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礼历代药师宝像
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敦煌莫302南壁东侧 隋代 红袈裟药师佛说法图
药师佛身着大红袈裟立于莲花上,左手托钵于胸前,身旁长幡为五色续命神幡,佛像左胁侍日光菩萨。上部飞天乘云飞翔,姿态生动,披巾腰带当风飘拂,动感强烈。此图是敦煌壁画中最早的一幅药师佛说法图,可惜左侧为清代穿洞凿毁。
敦煌莫305西壁北侧 
药师佛结跏趺坐莲花座说法,身着大红袈裟,左手托钵胸前,红色钵已与袈裟的红色融为一体,不易分辨。华盖上悬长幡。侍立两侧的四身菩萨,头部微倾,上身斜欹,腰肢轻摆,姿态妩媚婀娜。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 
此画作为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药师七佛图》,画面是七位表情不同,衣饰不同,姿势不同的药师。


敦煌 莫高窟322窟 东壁药师说法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唐代药师佛造像。左右胁侍菩萨为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菩萨,只是此时的二菩萨宝冠上还没有标志符号,通常以佛陀左手边为上首,即日光菩萨。
莫高窟5南壁中央 初唐 药师佛
药师佛立于莲花台上,身着田相纹袈裟,左手托绞胎药钵,右手结印说法。足下莲台生出蔓状莲茎,茎端莲蕾含苞,莲花盛开,花中胡跪供养菩萨。构图新颖别致,描绘精细,是唐代药师佛造型的佳作。
此面线刻有药师琉璃光佛及四大菩萨像,其余几面均线刻有释迦牟尼佛传记场景图。
此幅佛像从金刚峰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药师如来,但并不像常见的药师佛像手执药壶。从佛像腹前结定印的姿态看,更像是释迦佛或阿弥陀佛的画像。
此幅画像的造像非常有特色,整体构图呈稳定的金字塔形,佛跏趺坐的两腿分的异常开阔,使整个身体外轮廓接近等边三角形。而坐下盛放的莲花更加强了这一效果。
佛的面部如圆中带方的满月形状,相比之下,五官则显得略为细小,这是宋代人物造形的特点。佛的唇边有髭须,这是根据《观佛三昧海经》中的描述所绘,是如法的造像。
如来身披大红法衣色彩极为鲜明,法衣的下摆显得异常褶皱,这是南宋以来佛像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下摆的边缘以白粉晕染,更加衬托出大红的鲜艳。
佛背后的项光和身光皆以墨的浓淡巧妙地勾画出来,显得格外的炽盛与恢宏。
此幅佛像的作者根据寺院流传的文献记载,应为中国元代画家张思恭,但从其细腻的色彩及空间表现的取材手法等方面看,可以推定为南宋风格的作品。因元代与南宋相距时间本就很近,这些画家以前就是南宋人,绘画风格肯定会带有南宋特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1927年岁末,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从中国古董商卢芹斋处购藏了这铺明代壁画。壁画大约绘制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从广胜下寺前殿的山墙上剥下来的。

药师三圣与十二药叉大将曼荼罗
 

木雕彩绘药师如来坐像
新药师寺是天平19年(747年),金堂本尊供奉药师如来,是光明皇后为了祈求佛祖让圣武天皇从病体中尽早恢复发愿而建。

药师如来坐像
国宝 
像高49.7cm
9世纪 平安时代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
画面是以手持药罐安住须弥法座的药师如来为中心,二侧侍立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十二药师神将分列二侧。药师十二神将又名十二神王、十二神将、十二药叉大将。为药师佛之眷属,即守护诵持药师经者之十二夜叉神将,每一神将各拥有七千药叉,计为八万四千护法神。依佛典所载,这十二神将在昼夜十二个时辰,及四季十二个月份裏,轮流率领眷属守护众生。 

药师三尊像

印度帕拉时期药师如来坐像
栢栗寺“青铜如来立像”是少见大型的金铜佛像,据《三国遗事》记载,统一新罗景德王时(755年)曾铸造重达三十万六千七百斤重的芬皇寺药师如来像,可见当时铸造大型金铜佛像的风气。此像与佛国寺的“金铜毗卢舍那佛坐像”、“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并称为统一新罗三大金铜佛像。三尊佛像的制作年代,与石窟庵本尊塑造的时期相近,除了手印以外,脸型、表情、衣饰等都非常相似。本佛像原应有镀金,现已剥落,头部螺发密布,脸形方正,长耳垂下,弯月柳眉直达鼻根,表情磊落雄伟,是神态庄严的大直身相。佛身比例匀称,挺腹倾身,衣纹流畅简化,下垂曳地,刻画出健硕身躯的量感,双手现残缺不全,可能是左手持药瓶,右手持施无畏印的药师如来,堪称是金铜佛像中优秀的作品。

张大千 临摹敦煌药师佛像壁画稿现藏四川博物院《药师佛像》画中药师佛庄严雍容,神情肃穆,透露出一种威严。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画中的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端庄,发呈蓝色,肉髻高耸,双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托钵,左手下垂结与愿印,双足立于七宝莲台上。
药师佛头上覆有宝盖,这是由古代帝王出行时遮阳的伞盖演化而来,作为佛的庄严具,寓意“佛行即行,佛住即住”。此幅佛像虽然尚未完成,但已端严毕备。张大千对敦煌壁画中佛菩萨形象细微的观察,刻苦的临习,达到形神一致之境。
《药师佛像》是敦煌壁画比较完美的艺术形象。因脸部未上色,可以窥见佛像勾勒的用线用墨技巧,并非用同一个重度的黑墨在画线,而是虚实相映。上眼睑有一条特别细的线,上眼睑和眉毛用稍粗的线,下眼睑用极淡的墨,慈悲而镇静的眼神,透露出一种大气自若的淡定。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