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涌泉寺,百年前老照片
 (2021-08-08 16:22:44)
	
			
					(2021-08-08 16:22:44)		涌泉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此地原为一积水潭,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来居。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改称鼓山涌泉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重建。寺门上的匾额“涌泉寺”为清圣祖所题。近代名僧妙莲、虚云、圆瑛等人均尝先后住持此寺。


1870年(同治9年)拍摄的鼓山放生池
池后边靠右的是土地庙,即今天的迴龙阁


1860年的鼓山涌泉寺(美国人特德法朗西斯琼斯拍摄)
以下五张照片来自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
(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摄于1906-1909年间





福建省 福州港口,左侧为鼓山
涌泉寺始建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
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名“国师馆”。
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朝廷赐号“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因住持应诏进京说法,圣恩眷顾,遂升院为寺,赐名“湧泉寺”。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御笔钦颁“湧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寺门



上两张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存的老照片涌泉寺
涌泉寺居闽刹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百年前的老照片
虚云法师当年与堂弟经过数天辛苦跋涉,到达寺院,请求出家。但寺院的知客僧见其年纪轻轻,穿戴不俗,想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与家长闹矛盾而离家出走,并非一心出家,故而劝其回去,不应其请。为表出家修道之决心,虚云法师在大雄宝殿门外跪了两个时辰,直到年幼的堂弟体力不支,昏倒在殿外,方被准许入内。之后,二人在涌泉寺内住下,和僧人一起劳作、诵经礼佛。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二人才在次年春天皈依涌泉寺方丈妙莲法师,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后来,虚云法师又接妙莲老和尚的衣钵,成为临济宗第43代传人。民国十八年,虚云法师再次回到涌泉寺,为振兴祖庭,升座为涌泉寺方丈。在此期间,虚云法师将战乱时期一度废止的寺院重新整顿,恢复以往的禅修制度,闲置多年的念佛堂内再次传出僧众诵经礼佛的梵音……





1920年的鼓山万松湾景色
涌泉寺居般河上游,曾为“邑内胜景”之一。
过去村里人把这里叫北大寺,后人叫西寺。据明嘉靖《淄川县志》记载:“龙口北大寺(简称北寺)故址在县东南,传说其寺名之来历为: 龙口地势,南高北下,水向西北,流泻入河,至此低洼处,泉水自道旁涌出,又修龙头从口流出,以壮观瞻。每届暑夏,水量增大,涌出之泉更多。自唐代佛教流行以来,信仰者日增,各地多有建寺,村人便择此地建寺乃命其名”。 

上面这张照片是1929年拍摄的,西门里就是涌泉寺。





上百卷血经能完整保持到今天,可以说是个奇迹,它们不仅是涌泉寺镇寺之宝,更是福州之宝。这些佛经中的孤本,对研究福州,甚至是全国的佛教历史、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来源:光明佛坛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