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水电工程(四)三门峡水利枢纽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了华夏文化。但在历史上也洪水灾害频繁,给沿黄地区人造成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黄河,并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4
年 10
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几代水利人肩起了改造黄河的重任。在黄河干支流上修建起多座控河大坝和水库,取得了很大成绩。
《黄河水利水电工程》特种邮票
从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黄河规划委员会又重新制订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形成了全河综合治理的开发利用的完整工程体系,使我国的治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龙羊峡到小浪底的干流河道上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利枢纽共
14
座,形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梯级水电站群。黄河的防洪减灾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古老的黄河焕发了青春。
2002年6月8日,为了展示中国人民治理和开发黄河水利资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黄河水利水电工程》特种邮票,全套四枚和一枚小型张,其中第四枚为“三门峡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东北
20
公里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其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平陆县三门乡。此处河中石岛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三门峡”。1957
年 4 月开工,1958 年 12 月截流成功,1960 年9 月首次蓄水,1961 年 4 月大坝竣工,1962 年 2
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 年底,全部五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高 106 米,长 713 米,总库容量 354
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 68.84 万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的 92%,电站装机容量达到 40
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量 13.17 亿千瓦小时,并可为下游 2667 平方公里的农田灌溉提供水源。水库自 1960 年 9
月蓄水以来,由于库区泥沙淤积,经历了 3 次改建,运用方式经过了 1960 年 9 月至 1962 年 3 月的“蓄水排沙”、1962
年 4 月至 1973 年 10月的“滞洪排沙”和 1973 年 11 月至今的“蓄清排浑”3
个探索阶段。“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探索,为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该枢纽更加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灌溉、拦泥、航运和城市工业供水的综合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