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月湖贺秘监祠
(2013-11-27 11:11:11)
标签:
海曙历史文化 |
分类: 海曙撷英 |
历史悠久的月湖贺秘监祠
石人和
月湖柳汀的贺秘监祠,始建于86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是月湖风景区内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经过1995年大修,古祠重辉,成为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
贺秘监祠是为奉祀盛唐时期大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而建的。据史书记载,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年号四明狂客,又号秘书外监,越州(会稽)永兴(今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中进士后,先在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任四门博士,又到主管祭祀礼乐的太常寺任博士,曾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和《文纂》,又回太常寺任少卿。开元十三年(725)迁升礼部侍郎,兼集贤殿书院学士,充太子侍读,获得令人羡慕的“两命之荣”和御赐赞词。后改任检校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任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六年(738),立李亨为太子,贺知章因德高望重,任太子宾客,并升为文官从三品级的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秘书监是秘书省的最高长官,也是贺知章的最高官衔。秘书省负责掌管朝廷图书秘记,在唐王朝中央机构的序列中属于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之一。天宝三年(744),贺知章生了一场大病,毅然上表请为道士求归乡里。离京时,太子及朝中百官都奉旨到长安东门外的长乐坡送行,纷纷作诗相赠,唐玄宗也御制了《送贺知章归四明并序》,欢送规格之高称得上备极荣耀。贺知章回到绍兴后,将自己宅第改为“千秋观”,将御赐的“鉴湖一曲”作为放生地,过起了隐逸生活。朝廷还将其儿子贺曾调到会稽任司马,以照顾老人。可惜贺知章终因年迈体衰,不久便“羽化登仙”了,享年86岁。太子李亨即位后(756),追赠贺知章为礼部尚书。
纵观贺知章的一生,虽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京官生涯中没有突出的政绩,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却十分耀眼。贺知章年轻时即以文才出众闻名遐迩,神龙年间(705—707)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湖州包融等被誉为“吴越名士”;开元初(713一)又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京师。贺知章是活跃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大诗人之一,遗憾的是他的诗篇大多已经散失,《全唐诗》中仅存19首,多数还是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全唐诗补编》中收录1首,在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籍中又发现1首,在这些流传至今的诗篇中,《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不朽名篇,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真挚,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脍炙人口。贺知章还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喜欢写大字,笔力遒劲,风尚高远,纵逸洒脱,豪迈不羁。与当时以草书擅名的张旭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常常结伴邀游里巷,看到人家、厅馆的墙壁、屏障有适宜写字的地方,便兴致勃发,在上面任意挥洒。贺知章喜欢喝酒,特别在醉后,如果有人求他墨宝,总是先问准备了多少张纸,不管数量多少都不予拒绝,然后随纸数写去,直到纸写完了才停笔,而纸写完了,文章也写好了,酒酣墨畅,翰逸神飞。贺知章的书法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评价,只是流传下来的书迹很少,现在仅有草书《孝经》等几件“稀世珍品”还能一睹他的书艺风采。
然而,贺知章之所以受人景仰,主要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贺知章为人豁达,性格直爽,幽默健谈,言论倜傥,当时的名流都倾慕于他,喜欢和他结交。到了晚年,以“狂客”自诩,行为更加放纵不羁,成为朝廷重臣中一位沉迷诗书酒,高世绝俗,不愿受礼仪法度约束的风流名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就把他列在当时豪饮名流之首。天宝元年(742),84岁的贺知章在长安紫极宫道观见到43岁的诗人李白,当李白把自己的诗作《蜀道难》送给这位前辈看时,贺知章连声赞叹,惊呼李白为“谪仙人”,热情邀请李白去喝酒,匆忙之中来不及准备酒钱,就把朝廷颁赐三品以上大臣佩带的金龟饰物解下来换酒,尽醉方休。两人性格和气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快就结成忘年之交,相传由于贺知章的引荐,李白才得以召见金銮殿,“金龟换酒”也就成了千古流传的士林佳话。
而备受后世推崇的则是他的“荣路脱身”、“飘然归隐”。唐开元中期以后,玄宗已不再像登基初期那样励精图治了,而是贪图享受,日事声色;“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上宰相后,更使朝政日非。贺知章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以“狂非真狂、醉非真醉”的姿态,挣脱世俗的漩涡,维持独立的人格,甚至抛却高官厚禄,放弃“遭时遇主,弹指可都显位”的机遇,告老回乡做道士。贺知章归隐那年,正好是唐玄宗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之时,十一年后(755)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由于统治者昏聩荒淫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使唐王朝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一大批俊彦之士也横遭厄运,如“左相(李适之)领导俘辱、北海(李邕)就诛、谪仙(李白)被放、少陵(杜甫)弃遗”等等。后世文人学士通过对“安史之乱”的反思和人物命运的对比,认为贺知章对潜伏在“开元盛世”背面的危机早有觉察和预感,所以才会适时作出这样的抉择,使《诗经》称道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理想在他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在月湖立祠奉祀贺知章的是南宋初一位名叫莫将的知州,他非常钦佩贺知章与李白的为人,到明州上任后,感到当地缺乏可以推崇的历史名人,既然明州“取四明山为名”,而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李白也称其“四明逸老”,那么这块枕山傍海的“磅礴积郁之地,宜有魁奇才识之士,必季真乃当之”,只是“四明之人初不以季真为乡人”而已。莫将根据推理,把贺知章当成明州的“乡贤”,于绍兴十四年(1144),在月湖柳汀南端选择一块空地建起了“逸老堂”,设像奉祀。逸老堂坐南朝北,面对北宋嘉祜年间(1057—1063)建造的众乐亭,30年后(1174),在众乐亭之北又新建了涵虚馆,作为官府迎送宾客的场所。初创时期的逸老堂虽然规模较小,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历代文人学士更是留下了不少吟咏这“圣贤居宅”的诗词文章。逸老堂主祀贺知章,一度也配祀李白。经乾道五年(1169)重修和宝庆三年(1227)再修,李白被汉代隐士黄公代替,逸老堂也改名为“隐德堂”。后因年久失修,到开庆元年(1259)己“片瓦尺椽几无存者”,由制置使吴潜进行重建,恢复“逸老堂”之名,特地从会稽请来贺知章、黄冠真像供在堂上,撤去黄公牌位,再次合祀李白。到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在柳汀设水马站,将逸老堂改作水马站南馆,众乐亭与涵虚馆改作水马站北馆。至正十九年(1359),江浙行中书省理问官邱楠奉命主持修葺水马站馆舍,在荒草断瓦中发现背阴刻有贺知章像的《重建逸老堂》石碑,就在馆东新建祠堂三楹,专祀贺知章,正名为“贺秘监祠堂,”并在馆东重建众乐亭。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间(1378—1380),水马站升格为驿馆,将贺秘监祠堂迁到驿西尚书桥畔今址,驿东辟为花园。迁建后的贺秘监祠傍湖而筑,坐北面南,规模扩大,屋宇壮丽,双柏参天,成为湖上佳胜。因祠前正对众乐亭,所以俗称“湖亭庙”。此后又屡圮屡修,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扩建后殿,形成纵深三进、面宽五间的规制。同治四年(1865)重修的建筑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但因屋宇屡遭拆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20世纪90年代初,药行街、柳汀街道路拓改,宁波市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办公、活动用房被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贺秘监祠划归宁波市文联使用,拨出专款,于1995年按恢复清代建筑原状的要求落架大修,使建筑规模接近旧时,而布局之严整与风格之古朴都胜过往昔。
当时,我受宁波市文联委派参加这次大修工程,并负责起草《重修贺秘监祠记》。鉴于新修的《宁波市志》对贺知章的籍贯已有明确结论,所以在文中重新肯定其为越州永兴人。而且我们在研究了自宋至清修建贺秘监祠(逸老堂)的碑记及祭文后,感到把贺知章认作“乡贤”虽与立祠奉祀有直接关系,但贺秘监祠(逸老堂)历尽沧桑,几经兴废,仍能岿然至今,主要还是历代先辈出于对贺知章“清风高致”的景仰和崇拜,而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通过传统的建祠立庙的方式,坚持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以其高尚的品德节操薰沐宁波(明州)士子和影响社会风气。如莫将在《逸老堂记》中说明建祠的缘由是为了把这位“负高世独见之明,介然自守以表于世”的先贤作为楷模。“尚友千载,凤藻鸾觞而想遗风焉”,在南宋国运日蹙,政治黑暗,奸臣秦桧当道,名将岳飞被害,朝廷向金人屈膝求和的历史背景下,这一举措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如吴潜在《重建逸老堂记》中,告诉人们重建逸老堂是为了“用诏永久,俾邦之人景清风而企芳躅,或少俾于风教云尔”,也就是说,通过追念先贤,用以教育后人。碑记还指出:“自有天地以来,上下千百年,其间据权位擅势利,吸呼祸福,顾盼荣辱,以狂走盲趋乎世之人者,不知其几矣!未几销声迹灭,影响无闻,甚至流腥遗臭,有孝子慈孙百世莫之能改。乃若孤标劲节之士,身没而名愈彰,千载之下,虽渔人樵子亦为之兴起,不以时迁世换而二其心也,为士者宜知所择矣。”这篇碑记写于奸臣贾似道专权的年代,以古鉴今,深刻揭示两种截然对立的荣辱观,是非分明,正气凛然。碑记由当时闻名全国的书法家张即之书写后勒石,更显得不同凡响。再如刘仁本撰写的《贺秘监祠堂记》,热情赞扬贺知章“清风高致,千载而下闻斯兴起”,严厉指斥那些对逸老堂被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达官贵人,强调新建祠堂专祀贺知章是为了“昭崇敬焉”,“尚想先生之风可涉也。”总之,在漫长的岁月中,贺秘监祠始终被作为弘扬高尚品德节操的载体,这正是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最为可贵之处,也是值得宁波人引以为豪之处。
祠内原有的历代碑刻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都先后迁入天一阁碑廊收藏,有的已经断裂或剥蚀风化。在1995年大修时,重新镌刻了《重建逸老堂记》和《贺秘监祠堂记》两碑,新刻了《重修贺秘监祠记》及顾生岳绘的“四明逸老”像碑、冯骥才书写的《回乡偶书》等诗碑,还增置了匾对,以帮助人们了解这座古建筑的悠久历史和从中折射出来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尊重文化、崇尚节操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