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青博士
王青博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146
  • 关注人气:5,3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空气是甜的”看英语习得过程

(2017-05-24 07:07:39)
标签:

美国空气是甜的

中介语

分类: 国人学英语

我似乎已经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龄了,只知道做点自己能够整得明白的事情,过点幸福生活了。朋友圈里在疯传一名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说到了美国的空气是甜的,我也没有太留意。毕竟两边的空气我也都时常呼吸,该是怎么回事自然就会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吵吵的呢。

舆论最大的力量在于轰炸,一次二次炸你不成,咱们来个十次百次,怎么地都能把你炸趴下了。随着有关消息在微信里不断出现,在看到了有一段视频很短、只有一分多钟的情况下,点开看了一下。那是这段演讲的开头部分。

读文章看影视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什么人就解读出什么结果来。一上来,我就被这名女生的英语口音震惊了。作为一种职业的追求,我们这个行当里的人在碰到极高水平的二语习得者的时候,会欣喜若狂,视为瑰宝。这段演讲的口音非常接近英语母语,如果孤立地让我来判断这一段的语音,我不敢下结论说她不是英语母语人。我可以听出生理上亚裔的音色,但是因为她发音之准,放在本身种族背景就很混杂的美国,这个结论不好下。

出于职业的敏感和个人极端的兴趣,我开始竖起耳朵仔细听,想找到她英语语音中的汉语痕迹。她辅音已经是无懈可击了,元音呢,有那么一点“欧风”,开口度略微偏小、舌位略微靠后,不过这一点还真不是一般人的耳朵能够听得出的。到了很高水平之后,中式英语发音的特征主要存在于超越元音辅音层面的语音语调上,视频里的语调把握,有那么一点点不到位,可是并不能把它跟中式发音相关联。这样说,如果英语母语的发音水平是100,零起点的初学者是0,这段视频的发音水平,到了95以上。

视频中元音里的那一点“欧风”这个特点,我在某一个群体里普遍接触过,那就是目前国内低龄学英语的孩子们。有些孩子的年龄很小,在反复听原版音频视频之后,能够达到一种非常接近母语的发音,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国内接触的音频有相当比例是英式发音的缘故,那些发音非常接近母语的低龄孩子,都具有这个特点,而且很整齐划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我自己直接听到的成年之后才出国的人说的英语,只有影星陈冲后期在好莱坞的电影里,才表现出了听不出破绽的英语口音。陈冲是职业演员,听力和发音能力过人应该自然,电影台词又是经过反复演练和体会的,高水平发音的表现算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演讲里提到她5年前到的美国,5年时间一个成年学生把英语发音练到这个水平,我不太相信。因此在听这一段视频的时候,我就只有一个强烈欲望,想看一下这个女生的成长过程,是不是还有过其他早期出国的经历,比如访问学者子女、交换生、或是其他留学游学等等。

进入谷歌一搜索,我无语了。满屏看到的竟然是清一色的口诛笔伐。现在的舆论环境如此,我倒是弄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进入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遗憾的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估计她关闭了自己的脸书,有关成长经历不好考证了。有网上流传的她脸书主页的截图,显示了有留学丹麦和德国的记录,这到或许解释了她口音里的“欧风”。不过呢,如今的网络可信度极低,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本文不在这个方向上多说了。还是回头说能够听到的她的英语。

拙作《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反复介绍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概念。一个人从学一门第二语言开始,直到达到母语水平之前,所有表现出来的第二语言都是“中介语”,这包括了我自己的英语、这位演讲者的英语、还有所有在国内学英语的人们的英语。“Inter-”这个词头,是“之间”的意思,比如international(国际 )这个词就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国家之间”。Interlanguage就是“之间”的语言,是我们每个人的外语。可惜国内的有些同行,对着汉语望文生义,非要把“中介语”理解成“卡在中间、没有学到位”的语言,并以此来难为学生。对应于“中介语”这个概念,就是第二语言永远是第二的,永远也达不到母语水平。像演讲视频中这么高的中介语水平,严格的定义,也只能叫做“接近母语”(near native)水平。

演讲稿一定是精心准备、反复修改过的,要消灭其中语法上中介语的系统偏误(error)是很容易的,因此我在听的时候也没有往这方面多去。网上看到演讲人是戏剧专业的,而且可能还有过不少排戏演戏的经历。如果有这样的背景,还有专业里同学老师的协助,毕业演讲这么大的场合,这一段演讲是反复排练过的,提高了发音水平、特别是语音语调方面的水平也是正常的。中式英语的语调过平,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洋腔洋调”的味道。视频中在这方面远远超越中式英语的表现,竟然被听不惯的人们跟其他因素揉在一起,成了说她做作的“罪证”了。

虽说中介语里发音水平是一个清晰的、抹不掉的痕迹,但是过于计较发音是毫无意义的。一方面二语总是要有口音的,计较学生的大人或老师,自己的发音也还是在中介语上的某一个点;另一方面,说出话的水平高低,并不跟口音成正比。

都喜欢用基辛格做例子。他说英语时德语口音非常重,看一段他的英语视频。最明显的,辅音/r//l/处理不好,如果碰到一起,在“world”这样的词里,就更吃力了(第36秒)。可是有个道理非常简单,基辛格博士的语音明显不如视频里的演讲者,但如果换他去做这一段毕业演讲,就算涉及一样的话题,照样可以赢得现场的满堂彩,还不会引起其他人那么强烈的反弹。

(基辛格英语视频:https://v.qq.com/x/cover/2ufcicdke1cs5ng/z037159btyu.html

美国的“空气是甜的”,不管网上怎么吵吵,我在视频里听到这一句时,可是会心地笑出声了。前面分析的发音环节,大家可以奋力去听,但是因为自身的中介语水平低于视频中的,实际上是很难听出个所以然来的。但是定格在视频第44秒的“空气是甜的”这一句里,却有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点出来,大家就会马上听到了。

从“空气是甜的”看英语习得过程

字幕是“The air was so sweet ……”,在演讲里,这个位置sweet后面加上了一个“-s”,说成了“sweets”。回头再去听,这一下应该很明显了吧!怎么不点透的时候就听不到呢?

(贴视频不方便,不过网上有的是啦。)

这又是中介语的规律。英语里的“-s”出现在动词的“单三”和名词的复数情况下,都是汉语里所没有的。中国人学英语,“-s”这里就是要出系统偏误的。从习得规律上说,单三的“-s”解决的早一点,复数的还要更困难些。出现偏误的情况,一般都是忘了加,这也是中国英语老师考学生的地方;可是另外一方面呢,还有不该加的地方乱加,术语叫做“过度生成”(overgeneralization)。演讲者在这里做出了一个“过度生成”。

说空气甜的时候,sweet是形容词;形容词是没法加“-s”的。加“-s”的情况,是名词。这句这么一解释,估计大家就都回到中学的英语课堂上去了,就这么点语法,绕完了考,考完了忘,忘了再绕,绕死了算!抽象的语法规则的习得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过于求全,不能每一次错了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去骂学生。我们做科研的时候,正确率达到80%,这个语法点就算掌握了。如果教学时不认识赛先生、不懂得习得规律,就会去以为那样折磨学生就是对他们“负责”了。

学习过程中可以弥补一下的是把不抽象的语义带进来。比如这里“sweets”是指吃的甜点心,我的最爱。每次碰到开会做讲座什么的,会场都会备一些小甜点,我每次都会要求来一点。在美国的知识界特别在意饮食和体重,吃不吃“sweets”倒成了交际破冰的一个最好办法。只不过,这里借用甜点的意思是能把“sweets”弄清楚,但是其他词汇加“-s”就不灵了。而语法是规则,规则就能举一反三。去举一反三,学习效率会是更高的。

如果看视频中演讲人的表情,这个“-s”的出现,不是一时舌头打结出的差错。再仔细听视频,出现“-s”之后到后面的“and”之间,停顿比正常要长了那么一点点,几毫秒吧。这说明演讲者意识到出差错了。如此高的英语水平、如此的大场合、事先写过也一定是请人看过的稿子(还很可能是字幕的来源)、反复演练的内容,结果中介语的特征都还是顽强地表现出来了。这时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有什么理由要死盯着学生的中介语特点去考、去骂呢?了解一点科学吧!

这个“-s”的出现,因为符和我们所有中国人英语中介语的特点,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耳朵就忽略了,因为这是听惯了的东西。可是听不惯的东西呢,就可以去……

一名年轻的学生,掌握了如此水平的英语(这一次人们怎么不去嘲笑小海归们英语不行了?),难得的机会站上了美国一流大学毕业演讲的讲台,作为一名在昆明读过5年中学、还在孜孜学习英语的学长,我无保留地为你鼓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