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说兔|敦煌壁画里的“小白兔”

来源: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第35窟-白兔捣药-五代


中国先民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将凶吉祸福与物的善恶相对应的观念。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都是重要的祥瑞之物,人们认为其怀仁抱德,《宋书·符瑞志》即载“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瑞应图》中更跋有“王者德茂,则赤兔见”的传说故事。兔子形象也因其祥瑞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装饰图案中。

莫高窟第302窟-三兔图案-隋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是无数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兔子“狡兔三窟”的智慧与遇到天敌时如离弦之箭般的逃脱速度,历来为人称道。我国先民从兔子筑窟营穴和逃脱奔跑中汲取了大量的生存智慧。《战国策·齐策》中的历史著名典故“狡兔三窟”和《孙子兵法·九地》里“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描述,就是兔子的迅敏智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策略的启迪之证。


莫高窟第285窟-山林中的兔子-西魏
在莫高窟第285窟西披的山林间就画有一只小白兔。兔子长长的耳朵放松后耷,似还没有察觉身后正悄悄逼近的老虎。画师仅用概括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兔子的形象动态,逼真传神,充分体现出画师绘画技巧的娴熟。

莫高窟第428窟-山林中的兔子-北周
而绘制在第428窟东壁的这只聪慧矫捷的“小白兔”正在山间疾奔,长长的耳朵警觉地高高竖起,强健的后腿紧绷蹬地,似在随时探听身后的情况。生动的画面既体现了兔子的敏捷、迅速,又表现了逃脱追捕场面的热烈紧张。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晋代傅玄在《拟天问》中对于兔与月的关系给出了朴素的解释。由于我国先民对时晦时明、周而复始的月亮形象的观察和认识,引发了对月亮的浪漫想象和朴素崇拜。

莫高窟第35窟-白兔捣药-五代

莫高窟第76窟-白兔捣药-宋
莫高窟第35窟和第76窟中,画师就描绘了两幅人们想象中的月宫图景。菩萨手上托着的就是月亮,金蟾、桂树和捣药的兔子在其中清晰可见。古代神话里,太阳里住着三足金乌,月亮里有捣长生不老药的玉兔。古人不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阳光而散发光芒,只是按照肉眼所见的太阳以及月亮的颜色,赋予了月亮清幽迷蒙的光彩。寥寥数笔,翘首眺望的小兔子跃然壁上。

中国先民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将凶吉祸福与物的善恶相对应的观念。在我国历朝历代的“祥瑞志”中,兔子都是重要的祥瑞之物,人们认为其怀仁抱德,《宋书·符瑞志》即载“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瑞应图》中更跋有“王者德茂,则赤兔见”的传说故事。兔子形象也因其祥瑞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装饰图案中。

莫高窟第302窟-三兔图案-隋

莫高窟第99窟-三兔藻井-五代
莫高窟壁画的众多“兔”形象里,最为经典生动、引人瞩目的还属“三兔共耳”图案。这一图案发端于隋初,流行于唐,现存22幅。最早的绘制在隋开皇四年(584)建成的第302窟天宫栏墙中,最晚的则在五代第99窟的藻井中。而其中的杰出代表当为第407窟藻井井心的“三兔共耳”。
莫高窟第407窟-三兔藻井-隋



书法:赵声良壁纸设计:张东辉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