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研究实施方案
(2016-06-02 23:10:52)初中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研究实施方案
延津县王楼镇吴杏庄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生理、感情及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特别是我县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课改的背景下,力图促进学生向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从我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不论是导学案的编制和学生完成情况,还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小组合作效率低、团队意识差、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合理的进行小组建设和缺乏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随意性较大,所以难以激发学生潜能,取得理想效果。
鉴于以上原因,课题组期望建立一项明确的针对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建设方案和小组评价体系,使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合作行为时有一定的依据,能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上,积极展示自己,同时能及时、准确、客观的给予其他同学评价,以激励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三、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总结合作性小组建设方案和一套真正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课堂合作学习的结果及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起探讨,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了既能自主学习,又能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气氛,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既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公正客观的评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达到高效课堂。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能够更好指导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将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延津县王楼镇吴杏庄初级中学六、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新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评价是对小组成员所付出行动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评价最好能全面、合理、科学,并渗透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
A教育调查法 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
b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
C教育实验法 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
D个案研究法 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基本步骤为: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e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行动研究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或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f叙事研究法 所谓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骤为: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访谈(记述事件)→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反思)。
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看到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的意义,通过对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叙述,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五、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
1、跟学生进行沟通,争取学生的理解与积极参与。
2查阅资料,了解小组建设的有关的知识,在以后小组建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与学生的沟通采用均衡搭配的方式进行分组并讨论决定小组的人数。在小组建设是考虑一下问题(1)合作性小组的正确划分、(2)科学安排座位(3)合理分配角色评价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的标准,②评价的主体,③评价方式和工具。
(二)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6年4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初中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小组建设方案和有效评价的方案、措施。1、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了解生物课堂评价机制。2、课题组成员在不同年纪的班级中实施。3、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前期教学方案的实施,对各科小组合作学习与形成性评价的方案进行反思并调整。
(三)第三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实施总结阶段。总结一年来的实验工作,收集汇编实验成果,写出综合实验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路守斌
副组长:吴喜祥
成员:路守斌、吴士献、左秀芳、吴喜祥、吴小平、王庆丽
(二)课题专项工作小组
组长:吴喜祥
成员:吴喜祥、路守斌、吴小平、王庆丽、王霞
职责:制订课题立项书、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阶段计划、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调查问卷、课题研究大事记、调查分析材料、材料归档、装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