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课题:教育孩子既要赞又要罚
(2012-09-29 06:25: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父母茶座 |
父母对孩子要既会赞又会罚
一、课题背景
家长一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过度的表扬,赞赏或过度的批评、处罚,甚至体罚。为了培养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父母和老师一样,对孩子教育过程中,既需要赏识、表扬、奖励,又需要批评、处罚。但赞和罚都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运用不当,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对孩子如何做到既会赞又会罚。
教学过程
请家长代表谈一谈自己在家是如何赞赏和惩罚孩子的?
一、赞与罚的原则
1、切记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
有的父母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帮妈妈擦桌子,等一下妈妈给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过会儿吃了晚饭后,我给你吃冰淇淋。”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处。
又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让孩子多几次在下一餐到来之前尝一尝由于不好好吃饭而挨饿的“痛”,孩子以后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玩水,你可以悄悄将总水龙头关掉,当孩子要用水时发现没水了,你可以说:因为你刚才玩水浪费得太多,孩子经过没有水用的难受后,下次就知道玩水不是件好事。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从自己的不良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其改正不良行为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同理,奖励也要研究孩子的需要,奖品或奖励的形式是孩子比较想要或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奖励才会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多奖励和惩罚,会使孩子形成在别人的评估下学习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见,善于察言观色,过于注意他人的评价。而一个人总是为了别人看法而学习生活是很痛苦的,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不得不伪装自己,隐瞒自己的观点,甚至失去是非观念,失去个性和自信。
二、称赞与惩罚的方法
1、称赞
①坚持原则。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②及时赞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父母应立即予以赞美。
③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如:孩子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常常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这孩子真聪明。”这种赞美就显然不恰当,而应当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说:“这个图案真不错。”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
④当众赞美。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应当着别人的面前得到。孩子的成绩当众传播了,这就是双重的奖励。如,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很懂礼貌。”以后孩子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每次将客人送到门外,都会说:“再见,请以后再来玩。”
⑤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赞美孩子并给以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搂抱,都会给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2、惩罚
①讲清规则。孩子并非生下来就知道分辨是非美丑,他们有时候犯错误,不是因为调皮捣蛋,更不是存心挑战大人的耐心和尊严,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这个规矩、规则。对不少孩子来说,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识规矩与规则的过程。因此,孩子犯错误时,大人应该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明白相关的社会规则与规矩,再据此判断应不应该批评孩子。
②正面积极引导。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以批评,但不能因此就把所有怨气都发在孩子身上,用一些消极否定、甚至侮辱性的话语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感情,扼杀孩子的尊严,这样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埋下自卑、自弃的心理隐患。父母应该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告诉他只要改正,仍然是个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孩子,引导孩子朝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③对事不对人。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想做懂事的乖孩子,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不强,难免会做错事情。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更不能搞大清算,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只需明白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目的。
④避免当众批评。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人前教子,人后教妻”,似乎只有大人才需要顾全面子,而孩子是没有面子观念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前面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别人批评孩子,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尊,刺激孩子改正错误,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⑤在批评中肯定。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真、善、美的图画,批评孩子时父母也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父母批评孩子时,也应该设法寻找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批评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⑥不要拖延时机。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应该尽快指出,才能真正起到督促作用。如果拖延时间,孩子对自己所犯错误已经印象不深,甚至根本忘记,这样的批评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孩子的错误如果比较严重,采用冷处理是必要的,但不能拖延太久,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
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先要端正爸爸妈妈的养育态度。对宝宝的批评和表扬,你做对了吗?
⑦帮助要走在批评之前。批评是宝宝犯错时的一种补救措施,在犯错之前,教给宝宝避免犯错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宝宝没有拿好杯子,牛奶洒了一地。你在发火之前,一定要冷静地问自己:在这之前,有没有提醒过宝宝,不要自己去拿盛有牛奶的杯子?在这之前,有没有教过宝宝,要轻轻地拿装牛奶的杯子?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发生错误的原因就不在宝宝身上,千万不要去批评宝宝;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才能进入批评宝宝的程序。
总之,称赞和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奖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家长学校作业:
1.
2.
3、惩罚的方法有哪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