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及外语学习思考

标签:
3-6岁孩子语言发展特学龄前英语李丽华老师 |
分类: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 |
目前中国少年儿童英语中一些令人欣慰的变化出现得还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关键期”、“起跑线”的误导开始明显退出了舞台,道理也很简单,这么多年下来,从娘胎里就开始学外语的例子不少,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也不要多,到了三年级左右,大家也就看清楚了,母语和外语之别,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不是靠着人定胜天的瞎折腾,让孩子从小学外语就能改变的。
比较让人痛心的偏差也还存在,最明显的一例就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偏方和巫术依然盛行。中国的体制内外语教育缺了“赛先生”,几乎完全没有接触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里的科学因素,只能是让中国人的英语越学越痛苦,就是一个背了考、考了忘、屡败屡战的恶性循环。于是广大国人痛定思痛,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开始折腾孩子的学前英语。系统教育的大纲和考试,还没有笼罩学龄前这个阶段,留给了人们一些百花齐放的想象空间。
可是缺失“赛先生”不仅仅是体制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弱点。在这样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天下爸妈们,没有体制的宏观决策能力,没有体制内学校和教师大量接触学生的横向比较,没有体制内教师的系统专业知识,作为一个群体,最后的选择和操作,注定了比体制内还要不科学。对于外语教育这样的系统行为,靠体制去请“赛先生”,还有希望;而要靠全民去摸石头过河,那就永无止境了,最后只能是偏方巫术齐飞。所以我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没有交际的亲子英语,其效率一定要比没有交际的学校英语更低(p.161)。这里强调“交际”,是因为中国人学外语吃力的症结,在于缺少了“交际性”。
说到学前阶段、也就是3-6岁的年龄段,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具体描写这个年龄段语言发展过程的要比0-3岁的阶段少多了。孩子出生的前三年,语言发展是一步一个里程碑的,每一步都非常清楚。而到了3岁以后,因为语音和句法结构这两个关键的语言内容完成了系统性的发展,孩子的语言发展,开始走向了社会化的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统一描述了。
一、3-6岁语言发展的特点
3-6岁的学龄前阶段,在发展心理学里又被称作“魔法岁月”。“魔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就跟魔法那么神奇,这时的孩子可以听懂和服从语言指令了;另一方面,孩子的想象力已经插上了翅膀,但是他们还不能有效区别幻想和现实,特别容易沉浸于幻想的魔法世界之中。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在干什么呢?在完成“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也就是说,孩子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交际方面,他们在努力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得非常快,语言发展跟认知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交织,脱离认知去单方面描述语言发展的价值也不大了。
1.
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开始把单个的字组成双音节的词、或是更大的词组来表达信息。比如在小一点的时候,他们学着说的“红”字和学着认识的“红”颜色,这时可以组合出“红灯”、“红旗”、“红苹果”这样的表达了,包括出现“大红苹果”这样更长的组合。这时的孩子,也能够开始使用正确的句法,串起这些词汇和词组,组成更有表达力的句子了。按照英语里的研究,大致就是孩子几岁句子就由几个词来成句。比如说,3岁的孩子,平均用3个词成句;而5岁的孩子,则用到5个词。因为汉语有一个用单个的汉字构成双音节词的特点,所以说汉语的娃娃,一句话里平均用了多少个词,有时界限不是很清楚。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用由多个词构成的完整句子来表达自己,这个特点是一定的。
孩子在掌握了组字成词的窍门以后,会广泛地应用这个技巧,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自创的词汇。比如我自己的儿子在大约4岁的时候,就自创过“老羊牛奶”这样的表达。其实就是“羊奶”,不过在他的理解里呢,把天天要喝的“牛奶”当做一个词来处理了,羊奶就被组合成了“羊牛奶”。至于为什么是老羊呢,他有自己的解释,就是“小羊没有牛奶”。
2.
在英语母语里,时态、单复数这些句法层面的内容开始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汉语本身很多这样的语法内容不在句法层面表现,但也还是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例证,说明孩子的语法表达能力开始完善了。比如表现所有格的小词“的”,就会非常明确地出现了。什么东西是“我的”,会强烈地表现出来,然后会慢慢扩展到“爸爸的”、“奶奶的”这样的概念和表达。而且这个所有格的出现,还正是孩子语言跟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的一个例证。
3.
3-6岁的孩子,对于绘本或是卡通,已经不像小的时候那样,只是满足于简单地反复听、反复看了,他们有了明显的表达欲望,会用自己的语言开始复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复述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而且故事的时间先后表达清晰、人物和主题都能够明显勾画出来。汉语里用于表达时间和先后顺序的小词“了”、“着”、“过”这时都有很准确的运用了。用这些小词在句群的层面上表达时间和顺序,跟英语的时态是异曲同工的。
在复述的基础之上,孩子还有“创作”欲望,进入自己讲故事的状况,一些情节甚至整个故事,有时会是自己虚构出来的,或是跟一部分现实中发生了的事情交织起来了。因为还不能完全分清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像什么圣诞老人呀、牙仙呀这些故事和人物,他们完全当真了。在孩子们虚构的故事世界里,他们迅猛提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4.
虽然分不清虚幻和现实,但是这时孩子的心智,已经到了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了,他们特别希望把一切问题都搞清楚,不停地问“为什么”也就成了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了。孩子同时还出现了语言的归类能力,热衷于把代表同一类东西的词汇归类、或者联系到一起。到了大龄一点的时候,甚至能把“船”和“鸭子”通过都在水上漂这样的抽象特点归类联系的能力。这个问“为什么”寻求答案和进行抽象归类的时间段,也正是孩子开始逐渐理解抽象的文字符号与语音之间关系的一个阶段,书面语的读写能力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这也正是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就是没有“赛先生”的中国私塾时代,选择6-7岁的时间段,让孩子上学识字的道理了。
二、爸妈们应该怎样帮助3-6孩子发展语言和认知
我们还是要先澄清一下一个关键概念,英文的绘本和发生在美国的英文亲子阅读,都是针对英语母语的,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说,都不可能改变英语是中国孩子的第二语言的实质。我们这里说的爸妈可以发挥的空间,也是指的汉语母语。至于说汉语的绘本水平低、选择少,翻译的绘本语言又多少有点不到位,那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考虑。
1.
这是亲子阅读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亲情最能发挥的优势所在。孩子有喜欢重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这样的学习特点,大一点以后还会对图书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像这样反复重复、短时间多频次、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安排内容的做法,哪个学校或是机构能够做到呢?这才是爸妈们自己在家应该发挥的优势。
2. 随时给孩子提供表达自己的创造空间。
语言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往水桶里灌水,满了就漫出来的概念。进入学前阶段的宝宝,开始出现复述故事的强烈欲望,不但故事内容充满虚幻,一些词汇也是自己生造出来的。这样的欲望要能在一个课堂群体中得到充分发挥,多难呀。无疑,这又是爸妈们最应该发挥的地方了。因为这时孩子本身也只能记住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复述根本就不可能是很准确的。应该在亲子阅读中随时鼓励孩子的表达,特别是创造性的表达,哪怕带有虚幻的成分,帮助孩子铺平表达自己的道路。
3.
把社会化的阅读题材带入实际生活场景
学龄前的孩子学习用语言来有效表达自己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优秀的绘本都会把生活习惯培养、性格养成、学会分享、友好交往等这些社会化语言题材结合进去,而爸妈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就更应该吧这些社会化的题材跟孩子日常生活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抓住可教瞬间,从多个角度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提升社交及情绪管理的能力。这又是学校没法针对每一个孩子做到的。
4. 结合语言分类练习立体化发展认知和语言
在认知层面上,同一题材的绘本或是读物,会集中出现诸如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玩具、颜色、形状、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季节气候等同一类的词汇。爸妈们可以通过带孩子到超市认蔬菜、到动物园认动物、打开冰箱认食物等办法,在语言的社会化方向帮助孩子,还可以通过图片道具等内容,帮助孩子练习分类,这样就能兼顾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共同发展。这类具体到孩子个体特点的立体化发展,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三、3-6的中国孩子,英语应该怎么办?
我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的第三章第五节“应该怎样应对不同
年龄段的外语起步”里,在明确提出0-3岁孩子完全不需要学外语的主张之后,列出了学龄前年龄段外语学习的3个注意事项:
第一,要区别母语和外语。
第二,要看淡英语语言本身。
第三,学前的外语不必要系统地学。
对比于本文前述的孩子母语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逻辑,就是爸妈自身的英语已经是第二语言了,周围的生活环境里又没有英语,如果还非要给学龄前孩子系统地“教”英语,前述亲子阅读所有的优势都会大打折扣的,不但所有生活中孩子心智成长的可教瞬间都不能有效抓住,就是孩子大脑应该得到的语言刺激,也会大大减少。人定胜天的想法,是蛮干。
为什么要看淡英语,而且还不要系统地学呢?学会一门外语,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街头使用阶段,要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平均的中国家庭,爸妈们能够抓住的英语一般都比较零碎,或者只能是跟着像系列教材或是分级读物来追。那些人工分级的东西,看似有了系统,其实不过只是大人好操作了而已,孩子通过语言完成社会化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孩子汉语的成长过程就很清楚,大人是不会在鸡零狗碎的几句具体语言上跟孩子多计较的,真正关心的是孩子通过语言学知识长大这个部分。所以,在目前中国的大气候下,学前跟着学一些英语,把注意力放到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借力西方先进的幼教方法上,才是最上算的处理。英语本身,不必看得太重。学龄前孩子英语的那一点点得失,真的是无关痛痒的。
我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采用了一篇李丽华老师的特约专稿“英语学习教材杂谈”。作为专业的英语教师,李老师在分析目前流行的少儿英语教材的时候,眼光都是一路看到孩子将来大学阶段学术英语的位置的。专业教师的视野和系统性,自然之间就显露出来了。圣诞新年之际,我们有幸请到李老师到工作室的QQ交流群做讲座,这一次李老师的标题更是朴实无华了:“我的英语学习观”。大音希声,这样的朴实正是对专业知识自信的表现。李老师要做的分享,是一名从教20年的专业人士对于少儿英语从学校到机构到家庭各种操作的一个梳理,是一个所有关注少儿英语的朋友不可错过的宝贵机会。欢迎加入王青博士工作室阅读俱乐部群,参与讲座和互动。群号:330498139
另:王青博士工作室QQ交流群(457855073)已满群,可在门口排队试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