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3-11-19 16:24: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学段学科】小学五年级语文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激发兴趣、预习方法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有效自学,成就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当前,有很多教师能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知道上新课之前要预习一下,然而,很多教师
一、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他们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严格要求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绝不能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经常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二、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巨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就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赏识与奖励是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前提。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如,课文提前读通顺了,(包括生字新词)读音过关的,奖一分。能够解决阅读提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加两分。能够自己查阅文章背景资料的、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够读完课文有所思,提出问题的;能在读课文的时候,在文章边上写批注等等加三分。整个预习过程都认真主动去参与的孩子,将被评为本班的“预习之星”。
三、精心引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预习开始阶段,我把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我的精心引导下进行: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小组统一检查。
2、借助《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再去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方面的问题预习课文。可以结合教辅资料,但不能抄袭、弄虚作假。
3、标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预习作业主要分三部分:(1)、字词部分;(2)、文章脉络部分;(3)、赏析部分。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作业中三部分内容适当调整。字词部分,要求学生尽量先自己完成再对照书本检查,以达到自学字词,发现问题的目的。
5、检查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随着习惯的养成,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阶段的研究,我发现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1、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进行预习,预习效果良好。
2、少部分学生不能真正深入进行预习,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
4、部分家长不理解,认为还没讲就让学生读书写字。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使得研究顺利有效地进行。
五、结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