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能趋势交易--突破放量技术

标签:
意思地狱业绩事物状态股票 |
分类: 技术探讨 |
量能趋势交易--突破放量技术
指股价经过一段盘档时间后,产生的一种价格波动。一般指股价向上突破阻力位。
放量 放量,量是成交量,成交量比前一段时间成交明显放大。
例如,昨天全天的成交量是1亿,今天忽然变成4亿了,就是放量。如果今天变成了1.1亿,就不算。放量是相对而言的,昨天1亿,今天变成1.5亿,你也可以说它放量了。
放量分相对放量和持续放量。
相对放量:今天与昨天比,本周与上周比;
持续放量:最近几天和前一段时间的某天的量做比较。
股市操作中经常发现有些个股走势出现异动,例如成交量突然成倍增大,短期就实现巨量换手,主力的意图则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有时属于主力出货,有时属于主力换庄,投资者可根据放量出现的位置、K线形态等方面来判别:
1、“放量滞涨”,不祥之兆。若成交连放出大量,股价却在原地踏步,通常为主力对倒作量吸引跟风盘,表明主力去意已决,后市不容乐观。
2、下跌途中放量连收小阳,需谨防主力构筑假底部,跌穿假底之后往往是新一轮跌势的开始。
3、高位放量下挫,这是股价转弱的一种可靠信号,投资者宜及时止损。
横盘
——指股市上经常会出现股价徘徊缓滞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既不涨上去,也不跌下来。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底部或者是庄家在洗盘吸货,投资者这时不应参与操作,应注意观察,等形态走好,再介入搭顺风车。
横盘的形成情况及说明
横盘整理行情是由以下三种情况形成的:
1、下跌行情形成的横盘整理。
2、收敛三角形形成的横盘整理。
3、上涨行情形成的横盘整理。
横盘整理行情突破方向的形成概率:横盘整理往往是变盘的前奏曲,特别是股价经过一定下跌过程后的横盘整理,很容易形成阶段性底部,下跌行情形成的横盘整理行情结束时,绝大多数情况将选择向上突破,其概率约占90%左右。
收敛三角形形成的横盘整理由于其形态特征是上涨高点不断下移、下跌低点不断抬高。这种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延续原有的趋势选择突破方向,只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会演变成与原来运行趋势相反的走势。
上涨行情形成的横盘整理是最为复杂的整理行情,其最终的方向性选择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必须根据量价特征,并结合技术分析手段进行具体的研判。
目前的横盘走势是诞生于下跌行情中,如果这种横盘整理走势持续时间在5至15天内的,形成的向上突破往往具有一定上攻力度。但如果横盘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反弹动力,而且还容易导致横盘整理最终选择向下破位。
破位的定义
日常股市投资操作中,我们常会遇到“技术破位”的情况,也即股指、股价跌破重要技术位,比如:技术形态的破位、中长期均线支撑的破位、技术指标的支撑破位,等等。
破位既有可能是中长期转势,此时破位需要止损;也有可能是中短期调整,破位之后股价急跌,反而有利于快速见底,也就是常说的“不破不立”。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破位,应对方法也会不同。
技术形态的技术位
主要包括:技术形态的颈线位(主要是三重顶、双顶、头肩顶等等的颈线位);底边线(主要是箱体、三角形的底边线);上升趋势线(某个上升趋势中的低点连线)。
上述技术形态一旦破位,往往意味着原来上升趋势的终结,后市将以反复回调为主,此时应以止损为宜。出局的时机,可选在破位之后出现反抽时,反抽属于“抄短底”的短多行为,小赚要走,不走易套、甚至深套。至于破位之后回调的时间与深度,主要取决于技术形态的大小,形态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破位之后调整的空间也会越大。
技术指标的支撑破位
各种技术指标众多,破位之后的意义也各不同,例如MACD指标属于中线指标,一旦在高位死叉意味着股价将出现一轮中级调整。再如布林线指标的下轨破位。一般说,布林线下轨被跌破之前,研判是否会跌破其下轨,需要综合研判技术指标、板块运动、缺口、供求关系、政策面等多要素。如果均对于空方有利,则破位之前逢高减磅就成了必然选择的思路。
但是,下轨被跌破,往往意味着短线抄底的时机出现。只是波段性调整中的下轨破位,同熊市急跌中的BOLL下轨破位有区分而已。
中长期均线的破位
此时的破位,一般意味着转势,日后调整的空间将会比较大。例如中期均线(30日、60日均线)一旦被跌破,表明已出现波段性高点,此时宜中线出局;长期均线(120日、250日均线)一旦被跌破,表明该股已展开熊市循环,此时长线宜离场。
当然,实战中也会经常出现假破位的情况,由于突发性利空或是主力机构刻意打压,股价短暂跌破重要均线支撑又很快收复,这属于诱空,一般牛市中波段性调整出现此类情况较多,原先出局的不妨再杀个回马枪。
重要点位的破位
大盘在历史上出现的重要底部,具有强烈的技术意义和心理意义。在未跌破之前,给人的感觉是调整不到位,还未到抄底的时机,一旦破位,通常会引发大量的抄底资金的涌入,股指反而容易见底。此时的破位,有可能是市场出现转机的信号。
投资者在破位前需防风险,一旦破位后则要考虑如何把握机遇,而不是再一味杀跌了。例如1311点是今年1月大盘创出的低点,近日股指已将该低点跌破,不破不立,“破”了之后能否“立”起来呢?
高位盘整区的破位
这主要针对一些在高位长期盘整的庄股而言,一般来说,这些个股一旦以大阴线、向下跳空缺口、跌停板等方式跌破盘整区,都是“跳水运动”的开始,杀伤力极大。
盘整
盘整是指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波动幅度小,无明显的上涨或下降趋势,股价呈牛皮整理,该阶段的行情震幅小,方向不易把握,是投资者最迷惑的时候。
盘整的出现不仅仅出现在头部或底部,也会出现在上涨或下跌途中,根据盘整出现在股价运动的不同阶段,我们可将其分为:上涨中的盘整、下跌中盘整、高档盘整、低档盘整四种情形。
上涨中的盘整:此种盘整是股价经过一段时间急速的上涨后,稍作歇息,然后再次上行。其所对应的前一段涨势往往是弱势后的急速上升,从成交量上看,价升量增,到了盘整阶段,成交量并不萎缩,虽有获利回吐盘抛出,但买气旺盛,足以击退空方。该盘整一般以楔形、旗形整理形态出现。
下跌中的盘整:此种盘整是股价经过一段下跌后,稍有企稳,略有反弹,然后再次调头下行。其所对应的前一段下跌受利空打击,盘整只是空方略作休息,股价略有回升,但经不起空方再次进攻,股价再度下跌,从成交量看,价跌量增。
高档盘整:此种盘整是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涨势停滞,股价盘旋波动,多方已耗尽能量,股价很高,上涨空间有限,庄家在头部逐步出货,一旦主力撤退,由多转空,股价便会一举向下突破。此种盘整一般以矩形、园弧顶形态出现。
低档盘整:此种盘整是股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后,股价在底部盘旋,加之利多的出现,人气逐渐聚拢,市场资金并未撤离,只要股价不再下跌,就会纷纷进场,由空转多,主力庄家在盘局中不断吸纳廉价筹码,浮动筹码日益减少,上档压力减轻,多方在此区域蓄势待发。当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时,盘局就会向上突破了。此种盘整一般会以矩形、园弧底形态出现。
回调 所谓回调,是指在价格上涨趋势中,价格由于上涨速度太快,受到卖方打压而暂时回落的现象。回调幅度小于上涨幅度,回调后将恢复上涨趋势。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可以归纳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欠完整的”。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多多少少有些片面和扭曲”。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可以归纳为“反射论”和“大起大落理论”。
(1)关于索罗斯的“反射论”。
反射论的观点是:人们的认识会改变事务的发展,同时事务的发展变化反过来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索罗斯认为,高效市场的假设不能解释金融市场波动和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不完全认识与事件实际进展,要用偏见与实践之间的反射关系才能解释。
①投资者对金融市场怀有偏见,即有不完全认识。
②偏见无时无处不在。
③投资者的偏见反过来影响市场发展。
④投资者的偏见和市场实际进程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这就是反射论所说的“认知功能”和“参与功能”相互作用的过程。
⑤股价和其他金融商品的价格就是由投资者的认识和市场实际发展之间的反射作用所影响而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同时价格波动进一步影响投资者的偏见和市场实际发展。
索罗斯就是根据上述理论,不在市场上进行传统操作,而是在积极寻找市场投资中的反射过程并善加利用。
(2)关于索罗斯的“大起大落理论”。
索罗斯的“大起大落理论”是建立在“反射论”基础上的股市波动模式,是他对暴涨暴跌现象的独特认识,又称“荣枯相生”理论。
索罗斯认为股市波动模式可分为七个阶段:
①某个趋势尚未得到确认。这是过程的开始阶段,市场表现出的趋势尚不足以为投资者所觉察。
②开始自我强化。人们开始觉察这种趋势并付诸行动,这种趋势反过来被强化,形成市场趋势和人们的偏见间互相强化。趋势随偏见而发展,偏见越来越被夸大。“动态不平衡”出现了。
③市场的走向经受外部考验。外部冲击向偏见和趋势挑战。
④信念增强。偏见和趋势经受住了外部冲击的考验且更加巩固。此阶段称为“加速期”。
⑤真实和认知分歧。信念和现实间差距太大时,偏见被察觉。趋势依惯性前行,但信念不再加强。这一时期称为停滞期。
⑥高潮。趋势的发展已到顶点。
⑦逆转。信念尽失,偏见走向反面,自我强化的趋势向反向发展,并开始加速运动。
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有则幽默也反映了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反射理论
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反射理论,又称反射性理论或反身理论,最早由索罗斯提出。其基本含义:均衡状态时事物发展的状态之一,但因为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多数情况下事物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如果相互作用是良性的也就是可逆的,事物发展会在发生偏离的短时间内回到均衡状态,但如果相互作用是不可逆的,那么事物发展就会出现历史性的突破。可以用一种比喻来理解:甲和乙并肩往目的地行走,突然甲发现一不见了,回头一看,原来乙掉队了。那么甲就该问,乙为什么掉队。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了,如果乙是因为和熟人搭话,那么不久,乙就会自己追上来并肩行走,若乙是发生了状况,比如昏阙之类,那么甲就必须回头,送乙上医院之类的,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了。我们假设,并肩行走时一种均衡状态,乙掉队则破坏了这种状态。若搭话后追上来,则回复了均衡的状态。若昏阙,则甲必须送他往医院,则原本的均衡被打破而且是不可恢复的,则不能到达了目的地。就是所说的市场反转。
索罗斯认为:在社会科学范畴事件中,事物发展是与思维互动的过程。思维与现实过度偏离后,事物发展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历史性突破。涉及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现实与思维。这种哲学观点被金融大鳄索罗斯成功应用于金融投资领域而倍受瞩目。
金融市场的反射现象:
索罗斯认为,经典经济学理论对市场运行的解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起码在金融市场上,经济理论分析所给出的结果是大错特错的。
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参与者要对付的不是给定数量,他们要把未来进行贴现,而未来则依赖于市场现在如何贴现它。这就使得供给和需求条件不仅是未知的,而且是不可知的。参与者只能根据预判或者偏见做出决策,而这决策反过来又使得与决策有关的主要内容变得更加的不确定。因此,不借助于反射性的概念,金融市场就很难被正确的理解。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却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这个问题,理性预期却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金融工具的价格被反映如下“基本面”:股票市场的未来收益,债券市场的未来利息支付,期货市场的未来供给和预期需求。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总能够反映出所有这些“基本面”的已知信息,并且市场参与者要认识到这一事实,才能算得上理性的。因此在缺乏内部消息的情况下,投资者假设他们的业绩能够超过市场则是不理性的。所以,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任何暂时的偏离只是随机漫步性的。上述观点,就是理性预期理论。索罗斯并不接受它。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非但是不理性的,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的决策中不可避免的引入某种偏见。对于有偏见的判断来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不纯粹是被动的:他们可以影响事态的进程,而事态的进程恰恰是有偏见的判断所要反映的事情,因此他们具有反射性。其要表达的意思是,重视基本面而不重视参与者的偏见是错误的。同时,忽视基本面而重视参与者的偏见同样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