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五十六)
基诺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总人口为23143人(2010年),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语音、词汇上同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基诺族日常生活中使用基诺语。基诺族人口虽少,但是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男子穿宽裤和无领对襟白外衣。女子上着绣有各色图案的白色背心,外罩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身背大麻布袋。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尖顶帽别具一格,形似现代都市风雨衣上的尖顶帽,是基诺族妇女服饰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是用长约60厘米、宽约23厘米的竖线花纹砍刀布对折,缝住一边而成,戴时常在帽沿上折起指许宽的一道边。基诺族人民居基本上都是干栏式竹楼,一个小家庭住在一个竹楼里,包括一个父系家庭的所有成员。主楼上下两层,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距水源近,便于饲养猪鸡牲畜,便于打扫卫生的地方。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反映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主要节日有特懋克节、新米节、火把节、成年节、社祭节等,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其他民族的春节。特懋克节在基诺族语中的含义是“打大铁”,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节日期间,村民们会举行剽牛活动、祭鼓仪式和跳大鼓舞等活动。基诺族有较为丰富的民间音乐。他们喜爱歌舞,舞蹈分为习俗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两大类。习俗性舞蹈如大鼓舞、贺新房舞、丧葬舞、祭祖舞等。大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鼓又称太阳鼓,即“塞吐”,“塞”泛指较大的神灵。基诺族把对神灵、祖先、生殖等的崇拜,都集中表现在对大鼓的崇拜上。传统上跳大鼓舞的时间一年只有两次,一是“特懋克”节,再就是“尼叭腊”祭祀活动上。娱乐性舞蹈主要有“佐交交麦”(儿童舞蹈)、“竹骨能”(姑娘舞)、“跳笙”等几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针对基诺族社会特点,按照“团结、生产、进步”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不经过民主改革而采取发展其生产文化的办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得到了广大基诺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后,基诺族社会经济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全套五十六枚,分别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套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其中,第五十六枚为“基诺族”。民族篇到此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