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白描绘画


李公麟画像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属安徽省安庆市)人 。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系驸马王诜之座上客。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传世作品有《五马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临韦偃牧放图》卷、《维摩演教图》藏故宫博物院;《赤壁图》《蜀川胜概图》流往美国;《莲社图》轴(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传)李公麟《维摩诘图》
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论他的作品时赞曰:"(龙眠)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苏东坡称"其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清初大家孙承泽评李公麟:"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而邓椿在他的《画继》里说:"吴道玄画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观之,伯时既出,道玄(吴道子)讵容独步。"因此,李公麟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矣"。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线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而李公麟正是在这艺术浪尖上的弄潮儿,他使白描技法成为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
在中国古代肖像绘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几次重大改变,其中一次就与李公麟有关。他所做的突破是颠覆性的,并且很具胆量,因为他将人物画里的颜色去掉,只剩下了丰富的墨色与线条。

李公麟(传)丹霞访庞居士图
这种画法实际上是把传统画法中的第一个步骤单独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种——白描。在李公麟之后,不少画家纷纷开始用白描来画肖像,对后人影响颇深,并且延续至今。

李公麟(传)免胄图(局部)
李公麟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法——白描,即以纯用线条和其浓淡墨色描绘事物,这是线描技法发展到最高和最纯的结果。白描画法以线为造型基础,有时也用淡墨和以少量的赭石来烘染,它删削枝节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及空间、质量。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树立起白描画的旗帜,常被称为“白描大师”。自此,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李公麟(传)免胄图(局部)
李公麟白描作品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无疑是《五马图》,长期以来大家只能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珂罗版(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其真迹现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特别展上首次亮相。

李公麟《五马图》
《五马图》以白描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画中每匹马都有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的题字,内容是马的名字、年龄、进贡的时间、收在哪里等信息。根据黄庭坚的题跋得知,五匹马的名字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画中的五位马官,两位是汉人,其余的为外族,形貌、服饰、神情各不相同,但在气质上却有着微妙的类似之处。

黄庭坚 《李公麟<五马图>跋语》
李公麟的马画得好是出了名的,为了画马,他常常去马厩中一呆就是一天,有一次皇宫御苑来了西域进贡的宝马,他来此画马,画成后,马却死了。人都说那马是被李公麟摄了精魄去了。难怪他的马画得出神入幻。东坡有云:"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弄得后来管御马的小吏见了李公麟就紧张,生怕他来画马,又把马给画死了。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
李公麟除了画画,还是个官员,他在政治上似乎没什么建树,在朝中似乎也是个没派别的人。在他做官的时候,正是苏东坡和王安石闹新旧党争的时候,但他既非新党又非旧党,他和苏、王二人都是朋友。这也许正是他艺术家气质的表现。不过,细数起来,他最要好的朋友还是苏东坡和黄庭坚。《苏轼诗选》里面就有《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和《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这"戏书"和"画马试院"就可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出一般的官场交往,而是至交了。三个人都是考官,在科举考试的间隙李公麟画马,苏、黄二人题诗其上,岂不是忙里偷闲,情趣盎然。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局部)
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因老病辞官归里,在龙《龙眠山庄图》眠山广建龙眠山庄。山庄建成后,依图作画,公麟又画了二十幅《龙眠山庄图》,《宋史》言该图为"世所宝传"。这"宝传"的功劳也与苏、黄分不开。因为李公麟曾邀苏、黄来自己的山庄作客。苏轼兄弟情深,还带了苏辙同来,于是四人在龙眠山中吟诗作画,好生盘桓了一番。黄庭坚写下了前面那首《龙眠山》诗和《龙眠操三章》,苏轼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更是在每幅图上题诗,是为《龙眠二十咏》。有这些大家巨子之墨宝集于一体,你说这《龙眠山庄图》还能不"世所宝传"。连苏、黄都来龙眠山庄作客,那些附庸风雅之人还能不来此追风求画,趋之若鹜。虽然弄得公麟不胜其烦,慨叹:"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但那些人的追捧却也着实让龙眠居士和龙眠山的名气大大传播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