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允许听讲座的人睡一下觉》

(2014-09-26 16:29:40)
标签:

吴良镛

传播

讲座

九旬教授吴良镛在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居然研究生睡倒一小片,在种种争议声中,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还是有些方面值得讨论。

首先,研究生打瞌睡是否应该谴责?这要看报告会是否属于仪式行为。仪式是典礼的秩序形式,具有表演性和象征性,比如开学式、毕业典礼,如果其中有讲话,即使再无趣,听讲的人打瞌睡都是失礼。参加一个仪式,就是签订一个表演契约,再卑微的角色也是角色,也要进行社会学表演。

从报道看,这次报告会显然不是一个仪式行为,更像是传播者主动进行信息传递的传播行为。在传播语境中,社会关系的角色是传者与受者。无论是谁,地位再尊贵,在传播关系上都是平等主体,你可以选择讲,我可以选择不听。即便是免费的电影试映会,导演再有名,作品再伟大,观众都可以选择睡觉。谁会谴责一个在电影院打瞌睡的人呢?

传播过程中,当然也有礼仪,但主要以不干扰别人传播为宜。你不可以迟到,不要用闪光灯,不要随意走动……如此等等。如果不打呼噜,你打一下瞌睡,谁管你呢?

要求全体听众聚精会神地听报告,这多少有一点魔弹理论色彩。这个在一次大战后盛行的传播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相信传播者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其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者身上就像魔弹打入大脑,能迅速被接受,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但现代传播学越来越倾向有限传播理论。像《爸爸去哪儿》收视率破7%,就是属于天文数字。天哪,才7%,这说明还有93%的观众在转台或者干别的事(比如打瞌睡)呀!

吴良镛报告的听众有6000多人,据报道仅区区十几个人打瞌睡。35分钟报告,多次掌声,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演讲!换成播出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如果只有十几个人打瞌睡,电视台要开庆功宴了!

也许人们会说,院士的报告不能和娱乐节目相比。当然!但我们仍应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传播,在百分之百的时间,对于百分之百的人都是有效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对那些打瞌睡的学生苛责呢?如今绝大多数国家,早就远去了全体起立几十分钟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相信,改变人们的大脑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对传播的效果弥足珍惜。我们自己也可以想一想,我们曾上过多少课,如果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我们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吴良镛的讲座,如果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改变他的命运,这个报告会就功德无量。那些打瞌睡的学生已经为他们的“错过”付出了代价,就不要再为难他们了。

说到传播效果,原台湾东森集团副总裁赵怡教授讲过一个趣事。他在美国留学,课堂上第一次开口,居然掌声笑声,满堂喝彩。他很奇怪,自己没有讲什么精彩的话呀。后来才知道,那一天是第一堂课,老师点名,念到他的名字,就向同学打赌,从名字的拼写看这个学生肯定是中国人,如果等下要他发言,他第一句话一定是道歉。赵怡不知道前因,果然一开口就是“对不起”。

公众场合讲话,中国人一开口往往是道歉;而美国人一开口,往往先讲一个笑话。讲笑话的目的,不仅是活跃气氛,也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一个没有笑声的讲座,往往是失败的讲座,当然,如果满场都是笑声,也不能算成功的讲座,那是周立波的节目。

从报道看,吴良镛教授在准备稿子时,特别注意到了和年轻学生的年代不同。要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要花更多的心思,放更低的身段。无论如何,学生打瞌睡,从因果关系来看,不能从受众找主要原因。世界上最可悲的传播方式就是各说各话,而令人扼腕的是,造成各说各话的原因往往并不是立场、兴趣和价值观的不同,而是输入法的不同。你和对方有无数的共鸣点,你用五笔,他用拼音,如果没有转换工具,如何输得进?

提起输入法,在我讲课经历中,最具挑战的是有一次应邀给财金系的学生上课,对这些满课堂都是钱、将来也会赚大钱的学生讲什么,我权衡再三,选择讲 “人生的金融工具”。讲课那天,学校老师提了一桶水做开场白,大意是今天讲课不同寻常,讲课的人是电视台的台长,如果课堂纪律不好,不是给一个人丢丑,而是在媒体面前丢丑。如果谁上课玩手机,就把谁的手机丢水桶里面。同学嘘声一片。轮到我讲课,我指了指水桶发誓,一定倾尽全力,不让这个悲剧发生。事实证明,如果你的话题比手机里的东西更有磁场,大学生怎么舍得低下头去。

我一直认为,讲课是人生比较有趣的事情之一。就在这一周,我这个业余爱好,要变成正式职业了。从大众传播到课堂传播,所幸的是,还是讲授传播。我承诺,上课一定允许学生打瞌睡,只要不打呼噜即可,但我会用除了生命外的一切努力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开玩笑!一名传播学教授讲授传播,居然还有学生打瞌睡 ——这不仅是对本教授智商的侮辱,也是对传播学魅力的蔑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