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怎么办?
(2011-12-15 23:08:04)
标签:
孩子偷钱育儿 |
分类: 风说教育 |
一、孩子一直都很乖,只是上小学后变了。孩子的变化家长是否认真的思考过,有没跟孩子好好地沟通,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改变了?是孩子长大了,自主意识加强,父母的思想里还把他当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还是受周围同学的影响,需要自主的零用钱?
二、第一次发现孩子的这个情况,你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当孩子承认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做的呢?
三、小时拿钱不表示长大后就会如何如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
四、每天提醒孩子,等于是在强化孩子的一次偶然事件,成为了必然事件。
五、明明答应了孩子:要用钱向父母要,可是又担心孩子乱买东西,潜意识里是对孩子的一份不信任,这份不信任,让父母无力教育好孩子,孩子无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以上几点,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一个脚印,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走正道,少走弯路。
如果我是你,我会认真的检讨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乖巧的孩子上学后变成另外一个人?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够吗?与孩子有效沟通够吗?他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吗?我会与老师和同学多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与同学的相处情况,他常和什么样的同学一起玩。这样,对孩子的变化不会一无所知。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背后的动机,找到动机才会有用同的方式来对待。
如果我是你,在发现孩子第一次拿家里钱的时候,我不会一昧的责怪孩子。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都想做好孩子,他这样做必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所以,首先,我会把我看到的客观事实告诉孩子,想听听孩子对此事做出解释,而不会判断孩子是否“拿”了家里的钱,是否“乱”花钱买东西。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如果从小没有给孩子界限,孩子便不以为拿自己家里的钱是“偷”,也不认为他买的东西是“乱”买的------你和他的价值观不一样,你要的不代表也是他想要的。也许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比较分析后才下决心买的呢。讲述客观事实和判断推断这两者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影响,沟通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如果是我,我会接纳孩子:我相信你这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当我们能接纳孩子的行为,不带任何评判的态度时,孩子的心门才会敞开,什么都会和你说。
接下来,我会诚恳地告诉孩子:孩子,祝贺你!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包、书桌,生活和学习用品。你的就是你的,爸爸妈妈会尊重你,尽量不去动属于你的东西,同时,爸爸妈妈也有我们的空间,比如你进入爸爸妈妈的房间要记得敲门,当得到允许时才可以进来。未经我们的同意,你也不可以拿属于我们或别人的东西。让孩子逐渐懂得界限,学会尊重。只有尊重自己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懂得自爱,将来才能自强、自立于天地间。
如果由于孩子的无知,拿的钱数额较大,你不妨和孩子算算帐:这个月家庭收入多少,需要支出多少,哪方面还不够,哪方面要增加,结余多少,这样孩子对家庭的日常开支不至于一无所知,也让孩子尝试了解生活的不易,并告诉孩子:由于少了这笔钱,有些费用要省省了,征求孩子的意见:看哪些是可以省省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家庭造成怎样的影响。不用你批评他,他自己就会知道后果了,比你简单地批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孩子也能接受。
如果我是你,我会对孩子说:孩子,你长大了,可以学会使用零用钱了,我会给你一定的零用钱,让你自己来安排如何使用这笔钱。我们来做个计划,看你需要多少钱才够用,好吗?如果你打算自己安排你的零用钱,我帮你做个计划,你每笔消费都记录下来,月底的时候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收支情况好吗?如果你的钱放在妈妈这里,我会付给你利息的,如果妈妈一时缺钱用,你借给我的话------当然是在你同意的前提下,我还会付给你高额利息。如果你的零用钱有结余,我还会给你奖励的,当积累到一定的数额,可以帮孩子在银行里开一个户头,存折可以让他自己保管,甚至可以带他到银行去办理自己名下的存、取款业务。这样可以把他的关注点从拿钱转到存钱上来,而不是让你和孩子老绕在过去的错误里不能自拔,不利于教会孩子从过去的错误里转身,向前看。
如果我是你,我会宽容孩子无心的过失,不会认定孩子小时候犯过的错会伴随终生。谁小时没犯过错?成人难道就是圣人,没有一点瑕疵?究竟是成人的毛病多还是孩子的毛病多?孩子幼小的心灵如同冰川上流下的雪水一样清澈,纯洁,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一身的缺点,如果有,那也是父母教育出来的。我们怎可以因自己错误的教育结果来处罚孩子呢?这,对孩子公平吗?认定孩子小时候有缺点,长大后就如何的不得了,只能说明自己没有能力来正确的教育好犯了错误的孩子。连父母都对自己没信心,认定自己没能力教育孩子,没能力改正孩子的缺点,孩子又怎能得到力量来改正自身的缺点,有什么信心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呢?
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将孩子一次的错误反复挂在嘴边,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留下烙印:我就是会犯错误的,我就是让妈妈不相信我会改好的!孩子内心一旦留下消极的影子,就看不到积极改正错误的方向,只会在错误中越陷越深,无力自拔。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一只手指头在指着他:你是不好的!你是没资格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助一臂之力,而不是老压着他,让他抬不走头来,挺不起脊梁,无法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我是你,在约定之前我会考虑承诺的可行性,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这样才可以树立在孩子面前值得信任的形象。我不会答应了孩子又轻言反悔,就算要改变约定,我也会跟孩子好好沟通,争取他的理解和同意,而不是自己单方“毁约”,这既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会认为:大人都可以说话不算数,小孩子当然也可以说话不算数,这样才公平。他答应了你的事自然可以不作数,因为是你“违约”在先。在父母潜意识里,自己答应的事都不能做到,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又怎能做得到呢?所以就反复强调,要得到孩子的一个承诺;当孩子违背承诺时,有了很好的理由:看,是孩子答应了我又做不到,是他不好,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已经尽力了!这种恶性循环的方式如何能培养孩子信守承诺的品质?
当孩子第一次被父母发现拿钱而批评时,内心是多么的恐惧、羞辱,他死死地维护着仅有的自尊,却被至亲至信的人无情地剥下,那一刻,孩子痛苦的感受我们能体会吗?当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家中拿出的钱,去买心怡已久的、在父母眼中是无用的、在孩子心目中却是快乐无比的东西时,那种快乐已大大超出被打骂时的痛苦。人的一生只做两件事: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当成功的喜悦充满心怀,打骂的痛苦会被抛之脑后------说不定运气没那么差,没被发现呢?只要下次再小心些,不被家里人发现就OK了!这次被发现了,一次比一次会学得更精,做得更小心些,谎说得更圆些----这也是一种成长啊,是父母亲自一点点教会的,可是,这,是你想要的吗?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你不认同的事,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容忍接纳,世上还有谁会接纳他呢?连父母都不觉得自己孩子的优秀,孩子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优秀的,又如何能吸引到优秀的同伴?毕竟谁都想自己的孩子有优秀的同伴和朋友,不是吗?
孩子的行为背后,有着他特定的原因,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了这些原因,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健康成长,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