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二十九)—吴昌硕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仓石,民国元年(1912)起发字行,号缶庐、苦铁等,敬慕者以“缶翁”称之,浙江湖州人。他成功最早的是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功力最深的是书法,尤擅石鼓文;影响最大的是国画,以篆书、狂草入画,喜作大写意花卉。他的艺术达到熔诗、书、画、印“四绝”于一炉,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师。
1844年9月12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湖州孝丰县(今安吉县)鄣吴村。6岁由父启蒙识字,14岁学刻印,受父指点,从此“与印不一日离”。1860年因遭兵燹两度远避他乡,历经艰辛,4年后返回,与父相依为命。次年,随父迁至安吉城(今安城镇址),置地建宅,宅名“芜园”。同年中秀才,并从同里施浴升学诗,兼学各家书法、篆刻。1868年,其父逝世,孑然一身。在鄣吴与芜园生活期间,曾参与稼穑耕作,为日后作画积累了素材。1869年开始四出游学,寻师访友,结识了许多当时的名家大师,学识大增,经近20年的游学,为他后来的艺术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87年迁居上海,结识金石学家吴大徵,于金石学颇得进举;又交考古学家罗振玉交,彼此以篆刻写信相互切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吴大徵督师北上,他曾与戎幕随行,当得悉北洋舰队倾覆,悲愤填膺,赋诗痛悼阵亡将士。1898年,回故乡重修《吴氏宗谱》10卷。次年,出任安东(今江苏省涟水)县令,因不善官场逢迎,只1月即挂冠南归。1904年,移返苏州。1909年与蒲作英等发起创设上海书画同善会,规定入会者合作之书画作品须陈列会中待沽,所售金额之半用作慈善赈灾事宜。1912年,再迁上海。同年,杭州西冷印社正式成立,被推为社长。1917年,北方水灾,他写《流民图》呼吁世人救济,自己则以书画义卖赈灾。他不仅学而不厌,且也诲人不倦,先后投其门下的弟子很多,后来大多成为国内书画界名家,我们熟悉的潘天寿就是其一。他的声誉不仅名满神州,而且誉扬海外,在日本尤为隆高。他的作品很多流向了日本。日本很多人临仿研习其作品,还刊专辑、办展览、制铜像、珍惜爱重,俨如国宝。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84岁,葬于余杭超山。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
1984年8月27日,正值吴昌硕先生诞生140周年之际,我国邮政发行一套《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八枚,这套邮票的8枚图案,围绕吴昌硕曾经说过的“诗书画印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一中心,精选了包括牡丹、菊、梅、金石乐等内容的书法、绘画、诗词、篆刻八件精品,既像一部印制精美的吴昌硕袖珍作品集,真实地展现出了大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准确地把握住了吴昌硕刚正自强、纯朴善良、智慧勇敢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具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