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中的古代敦煌端午节习俗

因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汨罗江而死,端午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又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等叫法。各地端午的民间习俗与民俗活动多彩纷呈,有佩豆娘、挂艾虎、戴香包、采药、采茶、划龙舟等;各地端午饮食也不尽相同,有粽子、雄黄酒、五黄、打糕、煎堆等等。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华戎所交一都会”。古代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佛教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里不断延续和传承,保存至今。敦煌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古代遗书中有不少关于古代节日民俗的卷子,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节日民俗活动,其中就有端午的各种节日民俗。
与各种节日民俗活动越来越趋于同化的今天不同,古代敦煌端午节有团粽相迎、献物致礼、赐扇、送扇、配挂咒符和香包丝带、登鸣沙山等民俗,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团粽相迎
敦煌的端午节物是团粽,敦煌不产菰叶,亦不产可以包粽的竹叶,每年端午先把糯米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内摊平,还可撒些红枣之类的配料,上面加以重压,使其黏结成型,当地又称粽糕。
S.0361、P.2619及P.3637等卷《屈宴书》:“五月五日长丝节,角黍奉屈,降趾为幸。”“角黍”即粽子。
S.2200卷《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请奉状不宜。”

S.2200《端午相迎书》
S.5636卷《端午相迎书》:“幸逢嘉节,端午良辰。有慰同僚,何以申展,空备团粽,辄敢谘邀,状至幸垂过访。谨状。”

S.5636《端午相迎书》

敦煌粽糕
献物致礼P.2814卷《贺端午献物状》:“酒伍瓮,麨叁硕。佑伏以蕤宾令节,端午良辰,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前件微甚少,谨充献贺之礼,尘渎威严,伏增战惧,伏乞特赐容纳,俯听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可见,古代敦煌端午的节物是酒和麨面。端午献此二物,一是欢聚庆饮,二是祈福延寿。

P.2814卷《贺端午献物状》
除献物外,还可书信致贺,S.4374卷记有三则贺端午的书状范文:
1、端午:伏以蕤宾嘉节,端午令辰。献寿早同楚俗,彩丝亦无忝于昌期,伏惟照察,谨状。
2、同前:伏以中天令节,南午佳辰。俗皆献寿于明时,直亦奉觞于兹日,伏惟照察,谨状。
3、同前:采兰佳节,南午令辰。角黍既同楚俗,奉觞必仿时风。伏惟福佑,以继祯吉。伏惟明察,谨状。
上述端午献物及贺状,都共同提到“续寿”、“献寿”、“延龄”之事,这些都与道教相关,反映了敦煌岁时民俗中的道教色彩。

莫高窟第17窟-执团扇的比丘尼-晚唐
赐扇之风行于初唐,敦煌亦沿袭此风俗,P.4640卷晚唐《归义军衙府纸破历》中,连续三年都有造扇的记载:
乙未年(899)四月廿七日支与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庚申年(900)四月廿七日支与作坊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辛酉年(901)四月廿六日支与作坊使宋文造扇细纸一束两贴。
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即开始进行造扇,由衙府的作坊承担制作,一年用纸一束两贴。

莫高窟第196窟-双凤团扇-晚唐
S.5933卷记载:“端午造扇著把木三十五个……”可知衙府所造的是上有绘画的木柄纸扇。

S.5933《端午造扇书》

莫高窟第468窟-执团扇女供养人-中唐

S.0799《杂写》
S.0799卷记载了一则端午符咒:“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命令一切恶事速速离去。此外,为祈福、祛疫、保平安而佩带香包、丝节彩带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P.3637《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