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4日
(2015-07-04 22:33:51)
大概近10年前,朋友夫妇(对在美国有缘相遇的中国人的统称)晩饭后敲开了我家的门,说来咨询点事。原来,朋友巳经安排好了第二天去医院开胸做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但术前心情紧张,故临时决定前来敲门,想听听也是做临床的我的意见。经问诊搞清来龙去脉后,我问了两个问题:一,现在起居、走路、爬楼、慢跑有无问题?二、现在与一、二年前比有无明显变化?回答都是否定的。我认为没有马上手术指征,建议避免剧烈运动、马上打电话取消第二天手术,去BJMC去听取second
opinion。朋友按建议做了。那边的医生问了相同的问题,查看了检查资料,作了必要的复检后得出相同的结论即目前无必要手术。近10年过去了,朋友还在工作、还在慢跑。昨天,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外州电话号码映入眼帘,还是接了。原来一个朋友最近刚刚从芝加哥某医院出院,那里要他马上做开胸心脏手术。他想咨询一下。下午朋友夫妇来了,带了一大堆出院资料。我照例先问病史,后看资料、检查数据、结果。搞清来龙去脉后,我建议马上看心内科重复心超,听取独立的second
opinion。因为我觉得芝加哥诊断还不确定;即使重复检查结果一致也不一定得做开胸手术,就一个冠脉小分枝应该可以用stent解决而主动脉瓣的心超报告含糊不清,临床欠明确症状,左心射血分数仍有60-65%。朋友夫妇愁云密布而来,走时巳如释重负,虽然还有些事情要做。从上述两事例可以看出,医疗上决定很多时候並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临床处理决定是基于每个医生的业务水平、临床判断及其它因素。好的医生,必先以病人利益为第一,尤其重大手术。所以奉劝朋友们,在做出重大医疗决定之前,若不是急诊,切切三思而行,听取一个独立的second
opinion
很重要,毕竟大手术不似买双鞋,不好可以重新再买。医者仁心!每每看到朋友今天仍然正常生活工作,生龙活虎,当时的“麻烦”、时间的陪伴,又算得了什么呢?医生,要讲真话,有时要不怕与其他医生意见相左,一切要以病人的利益为思考的基点,要勇于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临床,充满着挑战,挑战着每个医生的基础和临床功力、挑战着每个人的人性。
前一篇:2015年06月21日
后一篇:2015年0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