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启迪创新城市研究系列丛书》【连载5】一元向多元的跨越—休斯敦复合模式产业转型案例研究(中)

(2012-10-22 17:16:55)
标签:

创新

启迪股份

清华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

清华科技园

分类: 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

2、历史回顾

休斯敦建市以前曾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冲积平原,所在的德克萨斯曾被西班牙、法国长期占领。自1519年以来,经历了长达300多年战事频繁的岁月,直到1821年墨西哥独立,德克萨斯成为墨西哥的一部分之后,来自美国东部的移民陆续迁徙至此。来自弗吉尼亚州的萨母·休斯敦(Sam Houston,1793-1863年)于1833年到此安家定居,很快成为美国移民的领袖人物之一。1835-1836年,代表美国利益的移民军总司令萨母·休斯敦在圣雅辛托战役中率部打败了墨西哥军队,建立了德克萨斯共和国,并自任总统。同年,在原哈里斯堡附近,两个来自纽约的房地产商人艾伦兄弟购下2690公顷的土地进行开发,在战后的废墟上新建了一座城市,并以萨母·休斯敦的姓氏对这座城市进行命名,休斯敦因此而得名。1845年,德克萨斯放弃其独立共和国地位,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28个州。1900年时,休斯敦成为沟通周围腹地与外界市场的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1]

20世纪初,休斯敦附近区域相继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由此石油开采业在休斯敦地区迅速兴起,休斯敦作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开始崛起。随后,休斯敦运河的修建使休斯敦与墨西哥湾相连接,休斯敦从此成为港口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军火工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石油加工、汽车工业等在休斯敦迅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休斯敦成为美国军火工业的中心。之后,制药、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兴起。休斯敦的城市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油城转型为集资本、智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区,从单一的石油石化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迈出了重要步伐[2]

3、经济发展

2009年休斯敦地区生产总值为4038亿美元。2010年7月记录在册的就业人口为251万人,高于美国29个州的记录在册就业人口[3]。地区生产总值按产业划分如图1-2所示,其中,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最高,达到22.5%;其次为采矿业(在休斯敦几乎专指石油、天然气勘探及生产)占15.82%;制造业占14.13%;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占11.0%;商业占10.8%;交通运输、仓储及公用事业占8.6%;政府部门占7.19%;建筑业占5.03%;信息产业占2.03%;农业占0.10%[4]

《清华启迪创新城市研究系列丛书》【连载5】一元向多元的跨越—休斯敦复合模式产业转型案例研究(中)

 

 

图1-2 休斯敦地区按产业划分生产总值构成

数据来源: The Perryman Group, Spring/Summer 2010.

 

多年来,三大外生性因素引导着休斯敦经济走势:一是全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二是美元对外币价格,三是能源价格。如图1-3所示,2000年,尽管面临美元升值的压力,但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仍使休斯敦实际GDP实现小幅上涨。然而,2001年三项因素都对休斯敦产生不利,石油价格下跌了1/3,GDP增长乏力,美元持续增值,使得休斯敦在2001年底就业增长几乎为零,甚至出现轻微的负增长。从2002年开始,三项因素转向有利于休斯敦的方向,随之就业增长情况在2004年也出现了好转。2006-2007年的美元贬值对休斯敦而言是个好消息;2008年年中时期,石油价格激增至空前水平;截止到2007年第四季度,GDP实现了从200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连续25个季度的持续增长。进入2008年后半年,GDP迅速紧缩,美元持续升值及石油价格高达70%的下跌使得休斯敦经济增长受阻。2009年第一季度,GDP出现严重的负增长,第二季度负增长趋势放缓,之后迎来连续三个季度的正增长[5]

 《清华启迪创新城市研究系列丛书》【连载5】一元向多元的跨越—休斯敦复合模式产业转型案例研究(中)

 

1-3 GDP、外币对美元价格与实际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 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

 

二、休斯敦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历程

资源枯竭是所有资源型城市都必须正视的问题,产业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美国为例,就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发展命运。一些西部城市已经在美国现有的版图上找不到了。这些城市因金矿资源的发现而兴起,又因金矿资源的枯竭而没落,最终人去城空而消失在美国的地图上。美国虽然多以“鬼城”作为资源依赖型城市发展的结局,如加州伯帝[6]等,但是也有在城市创新与转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的案例。休斯敦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7]

1、三次工业化高潮奠定繁荣基础(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休斯敦经历了三次工业化高潮,分别对应着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国防工业的需求出现。

1901年,由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发掘,休斯敦出现了一场“石油热”,并形成该地区的第一次经济高潮。受到石油资源的吸引,大小石油公司接踵而至,德士古、海湾石油等在后来享誉全球的跨国石油公司便在这时落户于休斯敦。随后众多与石油工业相关的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蓬勃发展,大型石油设施和设备公司,如卡梅隆钢铁公司(Cameron Iron Works)、休斯工具公司(Hughes Tools Company)等不断出现。第一次工业化高潮满足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能源激增的需求,休斯敦的“石油繁荣”由此开始。

1930年,东德克萨斯大油田的发现引发了休斯敦第二次工业化高潮。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千多英里的输油管道将数百个油田与休斯敦连为一体,休斯敦地区方圆600英里的范围大约生产了全世界近50%的石油。石油开采工业带动了下游炼油业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初,墨西哥湾地区的炼油能力已达到美国的1/3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休斯敦的第三次工业化高潮,联邦政府的军事采购和战时合同在此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高潮是休斯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联邦政府的直接、间接资助下,休斯敦的石化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航空燃料、炸药用甲苯和军事用橡胶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些重要石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战争期间,十几家大型化工厂沿运河带建立起来,拉动德克萨斯州的化学产品产量从全美第10位上升到第6位。在石化工业的带动下,钢铁、建筑、金属、交通运输等行业不断壮大。二战期间休斯敦的工业体系得到了极大地的扩展[8]

2、产业结构单一暴露发展弊端(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60年代以后,休斯敦的石油开采业开始整体下滑。20世纪70年代,休斯敦已显现出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势头,但囿于既往产业结构所形成的利益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石油石化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休斯敦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70-80年代,休斯敦的经济由于油价的波动而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油价的暴跌、石化工业的大萧条以及美国总体经济形势的衰退,休斯敦的经济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失业率曾一度高达10%[9]。石油危机充分暴露了休斯敦产业结构上的重大缺陷[10]

3、调整产业结构迎来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

尽管遭遇了挫折,休斯敦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减慢。原因在于休斯敦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城市转型。一方面,为石油和石油化工服务的机械、钢铁、水泥、电力、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纷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宇航中心落户休斯敦,为它服务的电子、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现代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科研、教育、医疗、金融、国际贸易也发展迅速,使休斯敦获得了勃勃的生机。休斯敦在90年代末彻底摆脱了对能源经济的依赖,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休斯敦被认为是在20世纪中全美成长最快的地区,2009年被评为全美最佳大都市。经济竞争力在美国大城市中首屈一指。经过多年的努力,休斯敦已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的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参考专栏1-1)。

 

专栏1-1:休斯敦的国际性

休斯敦将近有540个公司在全球126个国家设有商业机构。大约700个公司与国外建立了所有权关系。研究表明,休斯敦大约有100个国家在此建立商业机构或政府领事馆[11]。在2010年美国财富500强中有25个企业总部设在休斯敦,如下表所示。在美国财富500强总部最多的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纽约(70个)和芝加哥(28个)。此外,还有许多财富500强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设在休斯敦[12]

 

 

资料来源:Fortune, April, 2010

 

休斯敦是因石油开采而兴起并快速发展的城市,它顺利完成了三次产业高潮的成功接替,暴露出单一型产业发展的弊端,最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迎来新的发展。资源禀赋越高,能够形成的经济规模就越大,水平越高。同时,休斯敦还形成了较高的经济基础,使城市有较强能力进行多元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针对资源枯竭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危机,其补救措施的选择余地也大,有利于城市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13]。因此,尽管休斯敦也曾因石油资源开采活动下降等多种原因而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但是他最终还是摆脱了“鬼城”魅影的纠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脱颖而出。

 

三、休斯敦产业转型思路及政府政策

1、休斯敦产业转型思路

休斯敦的产业转型是按照“延伸传统产业→植入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逐步推进的。

1延伸石油化工传统产业链

长期以来,休斯敦经济主要依赖于上游能源业务,包括勘探生产、油田设备制造批发以及管道运输等。这样的经济特征使其在面对宏观经济和能源价格波动时所受影响较为严重。为实现产业多元化,休斯敦开始向石油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向下游能源业务(冶炼和化工)以及相关产业扩展。以石油工业为主导,休斯敦带动了其它工业的发展。围绕着石油开采,休斯敦的炼油、石油化工、运输、石油机械、造船、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等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工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口增加,又促进了纺织、食品、造纸等轻工业的繁荣。经过产业调整,就业市场中上游能源业务占比从1981年的68.7%下降到2004年的31.4%;下游能源业务所占比例从15.6%提升到17%,而多元化业务所占比例则从15.7%大幅提高到51.6%。目前,休斯敦地区共有能源相关企业约3600家,其中,包括600家开采和生产企业以及170家管道公司。休斯敦的化工行业也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化工衍生品和特种化学品的重要生产中心。全美40%的基础化学产能位于此,405家化学工厂吸纳就业超过3.6万人。同时,休斯敦还以全国37%的聚乙烯、53%的聚丙烯和37%的聚氯乙烯的产量成为美国最大的树脂产地[14]

2植入航天、医疗新兴产业

休斯敦在大力延伸石油开采加工产业链的同时,还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替代产业,着力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依靠已有的优势产业基础,打造航天中心和医疗中心等,促进各类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航天业方面。1961年,休斯敦成为美国宇宙航行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和美国国家航空所在地。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局和宇宙航行局的宇航中心在休斯敦兴建。电子、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配套行业的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在休斯敦设厂或建立办事处。航天中心为休斯敦带来了年预算达到40亿美元的联邦国防经费。在美苏冷战的推动下,与航天相关的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1200多家小型高科技公司相继被孵化出来[15]。2007年,休斯敦在航天飞行器材方面的交易额达到13亿美元。

医疗业方面。休斯敦还是美国第一大医疗中心。20世纪60年代休斯敦建立了集健康教育、研究和治疗为一体的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它成立于1943年,1969年4月成功完成了世界历史上首次心脏移植手术。目前,该中心已涵盖13家医院和42个研究所,医学科研经费高达每年15亿美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科研和治疗中心[16]。该中心在癌症和心脏病研究治疗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当互联网业的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在2001年初出现10年来的首次衰退迹象时,休斯敦的医疗保健业却仍保持着强劲的活力。在休斯敦,7%的从业人员是在医疗保健行业。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最大的医疗中心——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直接雇佣了61000人,并间接地为147000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这意味着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经济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经济影响力[17]

3发展金融、文化教育产业

休斯敦的迅速繁荣吸引了众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自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有5家以上的银行进驻休斯敦。到2000年,休斯敦共有超过550家商业银行,近800家抵押业务机构和近800家证券交易机构。80%全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在此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其中包括来自13个国家的28家银行[18]。2010年,22家外资银行在休斯敦设立代表处[19]。休斯敦已经成为美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金融业已成为休斯敦的支柱产业。

休斯敦的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整个休斯敦地区共有各类高等院校40多所,包括休斯敦大学、莱斯大学、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基督教大学、南德克萨斯法学院和德克萨斯医学研究生学院等,为休斯敦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休斯敦为能源、石化、航天、医疗、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培养出大量人才。莱斯大学的理查德·司马利教授和罗伯特·库尔教授同获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德州大学休斯敦医学院的斐里德.姆勒德教授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休斯敦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其科技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有效保证。1997年,休斯敦的专利授予量居全美第9位[20]

2、休斯敦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21]

由于美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因此,政府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其资源型经济转型问题,而政府则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转型加以调控[22]。在石油产量大幅度减少,休斯敦经济严重受挫时,休斯敦市政府并不只是针对危机采取措施,而是就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1)修建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经济

休斯敦具有港口和运河的天然地理优势,凭借此优势,休斯敦传统商品的贸易数量不断增加,辐射能力持续增强,不断成长为全美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23]。休斯敦政府对港口及运河的修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一是便捷的运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休斯敦的贸易辐射能力;二是吸引了石油及相关工业在运河区域投资建厂;三是带动了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可见,休斯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自身优越地理条件的充分运用,造就了其全美重要贸易中心的地位,并使其不断成长为石化工业重心[24]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替代产业

20世纪80年代,休斯敦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确定了全市优先发展的九项工业,依次为:生物医药研究、研发实验室、工具器械、信息设备、人体器官化学、金属加工研究、办公室设备和计算机、发动机和建筑设备、油气运输设备。其目标就是为当地经济进行高科技产业植入。

(3)推行商业激励计划,增加城市就业

联邦政府及德克萨斯州政府对休斯敦城市发展予以了重要资金支持。为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休斯敦地区进行新建和扩张,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激励政策:①技能发展基金。该基金支持美国的社区学院对员工进行培训。协助企业和工会通过财政扶持,设计、实施、制定工作培训项目,成功地把商业需要和职工培训合并成一个双赢模式,既提升了德克萨斯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又增加了职工工资收入。②德克萨斯州企业基金。该基金允许政府官员在经过州长和国会议长的批准后,将现金奖励给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就业培训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并提供商业激励。该基金旨在为德克萨斯吸引更多的商业投资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据休斯敦政府消息,2010-2011两年间,该基金将提供2亿美元的支持款项[25]

4制定减税方案,降低经营成本

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休斯敦市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为企业投资提供了经济发展减税计划、再发展减税计划、住房减税计划、褐地减税计划等四种减税方案(参考专栏1-2)。其中,经济发展减税计划用于鼓励某些类型的企业进行投资并创造就业机会,再发展减税计划扩大到减税区或企业园区的新开发活动,住房减税计划则限于企业园区,褐地(Brown field)减税计划适用于在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存在环境污染的褐地地区的重新开发活动。

 

专栏1-2:休斯敦政府的减税方案

休斯敦为许多县市提供了税收减免协议,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内,减免部分实际资产与个人资产的课税增加值。这项协议生效与准入门槛的设置随着税收权限的变动而不断调整。

休斯敦地区的许多县、市、学区实施自由港免税政策,免除175天内出口国外的货物计价财产税。自由港财产包括货物、器皿、商品、矿石、飞机和飞机配件等。一些学区和众多管辖区可以提供这种免税政策。

休斯敦的对外贸易区,允许外贸公司对美国海关进口关税进行延迟上缴,直到货物和商品真正进入美国市场。对外贸易区坐落在美国进口港内或进口港附近,在这里国内外货物都被认定为在进行国际贸易。如果货物不是进口到美国,他们就会被带到一个不正式报关或不产生关税或特许权税的区域。

(资料来源: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Business Incentives. 2010-1-20. http://www.houston.org.)

 

另外,休斯敦还保持着低廉的商业及生活成本。休斯敦的商业成本低于美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如图1-4所示,2008年第一季度,A级办公场所的租金水平休斯敦仅为31.78美元,约等于纽约的三分之一。工业场所租金纽约长岛每年为8.70美元/平方英尺,而休斯敦仅为4.87美元。2010年第三季度,休斯敦生活成本比27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平均生活成本水平低19个百分点,比美国社会经济委员会生活费用指数(ACCRA Cost of Living Index)中报道的314个地区的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一方面,房价成本降低了休斯敦的总体生活成本。在2010年第三季度,休斯敦房价成本比主要城市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比314个被报道地区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根据美国社会经济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在2010年第三季度休斯敦售价为210639美元的新房,在迈阿密售价要到达322278美元,在波士顿要达到597244美元,在华盛顿要达到721089美元。另一方面,休斯敦在其它项目上的成本支出在主要城市中也是最低的,比其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然而,在其它要素,如交通、健康医疗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及服务的提供上,休斯敦与其它地区并没有显著差异[26]

此外,由于德克萨斯州及下属的地方政府均不征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休斯敦商业及生活成本大幅降低,生活费用的低廉在美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二[27]

 《清华启迪创新城市研究系列丛书》【连载5】一元向多元的跨越—休斯敦复合模式产业转型案例研究(中)

 

图1-4 2008年部分城市国际商务成本比较

资料来源: KPMG’s Guide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ocation, 2008.

 

5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储备人才

休斯敦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劳动力多为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的熟练劳动力,可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休斯敦的就业机会多、生活质量良好、税收及生活成本低廉等优越条件,也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他们都把休斯敦看作是一展身手的好地方。20世纪90年代初,休斯敦被评为全美30个大城市中减少交通堵塞成绩最佳的城市。在美国300个城市的清洁、环保和美化评比中,休斯敦名列第一[28]。本世纪初,休斯敦政府更是制定了改善民生和解决交通问题的两大计划。到2004年,休斯敦的通勤时间缩短了10%-20%。2010年休斯敦被评为“新生涯开始的最佳城市”(Best Cities to Start a New Career)及“年轻职业者的最佳城市”(Best Cities for Young Professionals)[29]。因此,休斯敦获得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



[1] 周定国.世界石化之都休斯敦[N].中国测绘报,2003-8-15.

[2] 张伟.国外石油城的兴衰及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1,(3):36-38.

[3]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Houston Area Profile. 2010-9-10. http://www.houston.org

[4]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Gross Area Product by Industry. 2010-8-2. http://www.houston.org

[5]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External Economic Drivers. 2010-4-30. http://www.houston.org.

[6] 国外有座丰都城——美国最有名的鬼城伯帝镇[DB/OL].搜狐旅游网,2009-3-26:http://travel.sohu.com.

[7] 包恒庆,张永升.从能源城市休斯敦的发展路径看马鞍山经济发展之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7,(3):52-53.

[8] 孙爱萍,娄承,刘克雨.能源城市休斯敦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石油经济,2004,12(7):23-25.

[9] 张伟.美国南部重镇—休斯敦[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48-49.

[10] 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7,(1):9.

[11]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Houston Companies with Foreign Trade Ties. 2009-10-9. http://www.houston.org。

[12]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Corporate Headquarters. 2010-4-27. http://www.houston.org。

[13] 大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大庆区域经济调整规划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3-274.

[14] 孙国玉,陈雷,于怡鑫.石油城市休斯敦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J].企业经济,2010,(7):128-130.

[15] 包恒庆,张永升.从能源城市休斯敦的发展路径看马鞍山经济发展之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7,(3):52-53.

[16] 张伟.休斯敦建设得州东南生物科技园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8):58-59.

[17] 美国经济:人人感觉到的衰退[N].北京日报,2001-12-19.

[18] 张伟.美国南部重镇—休斯敦[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48-49.

[19]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International Banks in the Houston Area. 2010-1-19. http://www.houston.org.

[20] 张伟.美国南部重镇—休斯敦[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48-49.

[21] 孙国玉,陈雷,于怡鑫.石油城市休斯敦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J].企业经济,2010,(7):128-130.

[22] 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15.

[23] 包恒庆,张永升.从能源城市休斯敦的发展路径看马鞍山经济发展之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7,(3):52-53.

[24] 黄溶冰,胡运权,冯立析.国外矿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大学学报,2005,21(1):12-17.

[25]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Research: Business Incentives. 2010-1-20. http://www.houston.org

[26] Great Houston Partnership. Houston: The Economy at a Glance. Volume 19, Number 12·December 2010. http://www.houston.org.

[27] 朱州.休斯敦—一座暴发的城市[J].世界知识,1979,(16):18-19.

[28] 孙国玉,陈雷,于怡鑫.石油城市休斯敦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J].企业经济,2010,(7):128-130.

[29] Rating and Rankings. http://www.houston.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