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中学生记事(一):买书

标签:
小留学生美国寄宿家庭在美国上高中美国中学教材文化休克 |
分类: 美国教育--出国篇 |
两名新来的小留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住进了我们家,开始了他们的美国高中学习和寄宿生活。在过去的几年的里,我这个全职爸爸、兼职的自由职业者一直在陆陆续续地照顾来美的小留学生,而且就现在来看,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时还来自方方面面人情和关系,这个“寄宿老爸”怕是只能越做越成系统了。
来的两个孩子都是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这是孩子非常脆弱而且不成熟的一个年龄点,虽然现在最流行这个时点送孩子来美,但这实在只能是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后得出的一个权宜。如果要在美国申请大学,11年级的成绩和投入的准备最重要。要想11年级成绩好,10年级来美已经是晚到极限了。如果再考虑到美国的高中是4年,9年级来就会跟大家一样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孩子一上来在学校有效地站住脚会起很关键的作用,加上还可以回避掉国内的中考,所以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日渐流行起来。
在不同学校的两个孩子上课已经2周了,回过头来看,他们碰到的最大困难要算是买教科书了。学生上学买教材还会有难度?还真不要小看了,在学校的催促和我的协助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战果,一个孩子的书在上星期五通过2个加急的快件收到了,另一个孩子的还没有搞定,只能是周二上课再去问(周一劳工节放假),哪怕当天下单,采用24小时送达的加急,也得周四才能带到学校去,一周基本上就耽误过去了。想不到吧,买书这个小细节正好放大了中美之间教育本质的分歧,这些分歧到了小留们这个年龄段已经是完全成型、不可调和了。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教科书是绝对“神圣”的,按年级按科目统一购买,学生拿到手以后是又钩又画,“抓重点”、记细节,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死啃教科书。在生活成长方面,孩子基本上就是一种衣来伸手的模式,教材就是统一交钱、统一领书而已。如果延伸到学校系统以外,一般有屯书爱好的爸妈也都不会让孩子参与选择的,买书屯书更应该说是大人自己的爱好,跟孩子的成长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到了美国,首先是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在大纲范围内会有不少同类的选择。像我们国内少儿英语盛传的所谓“加州教材”,其实不过是“加州某一部教材”而已。教材不统一,各个学校各个老师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有时还会有些奇怪的要求,这样刚来的小留陷入一头雾水之中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教材的内容不统一,价格也有不同选择。家里的学生S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买的一套世界历史教材竟然标价189.99美金,如果加上9%的销售税,就要2百多了,这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呢?我帮她在亚马逊上查了一下,二手的从80多到150多美金,尤其150多的,注明等于新书,一笔都没有画过。这样大的金额差别超过了孩子的决定能力,我于是只好建议孩子跟家里商量。
美国的公立学校里教材是免费的。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并不接触完整的教材,由老师选择复印或拆下单页的作业交给孩子。到了高年级和我一直看到的高中,都是跟学校的图书馆借书,学生及爸妈或监护人跟学校签合同,丢失损坏要赔偿。目前的加州预算是按照7年折旧来拨款的,就是说一本教材用了7年才更换。至于今年开始的全美统一大纲“共同核心”(Common Core)要求逐步改用电子版教材,今后的折旧怎么计算,还是一个未知数。借来的教材不能写写画画,美国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进了大学以后,学校有自己的书店,学期结束前会统一收购旧书,然后根据条件标价再销售。那么买来的教材如果保养得好,也就可以再卖一个好价钱。二手教材买卖是很正常的事情。
教材的内容、价钱不统一,购买方式也不统一,没有自己书店的私立高中主要是网购。一个孩子学校要通过亚马逊之类的门户网站购买,还存在一个18岁以上才能操作的问题。我的原则是,自己选好教材,放到购物车里,到了要支付的一步叫我帮忙。结果别看现在的中国孩子在网络上的时间不少,可是做一点简单的关键词搜索却是极其低效的,特别是关于书籍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这些基本核对信息,一点敏感的都没有,选下自己的教材放入购物车竟然就能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时间的压力下我只能直接代做,并且建议加几美金的运费做加急处理。
另一个孩子H的学校用了一种网络书店的服务,还好一点,就是教科书的买卖,13岁以上可以自己操作。结果学校到了上周四来邮件催促教材购买的事情,并且提示要用24小时送达的邮寄方式,估计还不是一个两个中国学生的问题。孩子把买书的事情托付给了一位叔叔(家里在美国的朋友),可是谈何容易呀,美国高中的课都是选修的,又不是购买同一教材,按照学校和年级登陆进去以后,课程的名称对应不上,而且又不显示任课教师的名字,这样实际上要购买什么教材就已经无法去落实了,谁也下不了单。
现在我能给H的建议就只能是下周上课了去把教材的细节落实。孩子表示不敢去跟老师沟通,不过倒也有自己的主意,就是把同学的书拍个照片带回来。好吧,真能做成了,算是一个解决方式。不过其他来自中国的同学能否搞定、他自己能否去跟美国本地同学沟通本身也都是问题,而且最后拍了照片拿回家“交给大人”的做法,也不是长久之计。
都说出国留学或移民有一个“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过程。像买教材这样在自己文化环境里最简单的小事,到了美国竟然能变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化休克的表现。怎样度过这个大约1-6个月的“休克期”,将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学术生存和发展,对小留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王青博士: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专业硕士,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针对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专著《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即将面世。
王青博士语言文化工作室:美国注册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推进中美之间语言文化的交流,把英语和留学放到人生规划的大画面中看待,协助中国学子在人生的健康前进中高效学习英语、成功出国留学。学英语,看世界,向天再借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