”屏风画为多,例如晚唐莫高窟第12窟主室北壁的〈华严经变〉,但而有时却省略不配置。整体而言,中唐敦煌壁面的“华严经变”,几乎皆配置“入法界品图”,可见此时该图像的流行程度,但到了晚唐五代时,敦煌壁面华严经变中的“入法界品图”有时却省略而不绘制。敦煌华严经变可知道由“七处九会图”与“华严藏海图”所构成核心,而有些经变又加入“入法界品图”,此三类图像元素,表现不同,各呈现不同思想传达。“七处九会图”的内容为九场佛会,华严教主说法周围无量听法菩萨、护法围绕,具庄严场景的意涵,本文将其简称“说法庄严相”;“华严藏海图”展现出华严无尽佛国净土的重重叠叠,无尽时空观所构成无量庄严佛国,此部分简称为“净土庄严相”;“入法界品图”展现出善财童子向善知识求法最后证入法界的场景,此部分简称为“入法界庄严相”。文中接着将对此三类造像思想意涵进行探讨。




五、敦煌华严经变中的说法庄严相在华严的系统中,整过宇宙的由华严教主悲愿所建构,十方三世一切佛皆赞誉教主的华藏净土之德,当然也仗其佛威神力演说菩萨行的华严教法。《八十华严》一共以七处九会来阐述菩萨行,其中前八会为菩萨行的说理世界,第九会前半本会为佛会说法,后半末会主要为彰显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证悟法界历程的菩萨行实践世界。七处九会各会所传达的菩萨行具有次第之别,伪托名于释澄观撰《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将第二会至第九会的法门分别对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二千行、法界境。在中唐至宋代,敦煌所发现的华严经变中七处九会画面,一至九会都是以佛会说法的形式,来展现出各会华严教主所宣说菩萨行次第法门。唐至五代敦煌地区华严经变,基本上各佛会变异性不大,都是以一佛二菩萨(华严三圣)呈现坐姿说法,周围有无数的菩萨、弟子、护法…等眷属围绕之形式。通常在第九会的表现上,末会摄善财会的意图并不明显,或者说根本未展现。仅有盛唐第44窟的华严经变,在第九会表现较为特别,与其他八场佛会有所不同,此场佛会融合本会与末,而人物皆为站姿,至于其他场佛会的人物皆为坐姿听华严教主说法。敦煌第44窟华严经变中的第九会,可说为说法庄严像的特例。
六、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净土庄严相北周至隋代的释灵干(535-612年)于少年时创作的“莲华藏世界海观”,把莲华藏世界成为净土的思想,初唐释智俨(602-668年)也创“莲华藏世界图”,并且延续著释灵干莲华藏净土思惟加以改造。唐五代敦煌华严经变在华严藏海表现上,皆绘制一朵大莲花,以及无数的小莲花所构成,大莲花表示总持一切世界,而无数的小莲花表示无量“世界海”。华严藏海表现象征法界全体的展现,反映法界重重叠叠无尽的宇宙观,展现华严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观。莲华藏海净土世界为华严教主累劫菩萨愿行所建构出,将全宇宙安住于莲花胎藏之中,包含十方三世一切净秽世界,同时具有唯心净土特质,反映佛自证所现一乘别教的圆融无碍境界。在北齐时释灵干已经提出往生华藏净土思维,当进入法界净土则跳脱轮回束缚,免堕三途。唐代华严二祖释智俨与三祖释法藏,对华藏净土与极乐净土之间进行调和论述,产生“暂居西方,后华藏”圆融观。而盛唐时李通玄(645-740年)与中唐华严四祖释澄观,则提出当下往生华严藏海净土的思维。李通玄认为净土最高等级,乃华严教主所建构的华藏净土,凡夫修持如同善财童子普贤行,奉持十信、十住、十行…等法,则可顿悟法界,超脱生死,入此净土。而释澄观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当下证入法界,则入华严净土境界的一真法界,理事无碍境界。对于芸芸众生要达到生死自在,证入法界入一真法界并非易事,释澄观曾对华严五祖释宗密(780-841年)云:“毘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汝乎!”因此释澄观与释宗密对大众亦宣扬行普贤行,暂居西方,后华藏的思维。尤其中唐所译出《四十华严》经中〈普贤十大愿〉与〈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也强调归命弥陀净土的思维,无疑给予秽土众生进入华藏净土开启方便之门。在华严变相图中都具有核心的“七处九会”与“华严藏海”图,也具华严佛会菩萨行说法处与华严净土的象征意涵。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赞誉《华严经》并且宣说之,当十方三世诸佛于国土,有一如来宣说此华严教法时,十方世界一时顿显同时宣说。

在经变表现上也呈现出二者关系,盛唐第44窟华严经变的“华严藏海”相当特殊,大莲花以泥塑在佛龛前方地面,无数世界海小莲花则分布于佛会以外的壁面空白处,象征“法界境”,当善财童子证入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微尘佛刹一一现前明了分明。至于,其余石窟的华严经变中“华严藏海”,则在七处九会画面下方绘制一朵大莲花,其上方描绘无数小莲花所构成世界海。虽然敦煌第44窟与其窟的华严经变在“华严藏海”表现略显差异,但基本造像要素一致,传递相同教义思想,“华严藏海”表现出华严藏海无限世界,“七处九会”展现出佛会宣说《华严经》的世界,而一切诸佛于自国土宣说《华严经》时,十方一切国土同时顿显的微妙关系,笔者将上述“七处九会”与“华严藏海”二者关系运用图示标明,拟参〈“华严藏海”与“七处九会”构成图示〉(图8)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8 〈“华严藏海”与“七处九会”构成图示〉,陈俊吉制。
说明:此窟以莫高窟第44窟的华严经变为例。
七、敦煌华严经变中的入法界庄严相“入法界品图”传达出善财童子向诸善知识求法的菩萨道历程,最后终于圆满以凡身证入法界,等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毘卢遮那佛等证入一真法界之境。中唐时“入法界品图”的配置,则象征着参学菩萨行的“行门”,借由此“行门”的普贤行,则可入“理门”的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听法。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乃如来在自显内证中,展现出九会说法,非法身大士不能听闻,菩萨行修持最后证入法界之境。李通玄阐述往生华严净土的优点,为通达一切诸佛国土,无所挂碍,换而言之得证入法身大士之境,可以听闻一切诸佛妙法,入佛内证境界参与毘卢遮那佛之佛会。因此,“华严藏海图”与“七处九会图”都是具有理想彼岸世界的“理门”,但要如何证入法界的“行门”,在“入法界品图”无疑是最佳的诠释。另外,从画面的构图来看,中唐时敦煌地区绘制甚多的观无量寿经变,此经变的“净土庄严相”两侧,或者下方屏风画配置“未生怨”与“十六观”。而此时,华严经变莫高窟第472窟,也出现中堂式构图,中央为“七处九会图”与“华严藏海图”构成“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两侧幅为“入法界品图”。中唐莫高窟第159、231、237窟,于“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下方屏风画配置“入法界品图”。中唐时敦煌华严经变表现模式与观无量寿经变相似,中原盛唐以来观无量寿经变盛行,华严经变发展可能参考并受其影响。中唐“华严经变”此种“行门”入“理门”彼岸的世界“华藏世界净土庄严相”模式,与“观无量寿经变”的“行门”入“理门”是相似雷同,“华严经变”的“行门”为“普贤行”,“观无量寿经变”的“行门”为“十六观”;“华严经变”的“理门”为“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前听法”,“观无量寿经变”的“理门”为“极乐世界阿陀佛前听法”。

敦煌华严经变的“入法界品图”为证入法界的菩萨行的实际展现,使得由“入法界品图”菩萨行,以此证入“华严藏海图”,入此华藏世界则可入“七处九会图”听闻华严妙法,笔者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运用图示标明表示,拟参〈“入法界品”、“华严藏海”、“七处九会”构成图示〉(图9)

敦煌华严法界庄严相

图9 〈“入法界品”、“华严藏海”、“七处九会”构成图示〉陈俊吉制。说明:此窟以莫高窟第12窟的华严经变为例。
八、小结

敦煌在中唐开始以降的华严经变,不乏配置入法界品图,该类图像源于中原地区《四十华严》的译出,以及对于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情节受到重视有关。而华严经变本质上具有唯心净土的思维,反映出入华藏无尽世界中,但如何入华藏世界,在经变出现“入法界品图”的元素,成为重要的联系,具有普贤愿的“行门”,往生华严藏海净土彼岸的“理门”之意图,此时华严经变净土思惟观,某种程度上极可能受到观无量寿经变之影响。

来源: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