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我的眼       

(2013-05-03 12:11:48)
标签:

常用手机族

健康

生活科普

眼睛

一看就懂

                                      你是我的眼

                                                                                                         ——护眼生活方式篇

            http://s12/bmiddle/9b90786ftdbc8333337bb&690      " />

                                     失明时目光呆滞的紫薇

 很喜欢萧煌奇的这首歌《你是我的眼》,“如果我能看的见,就能轻易的分辨白天黑夜,就能在人群中,握住你的手;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驾车带你到处遨游,就能轻易地从背后给你一个拥抱;如果我能看的见,生活也许完全不同,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爱的,都不一样……”对于我们很简单的事情,却是他的奢望。歌手萧煌奇因为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4岁动了眼部手术后成为弱视,可是15岁那年,因用眼过度而永远失去视力。反复听这首歌,除了感到他那种深邃无比的痛楚和遗憾,又真的想好好珍惜我现有的健康。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白天上班需要用电脑,上下班的路上用智能手机看新闻、发微博,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报纸,晚上关了灯躺在床上还要玩会手机或ipad才能睡。每天眼睛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于是经常眼干、眼涩、流眼泪,睁不开眼睛,视力下降,需要揉眼睛或不停的眨眼睛却不见好转,种种的迹象都是眼睛在对我们呐喊:“我很累,你们给我看的东西太重口味了,我承受不住了!”

不要忽略用眼过度的这些症状,它们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长期用眼多度会使眼睛目光浑浊、眼袋皱纹加深,然后视力模糊,视力下降,不但容易得近视眼,青光眼,还容易提前得“视网膜黄斑变性”和白内障,最后严重会失明,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预防。

 保护眼睛做到十要、十不要

 一、要每天6~7小时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或黑白颠倒

 二、要开灯用电脑,手机,电视。不要在昏暗光线下用眼,会造成瞳孔长时间散大,堵塞眼内液体循环流通,很容易导致青光眼的发生,甚至导致永久失明。

 三、要台灯尽量选择黄色钨灯,放在左边,避免造成手部阴影。不要用太亮刺激的灯,一般25瓦就可以。

 四、要正确阅读姿势,直腰书本与眼睛距离40cm,直腰距离电视机5M,直腰距电脑屏幕60cm,把阅读物放在眼睛正前方。不要躺着或侧身阅读。

 五、要每阅读一小时要休息五分钟。不要:看书不超过8小时,看电视不要超过6小时,上网不要超4小时。

 六、要经常做远眺,绿色风景或海景最好,电脑及手机屏幕多用绿色做屏保。不要经常看近的刺激性的画面。

 七、要每天两遍眼保健操,保持眼部清洁,女士一定要用专业眼部卸妆液。不要不洗手乱揉眼睛,用不干净的毛巾擦眼睛。

 八、要在阳光充足下开车或雪地里滑雪时带专业的防光眼镜。不要直视强烈的光源。

 九、要适当改变阅读方式,比如用听新闻代替手机看新闻。不要长时间玩累眼睛的游戏,比如“找茬”。

 十、要经常测视力,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经常做眼底检查,要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忽略近视眼等眼部症。 

 推荐伏案工作者缓解眼部疲劳的小办法:

 在办公桌上放一个小鱼缸,一方面休息时看游动的金鱼能帮助活动眼球,从而保护视力。另一方面,鱼缸里的水能增加空气湿度,对眼睛有利。

 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是我们获得大量信息的重要源泉。眼睛还是一个人容貌的中心,大家都想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让我们一起好好保护我们的双眼,珍惜我们拥有的健康、幸福!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张渊博

                                                     QQ:345088291

                                              新浪微博:@临床营养师张渊博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