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英语的正气开始抬头

标签: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王青博士语言文化工作王青博士工作室沙龙少儿英语英语阅读 |
分类: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 |
少儿英语,这些年是多大一个热门话题、又是多大一块市场蛋糕呀。它牵涉到家家户户的宝贝孩子,所以非常牵动人心。
于是我出了一本书:《别说你懂英语启蒙—— 一本书告诉你少儿英语的真相》。我自身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专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这个课题的。不过这本书的出版可不容易,方方面面对于市场的看法有分歧。
分歧在哪里呢?就是这个领域里正气不抬头。有人宣传“神奇”的教学方法,有人晒“神童”“牛娃”,什么人定胜天的说法都能有市场。我这样一本实话实说、分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指出没有灵丹妙药的书,就成了另类,市场前景反而看不清楚了。
我在书的前言里写下了下面的心路历程。这样的表达出现在一本科普类型的书中,实在是透出了许多的无奈: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我不了解中国的现实。不是不了解,只是我不去附和大家已经形成一些“共识”而已。虽然支持“共识”的声音高,但是我的书中面对每一个具体命题或操作,都是把相关的科研结论和例子讲透了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的科研,不需要向呼声高的“共识”让步。
在准备这本书的大约三年时间里,也正是英语教育在互联网上飞速发展、以及国内少儿英语的实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过程。我不但在网上少儿英语活跃的几乎所有地方跟爸妈互动过,而且走访了国内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实体机构。这样的走访,其实十几年来就没有间断过,这是我的专业爱好和商业敏感的结合点,到哪里都忍不住要明察暗访一番。
(这是我路过的国内一个新建社区刚刚开始入伙装修的商业中心,第一批挂出来的三家商户招牌里有两家是以英语为核心的早教中心,还有一家是餐饮。雨后春笋啊。)
有了这样的互动和走访,才会有上面前言里提到的“头痛”和“心痛”的感受。有一天,在一个我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地级市,我走访了一家新开张的少儿英语连锁图书馆,负责人精明能干,店面市口选得也很精彩。经过了短暂的交谈,我们在闹市开店,房租高而且来的学生水平参差这些问题上共鸣了一会以后,负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我在美国的亲戚,说美国有一套少儿英语的考题,各个年级的都有,能不能帮我们搞一套过来,这样学生程度就分出来了。唉,打着阅读的旗号,寄希望于一套考题解决教学上的难题,这样的水平甚至能够让我头痛到想吐。
生意就是这样做的,反正蛋糕够大,反正中国的爸妈图得就是一个最贵,反正存在的就有它的合理性。
带着这样的郁闷心情,按照事先的约定,我回到南京拜访了南师大的一家待开张的英语图书馆。谁说天下就没有明白人呢?南师大的这几名教师,对于幼教、对于英语学习,看得清清楚楚。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那些教育孩子的偏方巫术,在科班老师面前根本就不可能有市场!
除了在英语教学及方法上我们感慨了一些共识以外,她们还感叹了一个细节,就是幼教和英语,分属了不同的学院,所以就很难结合起来,这样少儿英语这一块,流于民间的概率就大了很多。当然,像她们这样以大学英语教师的底子出面做少儿英语教育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了其实不少。我书中的一名特约专稿的作者李丽华老师,也是这样的背景。她们当然同时还是自己孩子的妈妈。
所有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最认可的就是英语要付出劳动、科学地学习,而不能指望服用一个什么样的“大力丸”,在爹妈不会、学校不去的情况下,用个什么“神奇”方法、跟个什么书单或线路,孩子就自然“习得”了。其实现在大家静下心来分析一下网上的声音,专业的、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话语权越来越重。而凭着自己家一个神童牛娃的个例就出来卖大力丸的声音越来越弱。实践出真知,正气自然会抬头的。
今天(9月17号星期四)上午10-11点,我会应邀在一个微信群做一场讲座,题目是“英文原版绘本应该怎么用?”,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低龄孩子的爸妈,选取的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视角,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探讨孩子的英语起步、跟认知发展的关系、爸妈英语水平这些话题。我工作室QQ群同步转播,欢迎进群交流:457855073。
直播的微信群应该还能加得进去,因为我对微信不熟,可以在我们Q群向管理员询问。另外,微信刷屏太快,我的个人经验,互动阶段问题一进来,眼睛都能看红了。当时遗漏问题难免,不过事后也可以在Q群里慢慢解答。
紧接着,9月18日,在工作室QQ群的周五沙龙里,本周也推出一场重磅讲座,嘉宾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朱运致博士,就是前文提到的让我看到正气曙光的那位英文童书馆的馆长,大学的英语副教授。朱博士的讲座,会讨论英文阅读的益和趣,以及跟学校英语教育怎么结合的话题,应该更适合学龄孩子。朱博士是师范底子的专家,探讨的问题是在具体教学的层面,跟我自己本周四的讲座各有侧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