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应学习脸书抵制假新闻

标签:
脸书打击网络假新闻 |
近日来华文的社交媒体上最抢眼的关键词就是“辱母案杀人案”了,不但有了过亿网友参与讨论,而且“舆论”还希望这过亿条的评论能够影响到法院上诉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热点,我却无法出声。我也看到了一些类似“辱母案”在美国会怎么判决一类的文章,这样的对比,我更是无法进行。我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相。看不清的事情,怎么出声呢?
前一段的新闻热点,小朋友“罗一笑”的事情,我出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时只是基于了一条我能够看清的事实,就是孩子的确病了。孩子病了,就该捐助,跟人家家里有没有钱、有多少房没有关系,更跟人家爸爸是卖文字、卖苦力、还是卖血也没有关系。表达这样的个人观点,有孩子的确病了这一条事实基础,就足够了。
在辱母案里,不但超过90%的评论倒向了一边,而且几乎所有这些评论都是义愤填膺的,包括“血性男儿”、包括“见义勇为”、包括“保卫国家”这些堂而皇之的说法都在反复出现。可是人们只是在互相渲染着情绪,并没有人感兴趣去考究信息源头的准确性。从好不容易能够找到的少数冷静分析的文章里来看,所有的热评信息全部源自某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而有一些法律技术派的文章,从判决书等法律的公开资料里逐条分析,发现事情的真相与细节未必就和那篇报纸文章一致。可是群情激愤之间,这样冷静分析的文章,很快被口水淹没,而且还被贴上“洗地”标签,甚至直接就指责这样的文章出自于“御用文人”之笔。
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不关心事情的真相、用人多势众的情绪宣泄或口水去替代事情的真相,可以说是推翻了帝制之后的中国一切麻烦的根源。靠这样的宣泄,今天你可能是意气风发的多数派,明天就可能被打翻在地还被踏上一只脚。历史已经见证得太多了。
每一个事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在场目睹的。就是目击者,个人视角不同还有解读的偏差呢。新闻真实的关键是要让每一个视角的观点都能够得到表达。经常听到国内做新闻的朋友调侃西方的新闻报道,说那算是什么呀,国家大事天下大事,就找一个街坊邻居来采访,还叫独家新闻,那个普通市民的观点能代表谁嘛。
能代表谁?能代表这个人自己!
每一个人能够代表的,只有自己。新闻的真实,来自不同“自己”视角的叠加,而不可能来自那些大一统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八股文章。每一个不同视角的信息加起来,最后由读者做出综合判断,才能得到他们自己心中认为准确的事情真相。
习惯了听信八股的人从来不去做判断,在看不上西方式独家采访风格的报道的同时,不需对真相做任何考究,立即进入情感宣泄模式,用眼下时髦的语言说,就是“喷”。不考究信息的真实性,人们接受的只能是自己看着顺眼的信息。那么在喷的同时,自然也就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任何意见都只能有一个“一边倒”的归宿。这不就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本身吗?
警告符号后面出现的英文词dispute,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有争议的”,不过在当动词用,加了“-ed”,成为“被争议”。这里对应的中文语感不容易起来,因为“争议-ed”一词是在说一种非常强烈的不同意,还不是简单的争议。但是毕竟只是另外一方的说法,所以不能直接贴上“假”的标签。对应的中文媒体里的情况,更像“举报”,就是我认定你是假的了。但是脸书在这里还需要表达这只是第三方的意见,并不代表自己的意见,自己也不会参与判决,所以表明有争议就可以了,用不着向平台来举报,平台不处理也处理不了这样的举报。
上面示图中的警告,是说这条消息的真实性被第三方争议。带上这样的标签,已经够尴尬的了吧。还有下一步,如果一名用户想要转发这一条有争议的消息,会有一个弹窗跳出来,警告说这一条消息被第三方争议了。在早期的警告窗里,使用者有2个选择,取消或继续,不过3月份升级后的功能,给了如下3个选择:了解争议内容、取消和依然转发。这一下有意思了,对于大多数善良的人来说,看到有争议的警告,已经不会愿意去转发了。如果转发,这样的弹窗出现,一般也就取消了。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深入了解一下具体的争议是什么。到了这一步,很大比例的假消息就会被制止了。
什么人会选择依然转发?这有专门的调研,有两大类人。第一类就是笃信消息内容的人,消息跟自己的价值观太一致了,就是要发出去。另一类是要表达自己的桀骜不驯,怎么啦,我就是要转。
目前这一套打假系统还存在两大缺陷,而且未必能够彻底解决。一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互联网消息跑得太快,争议标签的出现,需要几天时间。而跑得快的消息,在这几天之内,不知道已经传播了多远了!另外一个问题是,出面提争议的人或单位,他们自身是否可靠。在3月19日,美国一名极右翼(无贬义)的文字人就把脸书的警告截图发在了自己的推特上,同时评论说弹窗里提到的出面提出争议的公司之一叫Snopes.com,就是有偏见、极左翼的(无褒义),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事实核对者”。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在杜绝虚假信息的同时,又要让不同声音存在,这恐怕是一个永远不能完美化解的矛盾。
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是这一类网络热点起争议的关键。争议之中,不去探讨信息的本源,一味按照自己感情的喜恶去宣泄,不但不能还原事情的原貌,还会带来新一层的真相缺失。不花半点精力去探究真相、却在口水喧嚣之中无休止地渲染血性、救母、卫国,这样的文化,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