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8日

空鼻症候群(英文:Empty Nose Syndrome,簡稱ENS)在耳鼻喉科學中指的是通過手術過度移除鼻甲(通常為下鼻甲)後所造成的異常鼻腔。這種手術稱為鼻甲切除術。空鼻症候群是一種醫源病,是能夠避免的。
主要症狀编辑
空鼻症的兩大症狀為:
- 慢性鼻腔乾燥。這一般會導致慢性粘膜炎症及疼痛。慢性發炎可以引致部份粘膜萎縮,有些研究因此稱其為「繼發性萎縮性發鼻炎」。[1][2][3][4][5]至少一項大型研究指出,萎縮性鼻炎的症狀平均需要7.1年後才會出現。研究還建議醫生注意早期症狀,并對病患者處方每日自行沖洗和潤濕鼻腔。[6]
- 矛盾性鼻阻。患者會感到鼻塞,而由於失去鼻粘膜來回饋氣流的感覺,這還會伴隨持續且經常出現的窒息感。產生這一感覺的三叉神經的萎縮、粘膜的乾涸和化生以及鼻甲切除術後的異常氣流運動都可能導致這種症狀。中樞神經系統接收不到持續的呼吸感覺,就會產生窒息、呼吸困難的感覺。[7][8][9]
其他主要症狀還包括睡眠困難和長期疲倦。[10]因為這些慢性症狀,所以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大大降低,并會難以專注、產生焦慮及憂鬱。[11]另外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還包括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12][13][14]
病因编辑
鼻腔中的鼻甲有著增潤、調節溫度、過濾空氣、控制氣流和感應氣流等作用。氣流進入鼻腔後,會繞過鼻甲,其結構有效提高空氣與鼻粘膜的接觸面積。鼻甲的功用對鼻部健康極為重要。其結構呈流線體,在處理空氣的同時並不阻礙氣流。[15]
鼻甲能夠保護內鼻粘膜,幫助其休息及再生。正常的成年人鼻腔能夠在24小時內處理1萬升空氣,因此鼻粘膜需要有一定的休息期,才可保證呼吸道上皮的健康。這種間斷的休息期稱為鼻週期。每3至6小時,血液充盈半邊鼻,使其休息和再生;另外一邊則不被充盈,進行大部份的呼吸工作。在下鼻甲切除後,鼻週期無法使血液完全充盈受損的一邊,因此喪失自然再生的能力。[16]
人類的鼻子一般有三對鼻甲:下鼻甲、中鼻甲和上鼻甲。每一對鼻甲的大小和形狀都非常不同,有著各自保護的鼻腔空間。下鼻甲最大,幾乎佔據整個鼻腔下部,從前部一直延伸到接近鼻咽處。由於下鼻甲處理大部份被吸入的空氣,所以一旦被損壞,會對剩餘的粘膜有極大的影響。中鼻甲位於下鼻甲之上,大約在鼻腔中部。中鼻甲相對較小,含有嗅覺神經軸突,且保護鼻腔上部,特別是位於頂部的嗅覺神經束以及篩竇和前額竇部份。中鼻甲的損壞對溫度、濕度的調節影響不大,但可能會降低嗅覺并影響篩竇和前額竇的健康。上鼻甲最小,是保護嗅球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損失過多的鼻甲組織,被切除部位周圍剩餘的粘膜會逐漸發炎、變乾、化生,并最終萎縮。鼻子的四大功能將會受到損害:呼吸、防禦、嗅覺和產生音韻。這一過程可以持續若干年,使得早期診斷非常困難。患者一般在鼻甲切除術後不久就能感覺到空鼻症的症狀。[10]
診斷编辑
空鼻症的先兆包括:患者感到用鼻子呼吸困難,并有強烈的窒息感、鼻腔乾燥感。這些徵兆只在鼻甲切除術之後出現,有時甚至在幾年後才出現。
患者的鼻腔空間異常大,部份鼻甲喪失。某些患者的鼻粘膜因化生而乾燥,其他患者則有呈紅色的慢性發炎粘膜。硬化情況各異。[17]由於乾燥和過強的氣流,剩餘的組織很有可能有過度萎縮的情況。
預測编辑
有關空鼻症候群的長時間觀察和研究很少。因為鼻甲切除術後的繼發性病症,所以空鼻症多年來都沒有受到正確的判斷。比如,剩餘的粘膜組織(鼻中隔以及其餘的鼻甲)通常會極度萎縮,造成實際的阻塞。
由於缺乏長時間觀察,因此目前還沒有數據顯示多少百分比病患者的症狀會迅速或大幅度的好轉。該病症的症狀是由實際鼻組織缺失、損害所造成的,所以能夠自行痊癒的可能性不高。
Eugene Kern博士首次使用「空鼻症候群」這一名詞。他認為,缺乏了鼻甲的保護,剩餘的鼻粘膜會暴露在未經過濾、未經調節的空氣,從而隨時間持續消耗和損壞,空鼻症的症狀也會因此逐漸惡化。他表示,當鼻甲組織少於某個臨界點後,鼻粘膜就無法從每時每刻的消耗中再生。一項在美國進行的試驗在幾年的時間內觀測了242位進行了各種鼻甲切除術的病人,他們在手術後產生了萎縮性鼻炎。在用電腦斷層和直接觀察這些病人的異常鼻腔結構後,科學家將這種情況命名為「空鼻症候群」。研究強調病症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病情有隨時間惡化的趨勢。[6]這一研究符合19世紀末醫學界採納鼻甲切除術以來空鼻症患者群體的結論。然而一些長期研究卻沒有發現長期的負面影響。目前爭議仍在持續,但醫學界傾向於在進行切除術時儘量保留鼻甲組織。[18]
病患者可以在鼻腔表面塗上保護性凝膠或使用鹽水噴劑來補充損失了的水分,從而避免粘膜組織萎縮。不過,完全重建下鼻甲才是解決這一病症的最徹底的方法。
有近期報告表示有可能通過在粘膜下注入填充物來重建下鼻甲。報告中的病人人數很少,後續觀察的時段也比較短,但報告的結論是正面的。[10][19][20]201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通過手術進一步對「空鼻」進行切除可以改善鼻內氣流,但無法改變鼻子調節溫度、濕度的能力。這些功能將無法逆轉。[9]另一項研究表示,一旦受破壞的鼻粘膜使纖毛細胞退化、損失,則連用手術閉合鼻孔也無法使纖毛細胞重新增長。[6]
目前的治療方法编辑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通過保持鼻內濕度,避免感染和刺激,以及保證充分的血液供應,可以保持并改善剩餘鼻粘膜的健康。
- 用鹽水噴劑或凝膠來保持鼻內的水份。
- 用一般生理鹽水進行鼻沖洗。
- 如果有臭鼻症(萎縮性鼻炎)的情況,則在進行鼻沖洗時加入80毫克慶大黴素。
- 許多空鼻症患者(約50%)會感到疼痛或憂鬱,可服用相應的藥物。
- 睡眠時使用噴霧加濕器。
- 日常運動,保證整體生理健康,以避免進一步惡化。
Surgical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volves narrowing back the over enlarged nasal cavity—either by bulking up the partially resected turbinates with biological implant material (in cases where at least 50% of the inferior turbinate remain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 or by creating neo-turbinates through submucosal implantation between the submucosa and bone in key locations in the nasal cavity. Of course, in some cases a combined approach is the best choice. The main difficulty with implant surgery is to achieve a long lasting bulk that will not get absorbed over time. Sometimes a procedure has to be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o get a sustainable result. The most physiological location for an implant is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nasal cavity, where the inferior turbinate used to project from. An easier location to implant is the septum, but it is less favorable as it is not the natural location of the turbinates and may over obstruct the airflow.
The underlying rationale of surgery is to restore the natural inner nasal geometrical contours of the nasal passages of air (the inferior, middle, and superior meatuses), as much as possible, to mitigate the airflow just enough to restore normal rates of inner nas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that will allow the mucosa to recuperate and sense the airflow well enough. It is paramount to do so while trying to restore the normal aerodynamics of the airflow in the nose, otherwise nasal obstruction will occ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