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小留是揭黑幕还是写神剧?

标签:
美国寄宿家庭黑幕美国寄宿家庭小留美糕党留学美国 |
分类: 美国游学留学 |
(一)
最近,一篇老文在不停地被转载,大致内容是一个“16岁的小留”控诉美国寄宿家庭的黑幕,读完似乎能够令人声泪俱下,还“让人心疼”,所以获得的了不小的转载量。
该文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标题叫做《16岁小留学生揭秘美国寄宿家庭黑幕...让人心疼!》。这本身就不像一篇正式文章的标题。要是仔细品读一下,就会发现此文被转得之广,根本就没法判断出处了。作者是谁、当初的标题叫什么、发表在什么样的环境目标读者群体谁谁,都很难判断。注意啦,这些关键成分难以判断的文章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其可信度会是极低的!
一篇文章粗读下来没有可信度,我一般就是直接予以忽略的,不去消耗脑细胞。虽说此文描述的小留内容在我自己直接的工作范围内,但是几次碰到我都是直接做了忽略的处理,根本没有拿它当真。可是这一轮,它又进入到了我的微信和QQ群里,实在难以接受这类似是而非的东西四处流行害人,花一点时间精力,来驳斥一下这样的垃圾内容。
(二)
看戏听书,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可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在时空上得离观众远一点,比如说三国、说隋唐,天花乱坠随便说,观众都会听得很过瘾。可是如果到了眼前的生活,比如电视剧,大家就会挑出很多不可信的内容,特别是时空上离自己越近、越熟悉的内容,越是如此。我们看抗日神剧,什么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的,看得都很过瘾。我有一名日本朋友,研究近代历史的,中国通。每次碰到研究文献里中国方面提到抗战如何艰苦卓绝、双方装备对比如何悬殊的时候,就会找我来说笑,说有什么好艰苦的嘛,你们不是有抗日神剧吗,那一点点日本军队,哪够你们打的呢?
抗日神剧几乎没有可信度,可是并不妨碍大批戏迷的存在。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跨时空的享受,打着过瘾就行,并不像这位日本的史学家,身在其中要计较可信度。这篇“16岁小留”诉苦的文章呢,隔着太平洋吃瓜看戏,有足够的戏剧元素,可以跟着看然后唏嘘一把。中国的文学创作还有一个传统风格,就是塑造“扁型人物”,一个人好就什么都好、坏也什么都坏,三国水浒都是这样的。看戏群众呢,还特别习惯跟着这样黑白分明的故事情节往下走,所谓扣人心弦,或是“让人心疼”?可要是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比如像我这样天天在现实生活中跟小留、跟学校、跟寄宿家庭打交道的人,就跟神剧没有什么差别。神剧的神,关键在于只要有人点破一下,里面的荒唐成分就都凸显出来了,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科学手段,大家就都能看明白了。
(三)
看看这篇小留的控诉,里面的提到的“坏人”可真够坏的:小留和妈妈交三万多美金生活费,结果缩在小屋里担惊受怕吃不饱,而主人还要把酱油和锅藏起来不让她们做饭;16岁的珍妮从没吃饱过,早中晚都是一片面包加一杯牛奶,在学校因为血糖低,晕倒好几次;同学pull(查了网上几个版本,都是这个写法,首字母也没有大写)因为无法吃饱,从唐人街买了东西回来,都被主人家吃光了; Jack家主人叫他自己在冰箱里找东西吃,结果冰箱里只有胡萝卜…… 看完这样的故事,伴随着文中撕心裂肺的呼吁:“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你能接受你的心肝在寄宿家庭被摧残,煎熬吗?”,不得令每一个有良心的读者 “心疼” 嘛?
且慢!这心一疼大脑就不能正常思考了!隔着朝代听书、替古人掉眼泪可以;隔着太平洋看戏,现代社会的生活常识可是还在的,为什么说文中的故事用常识就可以驳倒呢,我们来看看。
说到主人家把酱油和锅藏起来,我的眼前,怎么出现的是中国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呢。牛郎从小由哥哥嫂子抚养,他放牛回来,嫂子总是把个吃空的锅弄得很响,表示没有他吃的饭了。这现代社会,把锅藏起来,就没饭吃了吗?一个家里得有多少锅呀,可不是藏一口就能解决的。还有烤箱、微波炉呀,又怎么办?说藏了酱油,就让小留母女挨饿了,我也真就是非常郁闷,于是丢下电脑去了附近的一家老美的连锁超市,看看货架上,不就是酱油嘛,难吗?!
这一家似乎还是日本货为主,其实在美国,珠江桥、李锦记、金兰这些名牌,有得是。我翻翻自己家里的橱柜,也有不少品种:
如果主人家藏了酱油,还有没有盐呢?酱呢?要把油盐酱醋和锅都藏了,估计这家主人,得挖一个地下室才能解决问题了。坚壁清野,直接上演抗日神剧去好了。
藏酱油藏锅导致小留母女没有饭吃,这个视角倒是像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家务的16岁中国孩子的。跟主人家有一定矛盾、伙食上出现问题都是有可能的,可应该怎么看待、怎么解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此演绎成母女相拥以泪洗面没有饭吃的神剧,也就只是纯吃瓜看戏的心态才能接受了。
文中提到一名16岁的珍妮每餐只能吃到一片面包和一杯牛奶,这个剧情怎么也挺熟悉的呢?嗯,应该来自前苏联的老电影《列宁在1918》,列宁的卫士长瓦西里的名言,“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当时瓦西里要上前线,临行吻别妻子时,把她收拾了让他路上吃的家里唯一的一块黑面包,偷偷放在身后的桌子上了。把西方国家理解为吃牛奶面包,这样写故事的人,我可以打赌,美语里随便罗列出来的几十个关于面包的单词,绝对说不出5个!如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关于雪的词汇无比之多一样,英语里关于面包的词汇太多了,那个论片的,很可能是toast。连人家吃什么都没有弄清楚,起码的美国生活没有深入进去,就照着“牛奶面包”来编故事了。
这个故事的关键是血糖低导致学生在学校晕倒,这真是为了编故事而编故事了。正常的人体,进食少的时候消耗也少,强烈的饥饿感逼着人去找食物的同时,关闭了肌体对血糖的消耗,并不因此造成低血糖。我们自己生活里错过饭点的情况不会少,可是并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倒是有人早餐来不及吃,只喝一杯糖水,这会给身体发出错误信号,拼命吸收血糖而导致低血糖。所以饿得血糖低晕倒在学校?还好几次?文章渲染小留们如同生活在监狱里,就算是那也是“渣滓洞”。美国的监狱,前几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经费紧张,多少次因为监狱系统要没钱买牛奶了,政府被迫从教育经费里往外拆借呀。要编美国的故事,至少也得美国化一点吧。
冰箱里只有胡萝卜?这又算是什么时代的故事呀?怕是只有我老妈才会信了。现代生活,不说美国了,正常的中国家庭,还有几个人是每天要去菜市场买菜的呢?不假,我老妈每天要去,几十年如一日,已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了。有时我在国内陪她去买一趟菜,把底下三几天的都规划好一次买回,告诉她三天不要出门了。结果呢,老人家能够找出3岁智力的借口来,不是差根葱就是少颗蒜的,每天不跑一趟那真是茶饭不思呀。除了这样的恐龙生活模式,剩下的人家怎么过?用冰箱呀!特别在美国这个不讲究吃的文化里,冰箱都巨大,一家往往还不止一个,超市都是最多一周去一次,什么东西都扔在冰箱里。生活在美国寄宿家庭的小留,抱怨的都是他们老吃冷冻食品、微波食品、或者就是天天罐头。反正我活了半辈子了,走南闯北,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只要是有“家”的人家,我可是还没有见过一家冰箱里只有胡萝卜的!那得是什么概率呀!
(四)
至于说这名女生的妈妈知道消息后,立即请长假赶到美国,几天后买了房子亲自照料女儿。好了,这应该又是真不知道美国的房地产买卖是一种最严格的合同过程了,连出价、讨价还价、接受价格这些前交易环节,都得是书面的。还不说国际汇款国内外汇管制这些因素了,就是你提着一箱现金,几天之内也买不下一套房!瞎扯!
文章里提到一位关阿姨,鼓励16岁的作者把相关故事写出来。可是涉及关阿姨的故事自身,就特别没有可信度。说她孩子高三了,功课很紧张,晚11点后主人家却要熄灯,靠打手电做功课。高三功课紧?当在国内准备高考呐!美国高三(十二年级)的秋天,所有的大学申请都要完成了,到了圣诞新年,大学的录取就陆陆续续进来了。这时的学生们,是要去各地实地参观大学、决定选择哪一所的时候了,谁还在哪儿功课重呀?而且如今的功课,不用电脑而需要打着手电做的,又能又多少呢?我看呀,主人家要真是有恶意,断网可比熄灯来得要紧。
(五)
(六)
我们国人评价西方的新闻写作模式,总说他们“以偏概全”,用一点个人的小例子,就要说明大问题。其实,他们只偏没概,而且就没有“概”的意图。西方新闻的行文特点,就是报道,从记者自己的视角报道,那是他们出的力、干的活儿,而怎么“概”,那要受众们自己去分析判断。所以西方记者写文章做采访,总是采访些个具体的个人,越细越“偏”才越有价值,才是独家。而这些过细的采访中,一点点的不真实,诸如类似我们讨论的文中小留在学校晕倒几次(学校不管)、几天就在美国买房搬家、美国高三忙功课这样明显不真实的情节,立即就会葬送全文。
可是中文的写作,喜好大而全,否则叫做没有高度。人们最喜欢的写作风格就是“概叫全”,连个大概都还没有弄明白呢,就在哪儿叫唤着自己知道得最全了,还急于跳出来忧天下之忧、进而要去拯救全人类了。我们面临的这篇16岁小留的控诉文章,很可能是小留自身在论坛一类的网络平台发了一些自己视角的感想,然后被成年的职业写手拼凑成了一整篇的文章,这才导致了全文之中涉及美国生活的细节,全部似是而非,没有半点可信度可言。文章中还关注了在美小留心理健康、忠告了中国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并且呼吁了美国政府应该开放F-2陪读签证等等,就是一种自我托大的“概叫全”风格,偏偏却没有半点16岁小留的视角和可信度。
低龄留学有其自身的问题,如同人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问题一样。但是信口开河拼凑现代灰姑娘的故事,会掩盖住事情的真相。吃瓜群众看戏,才不注重可信度呢,有狗血剧情就行。可是希望通过留学生案例对比中美教育的群体呢,依靠来源不明、难辨真伪的信息做判断,就要被坑了。剩下最可怜的就是那些真正在做出国打算的家庭了,因为事情直接关己,个人的情感特别容易被牵进去,最容易被这样的“悲情牌”击倒了。
目前中国的文字圈里,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叫全”类信息去做判断、做决策,文字中任何一点打中自己某一个痛点,便唏嘘不已,转载传抄,所谓“批判性阅读”根本就只存在于爪哇国里。可是如果普天下千千万万的惦记着自己孩子前途的父母们,只能从这样灰姑娘式的“童话”文字里来获取教育或留学信息,最后在不自知中基于虚幻的信息去做出孩子人生方向的决定,痛哉危哉!
(八)
美国是天堂,如果爱你的孩子,把他们送到美国;美国是地狱,如果恨你的孩子,也把他们送到美国。美国最大的特点是大门敞开着,多文化共生,这其实是从单一的、向外移民的中国文化里出来的人们最难对付的一点。整个美国的留学和移民生活,就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文化融入,这个英文单词“acculturation”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很难理解了。
自由女神的火炬在召唤着新来者,美国接纳着全世界最多的留学生和新移民。不过,天堂有路还是地狱有门,得看各人的造化了。造化的关键就是:Acculturation。
不论是什么原因选择了低龄出国留学,面对的文化差异和压力应该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应对,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的路要怎么走,采用鸵鸟政策不闻不问或是选取灰姑娘的视角“揭黑自怜”,显然都是要吃大亏的。敬请关注即将面世的拙作:《留美寄宿家庭线路图》。
(本文作者:王青博士,美国UCLA应用语言学博士,少儿英语专著《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作者,美国非营利组织王青博士语言文化工作室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