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均线实战转折关头的16种技术现象之三

(2013-03-14 07:46:13)
标签:

关头

利润

自然

是一种

只是

股票

分类: 技术探讨
8.上攻重底,下跌重顶

     股价在攻击状态中,上攻时重点的分析判断在每个底上,下跌时重点分析判断在每个顶上。

     当股价形成向上的趋势性攻击时,股价每冲击出一个顶后,必然要有一个回落整理的过程,这也是股价内在一攻一回的波动节奏所致。但如何才能够确认股价回落之后还会有新的攻击出现,重点不在冲击出的顶上,而是在回落后形成的这个底上来分析判断。这也就区别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所以分析的重点就落在了底上:

   (1)回落的幅度决定再次攻击的难度;

   (2)回落时换手量的变化决定主力在这里的意图是出事震是洗还是短时间的修复超卖超买。

   (3)回落后下面的技术支撑强度决定再次攻击的市场基础

   (4)回落后的均线排列状态,等等

     这些实际的问题都和回落后的这个底密切相关。如果把上攻阶段中的每个底的问题分析判断准确了,也就会在实战中确认出这个顶之后是否有新高出现以及这个顶的性质。

 

     9.首攻在势,再攻重质

     股价在攻击状态中,二次攻击的重要性往往要大于前一次的攻击。因为当股价首次开始攻击时,一般都是控盘主力发起的,因为主力想要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挑起股民的热情。所以,必须要先重于冲击力的布置。这就是首攻在势的道理。但是,问题的关键往往是二次攻击。因为不管首功是怎么样的,是真是假,是试是探,是猛是软,当再次发动攻击时,多空双方都会拿出真家伙来对抗。因为,如果多方获胜,不但可以巩固第一次的领地,而且可以为第三次攻击减轻很多阻力。

    当股价发起二次攻击时,要特别注意攻击能量有没有加大,攻击优势有没有加大,如果阻力明显加大,就要做出操作上的反应。注意,一般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是再次攻击出现的地方,比如,二次见底,二次见顶等。了解这个规律性的现象对于自己盘感的培养很有好处,分清和区别出重点应该在哪,就会受益匪浅。

 

     10.急攻一口气,缓攻气不绝

    (1)急攻一口气

     当股价出现急攻现象时,无论是盘中分时的一气呵成,还是日线上的连续涨停,都是贯穿一口气的原理在里面,当这口气出尽时,攻击一方的能量就处于衰竭中,这时也是攻击一方最脆弱的时候,之后阻击一方将主导一段时间的市场全局,攻击一方的重新积蓄能量则需要时间。这也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情况下的急攻,都只是一口气在支撑着,而且攻击的时间越长,一旦这口气衰竭,再积蓄能量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成的,在技术形态上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重新修复的。

      (2)缓攻气不绝

    如果股价出现缓慢的攻击方式时,首先要明白,这种攻击方式不是一口气攻击完成的,这种攻击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而且中间会不断的换气,节奏明显,有绵绵不绝之意。对于这种方式要极其耐心,不能够浮躁,节奏要踏准。还有这种方式到了某一阶段,股价会出现急攻一口气的状态,就要变化对待。

 

    11.三天脱线,筹码变换

     在正常情况下,区别于极端的连续涨跌停,股价只要出现加速攻击现象,就必然出现脱线现象。特别是连续性的加速攻击动作,就会使这种脱线现象演变为一种短时间的极端现象,这种脱线现象会使换手欲望加强。因为短线加速三天,一般就会出现超卖和超买,获利盘短线收利套现,杀跌盘短线出现衰减,股价短时间的空间达到极限状态。从而引发靠线状态。三天股价脱离均线的出现加速攻击动作时,不易追涨杀跌。

    下面是我曾经操作过的一个股票,但很遗憾,没考虑到这一点:

                        均线实战转折关头的16种技术现象之三  

     这里有3天脱线的情况,所以第4天的小阴不适合买入,况且还有八爪线的情况。当然,这些是从短线的角度考虑的。只是给自己的买点增加色彩罢了,或者给自己提个醒罢了,好东西仍然是好东西,观察仍是重要的,特别还要注意时间窗口,限售股解禁这些事件,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就更加有把握了。

再来看一个自己买过的股票

                    均线实战转折关头的16种技术现象之三

     四天大阴线的宣泄,四天的脱线,小反弹开始了,当然,这些只是小小的买点技巧,只能用小小的资金参与,应该来说,或者不参于。因为,这些是没有保证的东西,所以只能轻,很轻,很轻的仓位。

 

      12.缓上急出顶

     在股价始终沿着一个方向以震荡方式缓慢攻击的阶段性趋势中,很多人由于股价的攻击速度缓慢而磨人,左后大多在期间的某一次主力震仓中,或是好不容易震荡中出现的新高中,选择出局,从技术的角度看,是一次失败的操作。因为从技术上说,先缓攻是一种蓄势攻击的动作,后急攻是一种加速攻击能量的动作,没有只蓄势而不释放的阶段性攻击波。而且,该类动作,最后基本上由急攻完成。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下面也举个我曾操作过的股票

                  均线实战转折关头的16种技术现象之三

    这个股票从大局观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缓上,一个是急攻,你们看,角度明显改变了,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趋势在就跟随,趋势破,则卖出,这里,可以结合高位的k线,成交量,技术指标等,特别要注意。当然,双顶的大形态是更加了,也不至于到双顶出来,还不走吧,这就是技术面一点不懂的傻瓜不知道何时买卖。所以,做股票,一定要有大局观。这个大局观的内涵是丰富的。

 

    13.急顶下平台

    在众多的阶段性见顶技术动作中,有一种“急顶下平台”技术动作,其杀伤力很大、这里的急顶指的是连续加速攻击见顶后,多为尖顶,基本不在顶部多做停留,就快速打下来,然后再距离顶部一段的地方,形成一个震荡平台,一般主力的第二个出货区域(第一个是见顶前的小平台),就集中在这个震荡平台上,这种急顶下平台的出货动作杀伤力很大。所以,选择的离场最好时机是连续加速攻击的动作中,碰上这种股价攻击动作,切不可贪高出局点。

 

    14.横盘可成顶,难成底

    横盘可以成顶,但难成底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分析判断原则

   (1)下跌运行中股价的横盘基本上都会成为下跌中的一个中继性质的横盘平台。

   (2)下跌中股价的中继性横盘平台都会被一条重要的均线反复压制着。

   (3)下跌中股价的中继性横盘平台虽然很难成为底部,但很可能会成为见底前吸货平台,在打破此平台后的破位中就见到真正的底。所以,对已经下跌达到一定的幅度后出现的横盘平台要引起特别的重视,但不要急于介入,只是股价击破该平台之后可以用小仓试探性介入。

      这个底能不能做成功,关键有两点:一是压制该横盘平台的那条均线一定要出现横向平走的现象,这样当股价击破平台下跌后,就会自然拉开与该均线的距离,从而形成短线的八爪线的现象,而八爪线现象必然导致股价反身向该均线靠拢,形成技术上的扭转动作。二是股价最终经过几次冲击后,要站稳于该条均线上。这里要说明的是,判断这个底是反弹底,反攻底,还是阶段性的底,趋势长底,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在短线底的位置上建中线性质的仓位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要根据什么样的底,建什么样的仓,采取什么样的操作手段。要因地制宜,不要稀里糊涂的建仓,底是被你抓住了,但是没有判断出什么性质的底,而把该收的利润没有收,把不该早收的利润却一点点的草草收了。

   (4)上攻运行中股价的横盘平台只要分析出是上攻中继性横盘平台,还是见顶前的出货平台,还是横盘平台顶,就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操作决定:持有、买入、还是减仓、卖出。

    判断的标准是:一是这个横盘平台出现后时,如果股价是向一条重要的均线横向靠拢过去,并且该条均线还处于坚挺的上移运行中,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中继性质的横盘平台。但是如果该股价经过大幅度的上升后,现在出现的横向平台虽然也向均线靠拢,但该均线已经被靠拢了两次以上,目前该均线已经疲乏尽力的减速现象。那么这个横盘阶段称为见顶前出货平台的可能性很大,至少要做减仓的操作。在此平台后,不断的出现新高中,最好逢高减,再减,基本上顶就在眼前。二是,如果不止有一条均线走平,而是好几条重要的均线出现走平的现象,那么,可以判断出两个结果,或者这里是一个中期性质的顶部,或者是横向震荡调整阶段。

    下面再讲一下,为什么横盘难成底呢?

    一方面假设这个平台是以吸货为主,那么后面进行一次破掉该平台的诱空动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效果。否则就需要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采取长时间的横盘来达到均线走平减少均线对股价的压制力度,使均线从压制状态扭转为对股价的支撑作用。这种现象会发生在比较长时间的盘底周期中。但一般主力在股价要彻底拉起时,总要采取一次快速的短期探底动作,来达到震醒盘面的目的。另外,不破不立。

 

    到今天为止,基本上把移动平均线的一点常识性的理念学习了一遍,感觉不错,对于趋势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一点,再接再励吧。别觉得技术不重要,在中国的土壤上,要产生巴菲特是难的。当然价值也是重要的,而我最近感觉到的价值的含义是,所有人都理解,不需要算的每股收益,很大众的,这些股票才能说是有价值,价值这个词更多的是和时间久相互联系起来。一般的绝大多数的股票,谈价值是奢侈,还是在短期价值变好的基础上,做趋势比较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