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顶尖学校的文科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之三:我能看完所有文献吗?)

(2012-02-17 20:26:17)
标签:

候选人资格

开题报告

口试

留学

教育

分类: 美国教育--大学篇

 

出国之前,还在大学教书的我一次听一位前辈同事介绍他的留学经历。他应该是在耶鲁,读的要么是历史学要么是教育学,反正是文科的专业。当时他说终于拿到博士候选人资格了,可以松一口气,回国探亲了。我那时也不知这个候选人资格有多么要紧,难道你在读博还不是候选人吗?反正记得他说,为了通过这个候选人资格考试,他要详细读完导师指定的100本书,还要读完另外200本比较泛读的指定书。到了考试那天,胸中已经有了这300本书了,带上太太和另外一个朋友做助手。他在一间房间就导师出的题目写文章,助手们在隔壁帮助打字排版,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考试文章交出来。当时听了只是觉得比较新奇,哪里能够理解个中的艰辛。

博士学位候选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子,一般简称ABDAll But Dissertation = 除了论文以外全有)。UCLA和其他很多学校还专门在此设置一个过渡性学位叫C.Phil.Candidate in Philosophy)(顺带说一句我的博士学位叫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都是跟着哲学来的,可能是从古希腊时开始的)。有了ABD就可以不再在学校注册交学费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论文,同时可以出去找工作养家糊口了。在找工作的履历表上也可以明确填上这个学位,被视为高于硕士的一个学位。

要得到候选人资格,需要学完指定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并通过一场口试。这个开题报告可不能小看,它首先要涵盖阅读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并写出书评这个部分,(也就相当于我那位前辈所描述的读300本书的部分),还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证论文研究采取的方法,再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际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准备这个开题报告的过程需要一到二年,这期间“论文准备”本身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并获得每学季12个学分,这样可以确保全职学生的身份。实际上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候选人资格的口试了,因为一旦口试通过了,这名学生成为ABD,也就从学校的活动中淡化出去,自己做论文去了。

前面所说的燃烧生命所学过来的头几年的课程,就是围绕着开题报告的准备来设置的,从技术上说是要达到学校的相关学分要求,从内容上说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比较有心得的研究成果把领域里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文章引入学生视野,这正是所谓的打基础。在完成这些指定课程所需要的三、四年期间,自己论文的题目和大纲、跟哪几位导师等也就都逐步成型了。

我们是导师委员会制度,要求必须由三位本系教授、一位(理论)语言学(Linguistics)系教授、一位外系教授组成。我请到了语言学系的时任系主任、还有东亚研究系的一位日本教授。UCLA的语言学系也是多年的全美排名第二(因为乔姆斯基的存在,麻省理工第一的位子是无法撼动的),东亚系因为我们地处太平洋海岸,也是鼎鼎大名的。好吧,反正是顶尖的排名,就会带来顶尖的代价。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表现的吧。

我们的口试不是采用集中考试的方法,而是一个和导师委员的教授们不停切磋的过程。每一次我自己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召集委员们开会(其实就是协调大家的时间,老师对学生们都是很好的,很好说话)。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审查我的开题报告是否可以通过了。事先当然他们都拿到了我交上去的当时报告的文稿。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都是泰山北斗的教授,他们不能让学生拿出一份东西,同行一看,这东西多年前我早就搞过了,那这些导师的面子往哪儿放呀?于是,会有委员问我,某某某哪年发表的叫什么什么的文章看过吗?自然不在我报告的书评部分,自然我也没看过。好,这篇文章有什么什么的意义,回去看吧,看完写进书评里。其他委员也是学富五车的呀,一听,这我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让其他委员看低了我呀。于是说,还有谁谁谁,什么什么看过吗?好,这下又一大堆文章!再看再写。这样个把个月以后再约委员们开会,也不知是荣誉的崇高、自豪的捍卫还是学识的炫耀,反正我又会领回一大堆文章书目。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和任何研究领域相关联的研究文献要想都看过,谈何容易呀。

这段时间里,我有多么怀念我在国内(也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一位教授的教导: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我在这里就别惦记着抄了:把所有前人的研究都要看过、写下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出自己的新东西,根本就没有抄袭的土壤。我的论文完稿后,仅引文目录就有几十页,这实际上也是一篇博士论文的一个价值,给同行和后辈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资料库。

等到所有导师都认为我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了,我们会设定一个日期举行口试,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了。这样安排的逻辑是“人性化”:只要学生够努力,不断地去和导师们切磋,就一定可以通过。可是看到吗,在我就读的这样一个顶尖排名的环境里,这可是一个无底洞,知道他们觉得把我已经“搓”到快没人性了,才会抬手放我通过。是不是把文献都读完了呢?这实在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可以挺直了腰板大声说,在当时,我论文题目下的范畴里,不会有人比我读得再多了!这,至少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带出学生的底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