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周观市】尴尬的“降准”(2012-05-14)

(2012-05-14 18:01:47)
标签:

准备金率

央行

市场

经济

政府

企业盈利

股票

准备金率的一举一动,各方一直都相当看重。国内资本市场的各种宏观报告均以能“看准”它变动的时间点为荣,并且在每次变动后,市场多少都会有所反应。跳开来看,准备金率的调整在整个舆论中也有了相当的分量,报纸上常常也会放在头条的位置。

5月12日的“降准”也不例外。不少认为这代表政策“保增长”的立场更确定,还有具体考虑对各个行业影响的。买方分析师的邮箱在这个周末额外的繁忙。

当然也不乏怀疑者。有人说信贷需求这么弱,降准又怎样呢?也有人说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本来就比去年高了,多出来的也不一定愿意用来支持更多的贷款。还有人说这就是用来应对外汇占款下降的,没别的啥含义。

这些说法具体对错,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过去不一样,现在的意见分歧更多了。换句话来说,央行的降准,市场越来越看不清楚了,也不知道央行接下来会干嘛。

央行也在努力引导这种倾向。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官员说这个政策只是跟着外汇占款的方向走,这等于在讲,它就是一个“中性”的政策,诸位请勿过度解读。

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上,如果一个货币政策无法引导市场预期,它的作用还会大打折扣。不然各国央行不会在最近一二十年在透明度方面做那么多的改进,包括采用通胀目标制、发布经济和政策预测、用记者发布会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而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的确可以不是“中性”的,也的确可以达到传递政策信号的目的。要调节流动性,是不是真的只能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回购、逆回购,央票发行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还更加灵活。在技术上,唯一的差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最低的,“成本”最小。

在这一轮周期中,准备金率在政府政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的地位已经下降很多。也许这一次央行的“降准”,真的是因为想释放一些货币政策调控的预期,因为五月的经济数据实在是不大好看。但这次,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听清楚它的声音了。

回过头来看,市场也就是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对于相信政策会提振经济的人而言,看不清楚政府出招的规则;对于不相信政策会调整、或者不相信调整效果的人而言,只有实体经济的回暖,甚至企业盈利的明确好转,才能改变认知。这种情况,还真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