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慈善证明什么

(2013-06-04 19:34:05)
标签:

慈善

证据

 

邹振东

 

芦山地震再一次提醒人们:做慈善需要证据。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对慈善的质疑无可避免。比如,现场发现金,镜头好看,场面也感人,但随即宣布发放的数额,难免让人有“小人之心”:数额真的是宣布的那么多吗?再如,送去的救灾物资是否到位?经过谁的手?效果有没有?……当公众产生疑问,就需要证据说话,慈善欢迎普遍的质疑,它不需要辩解,但需要证据。

但慈善同时也陷入了“证明的困境”,有媒体发声:别借别人的灾难,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那些急于证明“灾害发生时我去过现场”,急于宣示“地震发生我们没有缺席”,急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影,我转发了,我关注了,我“点了一根蜡烛”了,我骂红会了,带着“以我为中心”的功名心、虚荣心和道德优越感涌向灾区,即使并未在无意中给救灾制造什么麻烦,仍然可能会给公众带来一丝不悦的观感。

如果慈善不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那么可不可以用来证明“别人的不行”?比如说:用亲身的慈善经历,证明目前的救灾体制弊端、证明别人的救灾不专业?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你也许想不通,为什么我不做慈善,我可以批评体制的弊端,可以对别人的救灾评头论足,为什么我用亲力亲为的慈善来验证问题的所在,反而不可以了呢?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慈善只能是目的,它不能成为手段。即使你最初的出发点是慈善,但当你肯定自己的同时,反过来要证明别人的问题,人们仍然会质疑你慈善的动机:你到底是来慈善的,还是来证伪的?

慈善是有洁癖的,这种洁癖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无法容忍污点和灰尘,甚至不能接受任何道义的附加。你可以放弃慈善来批判,但不能带着批判来慈善。慈善就是慈善,它不想证明任何东西,它既不愿证明英雄的崇高,也不想证明坏人的卑鄙,无论你怀着多么崇高的动机,无论你打着多么正义的旗帜。慈善不是你的酒杯,它浇不了你心中的块垒。

即便在难民营,慈善也是如此。它既不证明人性,也不证明野蛮;既不证明救星,也不证明屠夫。慈善的关注点永远只有一个:更多的救助和更多的人被救助。

所以,慈善舆论的第四条定律是慈善的证明律:别让慈善去证明什么,慈善只能证明慈善。无论是成就崇高,还是化身正义,都不要指望慈善的证明。如果你非要让慈善证明你什么?我最喜欢的答案,那就是:“你有罪”!

在我眼中,慈善只证明了世界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所有选择慈善的人,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态度就是:谦卑和敬畏。

(本文发表在2013年5月25日《新京报》评论周刊舆论场专栏,责任编辑高明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