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一,儿子Tommy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給大家发了棉花糖。看到他拿糖回来,我就问了一问,原来是班上一个叫Mia的女生过生日。我问他,这是Mia几岁的生日?回答是4岁。晕呀,4岁不够上学前班的年龄!

Tommy上学的第一天
我跟Tommy算细帐,到12月2日满5岁的孩子才可以上学前班,你的生日是12月5日,是班上最大的孩子。所以去年的12月你过了6岁的生日,是你们班上第一个到6岁的。现在其他同学也开始满6岁了,应该过6岁的生日。所以Mia是不是6岁呀?
回答很坚定:4岁!我也不知为什么。
今天星期三,班上又有一个女生过生日,Tommy说了名字,不过我念不好,无法确认怎么写。我知道那是班上最高的一个女生。我又问他,这个女生几岁,回答是5岁。为什么呢,因为她比星期一过生日的Mia高很多。
哦,我终于搞懂了。Tommy自己的个子很高,6岁多一点已经1米34了,而Mia是一个个子小小的拉丁裔小姑娘,所以按照Tommy的理解,他那么高,6岁,那么比他矮一个头的Mia自然就是4岁了,而今天过生日的女生5岁也就正常了!看,孩子有他自己认识世界和做逻辑推理的能力。

Tommy的小小篮球队,4-5岁组,刚开赛Tommy就满6岁了。完全是助理教练的高度。
今天星期三,学校放学比其他日子早2个小时。他的课后俱乐部Stars Club带他们去看电影《The
Lorax》。按照建议,我们把电影票钱交了,另外给Tommy带了5美金零花。Tommy自己独立带钱就是在去年9月份第一次跟俱乐部出去活动的时候,当时我们还很担心他能否管得好他的钱。现在5块钱已经完全是在他可以对付的范围了。回来后问他,电影很好,小吃很好。钱花了吗?花了。还剩多少?还剩6块!
我是很好奇想知道买过东西怎么钱还能多出来,一研究,2张一块的加4个硬币。原来加在一起是6“个”,所以这么得出了个6块的算法。
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虽然Tommy现在对付加减法都没有问题了,可是把这些简单数字用到生活里就显出了他的稚嫩。因为他个子高,经常会把比他矮的孩子叫弟弟,而且还有不止一次这样的“弟弟”把Tommy叫哥哥,如果要改他们,他们还都不服,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把个头的高低和年龄大小连在一起了。至于说认钱,本身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Tommy到现在已经能把每一个独立的硬币和纸币认清了,可是还能随口说出“6块”来。这说明他对于钱的价值还是没有概念的。所有这些对于世界的认知,都不是学习简单的数字或算术可以取代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