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的中秋月不圆?

标签:
美国的月亮四海为家赏月新东阳月饼南京盐水鸭杂谈 |
分类: 生活育儿杂记 |
身边的好友已经替我总结过我去哪里都是个“回”字:别人出趟国叫去美国了,我则是“回”美国有点事;到中国那叫“回”国了,别人也常问什么时候回来的?有事去南京叫“回”南京,我在那里出生的;去深圳更是叫“回”深圳,前几年家安在那里;朋友托买点什么东西,说过几天“回”浙江我去义乌帮你看,因为天天在浙江跑生意;更绝的是想去看看昆明,号称是二十年都没“回”去过了,我在那里上的中学。
看得积极一点,我就是一个四海为家的命,到了哪儿都是家,都有认同感,再去就是“回”。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了很多的新移民,可就是得到的认同感不够,大家说起来还都是哪里哪里的人。早些年深圳搞了个“我是深圳人”的活动,想增加大家的归属感,用了当时红极一时的足球明星李玮峰做代言,满大街公交站上都是他的大幅照片在那儿说“我是深圳人”。结果他很快他转会离开了平安队和深圳,只剩下那些照片在那儿替市政府出丑了。很多人是离不开自己家的,怎么宣传也没有用。就算离开了家,看别人的也是什么都别扭,就像阿Q他们未庄,油煎大头鱼用的葱的长度都比城里的好。
非要问我家在哪里,可真难说了。如果从18岁起算公民,我作中国公民和美国公民的年头正好一样,可是这中间还有拿着中国护照又领了美国绿卡的几年交叉,更有拿了美国护照在中国海归生活的十年。一笔糊涂账,看来根本没法算。
中学时随家里去了昆明,结果发现中秋的过法跟南京完全不一样,没有特别夸张的晚餐,倒是晚饭后,把煮好的花生、毛豆、板栗这些应时美味和月饼一起摆满一桌,坐在室外赏月。尤其毛豆是连在枝子上的,一整枝带豆荚,颇有几分秋意。后来不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是我主持的中秋活动都是这个赏月的办法,很受欢迎,比胡吃海喝一顿要好得多,跟月亮接触的时间也长很多。只是到了南京要加上盐水鸭,鸭子性凉,是秋天除燥的佳品,桂花飘香的时节最受用;到了两广讲究喝茶,又加上了功夫茶具和铁观音;到了美国,玉米南瓜又正当时,多少又加上了写感恩节的味道。
(毛豆、板栗、花生,买到什么算什么。美国毛豆难买,只有冻的。今年头一次在洛杉矶买到盐水鸭,味道很不错,晚饭时吃完了。)
如此惬意的赏月美食,基础是源自中国的西南边陲,台湾新东阳的月饼(月饼这里是满天飞,就是水平太差,或是价钱太高,没法跟广东比),国内带来的福建铁观音。天下就小到只有一轮满月那么大了。
永恒不变的是儿子在慢慢地长大。我们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时候买的烟花忘记了几盒,现在拿出来在自己后院偷偷地放(违法),这是整个晚上最吸引他的事。
一年前同样坐在这里,他和一个国内刚到美国的9岁男孩有这样几句对话:
“Tommy,你们在干嘛?”
“我们在赏月!”
“赏月是什么?
“不知道啦。”
今年他跟我的对话已经是这样了:
“Tommy,look at the moon.
(Tommy看月亮,用cheddar奶酪做的<</SPAN>麦当劳汉堡里那种金色的奶酪>)”
“No,it’s made of rocks.
(不,是岩石做的。)”
“Look at the dark spots.
(看那些暗的地方,那是奶酪上的洞。)”
“No, those are shadows of the rocks!
(不,那是岩石的阴影!)”
月亮是奶酪做的本是英语文化里的一个常见说法,结果Tommy现在的思维已经是在往科学的角度上发展了,我说多了还要跟我急了。小小年纪生活在如此大跨度的地域和文化中,也不知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