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督学行署——宁波现存的唯一古衙
(2013-11-08 10:59:11)
标签:
历史文化海曙 |
分类: 海曙撷英 |
浙江督学行署——宁波现存的唯一古衙
鼓楼,曾是宁波唐代建子城时的南门。当时官署在城内,百姓居城外。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清末。
进入鼓楼城内不远处,有一横街,叫府桥街。街之东西有两座石牌坊,那就是唐代子城的东西界限标志。
在西牌楼下,有一座五开间的硬山顶建筑,明间檐柱上的门牌上赫然印着“府桥街66号”。这建筑四柱六檩,前面采用两步梁结构,后面采用两步梁加单步梁结构。明间于正梁下设门,门上方置一九九八年十月,中房宁波公司重建,郑玉浦先生所书的“督学行署”匾。所谓“督学”,旧时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是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行署”,行政公署的简称。故其是清政府浙江学政在甬驻地。由于这里是当年学政大人每年在此主持全宁波府的各类科举考试,故亦称其“校士馆”,或曰“学台衙门”。
大门前有一对石鼓,从制作工艺来看是重建时新制的。进门后,迎面竖一石碑,上有甬上书法家周节之先生所书的“福荫儒学”四个大字。后背为“四明洪可尧撰文、曹厚德书丹并篆额”的《甬上督学行署修建记》。该建筑于1997年公园路地块改造时由中房宁波公司出资修复。这大门两侧的次间、稍间,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每间均有六扇大门朝外开着,成了普通的店面。要不是明间的石鼓、石碑及门匾,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宁波现存的唯一古衙的门厅。
进了门厅,现为一个很大的明堂。明堂两侧的厢房已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方形的水泥墩来表示行署的左右界限。
接着,后面一幢也是五开间的单檐歇山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衙。通面宽16米,通进深9.20米。前廊置轩棚。正厅,一明两次,正中抬梁式木结构,中间挂一“征鉴堂”横匾。这是当年学政视察、督学、检察府、县学教谕、训导优劣,奖惩生员勤惰,并在此主持府属岁试、科试、院试、生员考试,为中式生员举行簪花礼仪的场所。
子城西门地块自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建城于三江口以来,一直为历代衙署。宋代是为“节度使推官厅事”(节度使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元为“平准行用交钞库”(相当于银行),明为“察院行台”,入清,则改为“督学行署”。
雍正九年(1731)督学李清植、知府曹秉仁建考棚屋。嘉庆十八年(1813)郡绅士公捐改造,新增东畔十余楹。此议由绅士水云发起,水云原是寒士,刚好有意外得钱五百贯,悉数捐给校士馆。于是众绅士相与捐赠而成其事。林宅主人前人林廷鳌捐造了用厚板、石脚做成的考试用的桌子和凳子。该馆后为内衙,有优学轩、省过亭、涤心亭等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城后被焚毁,同治二年(1863)修复。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科举制度废止,其建筑日渐衰败、破损,知府喻兆蕃把督学行署建筑出售给百姓为业,所获经费用于筹办郡校。除“征鉴堂”作为民居尚存外,其余建筑陆续被拆除或改建。1997年,该地块按宁波市政建设规划进行改造,其中将公园路建成步行街区,值此鼎新除旧之际,“征鉴堂”上自栋宇,下迄台阶,梁桁椽木、门扇窗棂、壁落墙垣、明堂地坪,凡朽坏者均按旧制更换构件,恢复原貌。并于1999年9月8日被列为第二批市文保点。
该地曾在嘉庆丁丑岁(1817)正月初四发生“府试场变”。事情起因是: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因罪被罚为官奴而从事劳役的人)孙袁增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而知府姚令俞受贿准考。众廪生把此事向姓汪的学政禀报,才使孙袁增不能参加考试。姚令俞对此事怀恨于心。
此后不久,生员蔡芷家发生了失窃,被捕快冯东海侮弄,以致激怒众秀才,聚集哄堂。府衙拘案犯于察院汇讯,治以酷刑,将蔡芷详定徒罪。次年又要岁考,新学政未临,而孙袁增又声称准考。众秀才当即罢考要有说法。于是派保召集廪生公议,将冯东海枷号,希望可平众士之心。只有哲保受了知府的嘱咐,决不允许,因此发生了争吵。两廊人声骤起,场外人闻之,以为打哲保了,数百童生齐喊,势不能止。于是,知府退居堂上,哲保躲在知府后面。一时考者、送考者、文武衙门、闻风奔救者,前后铺户并闲杂游手,争前取闹者,不下数千人。喊声振天,甚至坏大门、二门,踏成粉碎,各执一片,声言殴哲保,有的人掷号灯至案前,殴打哲保;不中,差点击中知府的额头。知府急避内署,听其自散。至次日,不即究办,令各教官及衙役,于场连日烧锞子,设箕祭,说前天晚上曾有影现,就以此传闻城乡。同时下令初十补考。至期,有的人躲匿起来没有参加考试。考场上同知点名,各循规矩。完事,遂密捕起闹者十余人。被逮者押到省里,知府姚令俞亦上省候质。省有关部门明知其由,只依姚知府的禀告,说天雨人挤,踏污卷箱,以致改期补考。最后姚知府将所受的不义之财,全部用光才使此事摆平。最终吃亏的还是百姓,结果一名监生、三名童生判刑,两名生员斥革,其余的关了几天后释放。看来那时反腐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