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背后的跳楼逻辑
(2014-02-26 13:00:12)
标签:
学者资本逻辑背后是个股票 |
去年年底金融改革的方案一出来,许多人都非常高兴,认为放开贷款利率控制和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利率放开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这两个政策的颁布时间,利率放开是由央行在2013年7月份做出的通知,而关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最具实质性的政策《中国银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则是11月左右才颁布的,而且放开贷款利率的通知一下达市场迅速就进行了反应,但是民营资本设置银行则要比较久的时间,而且民营资本真正的要在规模上和业务上与传统的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分庭抗礼那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这两个政策的实施时间呢?所谓的金融改革无非就是进一步地让市场主导金融资源的分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价格机制。而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主要指的是资本,资本的价格对应的主要就是利率,所以放开利率就是让这一金融市场的价格发挥作用,而当前主要放开的是贷款的利率,为什么先放贷款利率,这个问题我们学术界其实是早有研究的,因为在存款利率管制下,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比较小,而且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会比较小,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看Hellmann,和Stiglitz等人的文章。这一个节奏政府是走对了的,但是利率市场化和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顺序政府实实在在是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前面我们提到了,利率市场化是放开价格机制,那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为了什么了,答案是培养市场参与者。如果学过经济学的话都会清楚,价格机制只有在比较充分的市场才能比较好的发挥它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市场除了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所有权制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市场参与者形成比较充分的竞争,当前的银行系统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垄断,所以要引入其他的竞争者即民营资本。但是我们是先放开价格(利率)然后再培养市场的供给者(民营银行),那么在民营银行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之前会有一段垄断银行在没有价格管制下的真空期,这段真空期就是垄断银行最后的狂欢。由于没有价格管制,原本稀缺的资金会要求更高的回报,在整个的国民经济结构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整个工业回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整个经济的资金成本上升,而货币基金及短期理财产品目前6%以上的收益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之前18届3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的资料出来后,我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一些小伙伴们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2014年的经济情况比较担心,我觉得上半年或者第一季度可能会因为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使得一些行业出现供给性的繁荣,但是过了一两个季度,由于整个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上升,经济表现会变得非常难看,很多中小企业会扛不住出现倒闭,一些公司的资金链很可能出现断裂,那么自然而然的又会有各种老板跑路跳楼。所以我们会看到每次金融一改老板就跳的现象再次出现。
其实不只是金融改革,我们发现诸如能源、交通、公共等领域的改革都是先放开价格再放开进入壁垒的,其实这是对民众极为不负责的,把松散的民众消费者置于具有强大要价能力的垄断厂商之下任人鱼肉。那么为什么不先放开准入壁垒再放开价格呢,有人说降低风险,好像这个理由看起来是个理由,但是降低了一点点银行系统的风险,却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的,除了政策制定是一个具备话语力量的参与者彼此妥协的结果这个解释外,我暂时还找不到其他有力的解释。有话语权能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太可能是你我,而最后要跳楼的倒是你我无疑了罢,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改革的深化带来的不再是价格上的越改越涨,质量越改越差,贪腐越改越多。这一天我爹妈估计是看不到了,你我呢?
楼主:宏观经济学者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这两个政策的实施时间呢?所谓的金融改革无非就是进一步地让市场主导金融资源的分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价格机制。而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主要指的是资本,资本的价格对应的主要就是利率,所以放开利率就是让这一金融市场的价格发挥作用,而当前主要放开的是贷款的利率,为什么先放贷款利率,这个问题我们学术界其实是早有研究的,因为在存款利率管制下,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比较小,而且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会比较小,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看Hellmann,和Stiglitz等人的文章。这一个节奏政府是走对了的,但是利率市场化和放开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顺序政府实实在在是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前面我们提到了,利率市场化是放开价格机制,那么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为了什么了,答案是培养市场参与者。如果学过经济学的话都会清楚,价格机制只有在比较充分的市场才能比较好的发挥它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市场除了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所有权制度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市场参与者形成比较充分的竞争,当前的银行系统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垄断,所以要引入其他的竞争者即民营资本。但是我们是先放开价格(利率)然后再培养市场的供给者(民营银行),那么在民营银行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之前会有一段垄断银行在没有价格管制下的真空期,这段真空期就是垄断银行最后的狂欢。由于没有价格管制,原本稀缺的资金会要求更高的回报,在整个的国民经济结构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整个工业回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整个经济的资金成本上升,而货币基金及短期理财产品目前6%以上的收益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之前18届3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的资料出来后,我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一些小伙伴们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2014年的经济情况比较担心,我觉得上半年或者第一季度可能会因为大量资金涌入市场使得一些行业出现供给性的繁荣,但是过了一两个季度,由于整个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上升,经济表现会变得非常难看,很多中小企业会扛不住出现倒闭,一些公司的资金链很可能出现断裂,那么自然而然的又会有各种老板跑路跳楼。所以我们会看到每次金融一改老板就跳的现象再次出现。
其实不只是金融改革,我们发现诸如能源、交通、公共等领域的改革都是先放开价格再放开进入壁垒的,其实这是对民众极为不负责的,把松散的民众消费者置于具有强大要价能力的垄断厂商之下任人鱼肉。那么为什么不先放开准入壁垒再放开价格呢,有人说降低风险,好像这个理由看起来是个理由,但是降低了一点点银行系统的风险,却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的,除了政策制定是一个具备话语力量的参与者彼此妥协的结果这个解释外,我暂时还找不到其他有力的解释。有话语权能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不太可能是你我,而最后要跳楼的倒是你我无疑了罢,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改革的深化带来的不再是价格上的越改越涨,质量越改越差,贪腐越改越多。这一天我爹妈估计是看不到了,你我呢?
前一篇:封起.怎么抓住好卖点?
后一篇:封起:如何识别牛股真假“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